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看做一件大事,从而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语言,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语文教师。
一、丰富多彩的导入语
1.童真童趣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进课堂,我就满脸向往地和学生说道:“同学们喜欢星星和月亮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总喜欢在星光满天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仰望着夜空,想象着如果能飞上蓝天,和星星、月儿在一起,那该多美呀!有一位小女孩就做了一个梦……”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脸上呈现出着迷的神情。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小女孩做了一个什么梦呢?”我适时出示多媒体动画:满天星光中,一个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牙上。月牙轻轻地摇晃着,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孩子们不仅爱学,乐学了,而且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2.名言点题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氛围,而且还能起到引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便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导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以他坎坷的命运、光辉的成就印证了他重于泰山的一生。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怀着无比的景仰,去触摸一颗伟大的心灵。”
3.故事激趣
如学习《他是我的朋友》,课始,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在越南时听说了这个故事。几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所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两名传教士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孩子受伤,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一颗小小的心也跟随着故事的情节揪起来。
4.情感渲染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时,我这样描述道:“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感人的场景,但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却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
二、流水潺潺的过渡语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它如潺潺的流水,带领孩子们畅游其间。
1.情感牵线
执教《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时,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过渡——
文章读完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进入史铁生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在史铁生的苦难面前,我们的任何烦恼都显得那么苍白琐碎而失去了意义;在史铁生的崛起面前,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再去抱怨生活消极度日。史铁生用他的苦难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品味这篇文章……
这段语言,发自肺腑,饱含真情,既融入了教师的理解与忠告,又渲染烘托了宁静肃穆的氛围,让学生在震撼的同时深深地感悟与思索。
2.诗意烘托
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我设置了这样一段话——
同样是落山时的太阳,有人看到的是火一样燃烧的晚霞,壮美绚烂;有人看到的是一片空旷,一片苍凉。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观景之人,一个豪情焕发,一个苍凉感伤。你心里阳光灿烂,满世界都明媚可爱;你心情压抑苦闷,天地也因而黯然失色。而作者此时的心境就是“月落”、“乌啼”、“孤灯”的折射。
三、画龙点睛的评价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直接的而且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1.回归真实
如教学《四季》一文,教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老师,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教师听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这里“聪明”到底是指什么,是学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是他说出了喜欢夏天的原因?这样空洞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此时教师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
2.润物无声
教师的评价语还要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指导朗读时,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
“朗读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你们再来试试,品尝属于自己的滋味吧!”
(责编陈剑平)
一、丰富多彩的导入语
1.童真童趣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进课堂,我就满脸向往地和学生说道:“同学们喜欢星星和月亮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总喜欢在星光满天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仰望着夜空,想象着如果能飞上蓝天,和星星、月儿在一起,那该多美呀!有一位小女孩就做了一个梦……”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脸上呈现出着迷的神情。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小女孩做了一个什么梦呢?”我适时出示多媒体动画:满天星光中,一个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牙上。月牙轻轻地摇晃着,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孩子们不仅爱学,乐学了,而且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2.名言点题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氛围,而且还能起到引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便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导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以他坎坷的命运、光辉的成就印证了他重于泰山的一生。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怀着无比的景仰,去触摸一颗伟大的心灵。”
3.故事激趣
如学习《他是我的朋友》,课始,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在越南时听说了这个故事。几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所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两名传教士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孩子受伤,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一颗小小的心也跟随着故事的情节揪起来。
4.情感渲染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时,我这样描述道:“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感人的场景,但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却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
二、流水潺潺的过渡语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它如潺潺的流水,带领孩子们畅游其间。
1.情感牵线
执教《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时,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过渡——
文章读完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进入史铁生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在史铁生的苦难面前,我们的任何烦恼都显得那么苍白琐碎而失去了意义;在史铁生的崛起面前,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再去抱怨生活消极度日。史铁生用他的苦难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品味这篇文章……
这段语言,发自肺腑,饱含真情,既融入了教师的理解与忠告,又渲染烘托了宁静肃穆的氛围,让学生在震撼的同时深深地感悟与思索。
2.诗意烘托
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我设置了这样一段话——
同样是落山时的太阳,有人看到的是火一样燃烧的晚霞,壮美绚烂;有人看到的是一片空旷,一片苍凉。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观景之人,一个豪情焕发,一个苍凉感伤。你心里阳光灿烂,满世界都明媚可爱;你心情压抑苦闷,天地也因而黯然失色。而作者此时的心境就是“月落”、“乌啼”、“孤灯”的折射。
三、画龙点睛的评价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直接的而且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1.回归真实
如教学《四季》一文,教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老师,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教师听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这里“聪明”到底是指什么,是学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是他说出了喜欢夏天的原因?这样空洞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此时教师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
2.润物无声
教师的评价语还要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指导朗读时,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
“朗读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你们再来试试,品尝属于自己的滋味吧!”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