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个性,让美的语言充盈孩子的心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on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以相差二十倍。”由此可见,新课标要求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看做一件大事,从而有意识地磨砺自己的语言,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做一个“会说话”的语文教师。
  
  一、丰富多彩的导入语
  1.童真童趣
  《小小的船》是一首充满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进课堂,我就满脸向往地和学生说道:“同学们喜欢星星和月亮吗?老师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总喜欢在星光满天的夜晚,一个人静静地仰望着夜空,想象着如果能飞上蓝天,和星星、月儿在一起,那该多美呀!有一位小女孩就做了一个梦……”孩子们静静地听着,脸上呈现出着迷的神情。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问:“老师,小女孩做了一个什么梦呢?”我适时出示多媒体动画:满天星光中,一个小女孩坐在弯弯的月牙上。月牙轻轻地摇晃着,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着眼睛。孩子们的眼睛发亮了……“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孩子们不仅爱学,乐学了,而且从中受到了美的熏陶。
  2.名言点题
  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言,不但能够很快地渲染一种典雅的氛围,而且还能起到引领全文、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我便引用了司马迁的名言来导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以他坎坷的命运、光辉的成就印证了他重于泰山的一生。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怀着无比的景仰,去触摸一颗伟大的心灵。”
  3.故事激趣
  如学习《他是我的朋友》,课始,我便绘声绘色地讲述:“我在越南时听说了这个故事。几发迫击炮弹突然落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所由传教士创办的孤儿院里,两名传教士当场被炸死,还有几名孩子受伤,其中有一个小姑娘……”孩子们静静地听着,一颗小小的心也跟随着故事的情节揪起来。
  4.情感渲染
  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导入时,我这样描述道:“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年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尽管我们没能亲眼见到那感人的场景,但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却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
  
  二、流水潺潺的过渡语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骤。它如潺潺的流水,带领孩子们畅游其间。
  1.情感牵线
  执教《秋天的怀念》第二课时时,我以这样一段话作为过渡——
  文章读完了,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已进入史铁生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世界。在史铁生的苦难面前,我们的任何烦恼都显得那么苍白琐碎而失去了意义;在史铁生的崛起面前,我们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再去抱怨生活消极度日。史铁生用他的苦难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真谛、生存的意义。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品味这篇文章……
  这段语言,发自肺腑,饱含真情,既融入了教师的理解与忠告,又渲染烘托了宁静肃穆的氛围,让学生在震撼的同时深深地感悟与思索。
  2.诗意烘托
  执教张继的《枫桥夜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我设置了这样一段话——
  同样是落山时的太阳,有人看到的是火一样燃烧的晚霞,壮美绚烂;有人看到的是一片空旷,一片苍凉。造成如此巨大的反差,原因就在于观景之人,一个豪情焕发,一个苍凉感伤。你心里阳光灿烂,满世界都明媚可爱;你心情压抑苦闷,天地也因而黯然失色。而作者此时的心境就是“月落”、“乌啼”、“孤灯”的折射。
  
  三、画龙点睛的评价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最直接的而且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语言,它总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1.回归真实
  如教学《四季》一文,教师问:“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学生说:“老师,我最喜欢夏天,因为夏天可以到河里游泳。”教师听后满意地说:“你真聪明!”这里“聪明”到底是指什么,是学生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是他说出了喜欢夏天的原因?这样空洞的表扬,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便应付的学习态度。如果此时教师及时地指出:“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说出了自己喜欢的季节,还告诉了大家你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听得更明白了。”这样的评价才真正着眼于学生。
  2.润物无声
  教师的评价语还要丰富多彩,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如指导朗读时,我经常这样鼓励学生:
  “朗读就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只要把心中的那份感受表现出来,你的朗读就成功了。你们再来试试,品尝属于自己的滋味吧!”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常规的教法,无非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了解金字塔的有关知识。仅此教学,学生收获的仅仅是一些说明方法,但学生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字,走进文章的灵魂,走进金字塔,走进埃及,走进古文明。有了这样的困惑,我反复地研读教材时,“傲对碧空”一词跳入了我的眼帘,我想,如果我就是埃及的金字塔,我凭什么傲对碧空呢?于是,我决定抓住这个文眼,以拟人的方法来教学全文。  
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却一直在追求一个梦想——与生共读。  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年少时就深埋于我的心間。记得那个年代是无书可读的,家里的几本线装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唐显礼先生,是他在冬日里朗读的那篇《欧阳海之歌》温暖了我幼小的心灵,让书的魔力撩拨得我不能自已。  说来不怕笑话,我还有过“窃书”的经历。大约是小学四年级的暑假,我去看望在外地工作的父
提起小学语文课本,总会勾起我们美好的回忆。当课文中或慷慨激昂,或行云流水的文字,渐渐远去随岁月模糊时,那一幅幅个性鲜明的插图却依然能够清晰浮现在脑海之中:白求恩在硝烟中为受伤的战士做手术;鲁迅书桌上那个花骨朵般的“早”字;蜿蜒起伏、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还有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男女老少……插图之所以会在我们的记忆中那般深刻,是因为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容易被课本中直观形象的插图
观察我们的课堂,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自以为是的目标解读,脱离生活的豪言壮语,肤浅游离的文本阅读……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多的是教者光彩照人,学生暗淡无光,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究其原因,少了两个字:尊重。只有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才能使教学环节更加简化;只有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加简明;只有尊重生活的真实面目,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简约,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一、尊重文本的内在联系  《
一粒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适量的水分。每一个孩子都好比一粒饱满的、有生命力的种子,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其内在智慧的种子才会萌发。最近观摩了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老师执教的《猴子种果树》一课,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课堂上高超的启迪学生智慧的策略。  一、读中诱思——学生思维的种子渐渐萌发  课始,薛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文中有一些生词,我们先来认一认,接着出示大屏幕:  梨树、杏树
低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比较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知识,笔者结合教材,精心选择适合的儿歌,让孩子们在严格而又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快乐地接受教育,畅享童年。  一、选择适合培养孩子兴趣的——黄口兴会更无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低年级孩子感知事物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无意性和情绪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笔者担任的是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总感到识字教学的“集中”“随文”度有点难以处理。在平时的生字词教学中,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生字教学集中识字比较好操作,但会流于枯燥;随文识字吧,字词与文本融会贯通,课境感强,但对教师的教学艺术要求高,难操控。  最近听一位本校教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有效课堂教学便成为我们评品一节课成功的首要条件,但是综观当下的习作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它仍然没有走出“从课堂到课堂”、“从作文到作文”的思维定式,因而导致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匮乏,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严重脱节。此外,大部分教师在作文课上只是布置一个题目,讲一下要领,就让学生写,也让学生苦不堪言。对于学生而言,作文无疑是一件苦差事,每次节假日做家庭作业,他们总把作文放到最后。总之
为真纯的诗感插上想象的翅膀    雪莱在《诗辩》中有一段经典的议论:“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由于想象,使得“诗揭开帷幕,露出世界所隐藏的美,使平常的事物反而像是不平常了”。诚然,诗歌写作不一定用新的事物来做题材,旧的事物也能找到新的诗情,在诗的传达尺度上,戴望舒强调适度地把握真实与想象、表现与隐藏的关系,他有一句经典之言:“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创造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亦不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的方法,并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朗读能力。  2.学习作者抓住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进行片段练习。  情感目标: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品质,在生活中传递真诚与美好。  【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外貌、动作、语言进行人物描写的方法,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