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东至县山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供生态相类似地区实际生产参考,提高小麦产量及品质。
关键词:小麦生产;问题;对策;东至县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24-02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确权制度的实施,东至县山区农村土地如今基本上都是种植大户承包生产,农作物种植制度基本仍然以稻-麦、稻-油为主。2013—2017年东至县小麦播种面积在3613~3695hm2,平均单产为2850~2985kg/hm2,但由于小麦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不高。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生态相类似地区小麦生产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高素质的中壮年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 随着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流到城市中,导致农村严重缺乏中壮年劳动力,剩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许多劳动力年龄普遍老大,水平和素质都不太高,接受更新知识能力不强;加上山区田块分布高低差大、层次多,能完全用机械化操作替代劳动力,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1.2 病虫草害及水肥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因田间地力差异和每年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田间病虫草害及水肥管理措施粗放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品种选择不合理 农户对品种选择单一性较强,优质抗病高产适宜品种更新慢。
1.2.2 播期过迟,用种量过多 茬口未安排好,前茬水稻收割太迟延误了小麦播种,播种过迟现象较多,导致用种量过大,成本上升,加上后期温度过低,除草推迟,效果明显下降,草害加重;密度过高导致纹枯病等病虫害明显加重。
1.2.3 病虫草害防除不及时到位 稻茬麦田主要以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菵草为主,前期杂草发生在低温、少雨时期,杂草出苗时间参差不齐,出现冬前和春季2个发生高峰,造成防治难度加大。苗前一般农户均不进行封闭除草,苗后大部分农户为省工一般仅进行冬前1次除草,有的农户时间把握不及时,防治过迟,温度过低致使除草效果不佳,产生药害;有的冬前未进行除草仅开春拔节前除草1次,同时许多农户除草剂选用不当,除草效果欠佳。一般春季,当地气候雨水偏多,多雾,特别有利于赤霉病大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病害,加上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面积扩大,因多菌灵、粉锈灵等杀菌剂长期使用,造成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大幅下降。
1.2.4 水肥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许多农户受重稻轻麦思想影响,加上小麦产值不高,从节本方面考虑,重氮肥轻磷钾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基肥施用不足,尤其是有机肥料施用很少,还有追肥不足或者追肥不及时甚至有的少数根本不追肥,氮肥偏施及“一炮轰”,结果得不偿失,导致产量及品质低。
1.2.5 收割时间掌握不准 因天气、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户掌握不好收割最佳时间。收割过早,籽粒成熟度不够,粒重低;若收获过迟,粒重下降,还会出现断穗、落粒现象,影响产量。
2 对策建议
2.1 合理选用品种 受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一般选用春性品种为主,如浩麦一号、扬麦158、宁麦13、扬麦13(弱筋)、扬麦20、镇麦9号等。
2.2 适期播种 尽量安排好前茬,选择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为佳。
2.3 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 依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委及当地农业部门农业专家组提供的配方施肥关键技术要点,因地制宜,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好施足优质品牌配方肥如45%司尔特、红四方、沃夫特小麦配方肥等,采用以产量定施肥量方法,合理施用,预防倒伏。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做好合理灌溉抗旱抗寒防冻,清好“三沟”,培育壮苗,促大穗,增加有效穗数及千粒重。
2.4 及时搞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主要防治好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重中之重是综合防治好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的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发生最严重[1]。迫切需要使用新型杀菌剂。经试验示范,发现25%氰烯菌酯悬浮剂及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美金子、咪鲜胺+戊唑醇、咪鲜胺+三唑酮等药剂防治效果均较佳,建议轮换施用。同时把握好抽穗至扬花期关键时期,看好天气及时开展防治,第1次施药选在齐穗到初花期(扬花5%~10%),隔5~7d后再连续防治1~2次,尤其是早春温度15~25℃适宜时,低洼、潮湿、排水不良、过量施用氮肥的田块必须重防,在防治病害的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提高小麦自身免疫能力,从而提高产量。
对于草害,稻茬麦田一般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4000g+48%氟乐灵乳油1500mL/hm2于播后苗前或播前兑水600kg喷施,苗后一般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750mL+6.9%骠马乳油750mL效果较好,绿磺隆和甲磺隆应用效果也不错,但由于残效期长,易导致下茬作物危害[2],在控制好使用量和时间、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交叉施用,建议进行冬前及早春2次除草,提倡采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或植保机防治病虫害。
2.5 适时收割 尽量选在蜡熟末期收获,不易落粒的品种也可以在完熟期抢收,如因劳力、机具紧张、山区后期常有洪灾的应提前到蜡熟中期收获,比推迟收获可明显减少损失[3]。
2.6 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挥政策作用的效应,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发展乡村农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耕种、无人机施药等机械化操作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储藏、烘干等设施建设。针对当前农村严重缺乏中壮年劳动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吸引外出能手回乡创业,尽力尽快在农村选培一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工作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陈利峰,徐敬友.農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强胜.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杨文钰,屠乃美,郭文善,等.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生产;问题;对策;东至县山区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24-02
随着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确权制度的实施,东至县山区农村土地如今基本上都是种植大户承包生产,农作物种植制度基本仍然以稻-麦、稻-油为主。2013—2017年东至县小麦播种面积在3613~3695hm2,平均单产为2850~2985kg/hm2,但由于小麦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小麦的产量及品质不高。本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生态相类似地区小麦生产参考。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缺乏高素质的中壮年劳动力,机械化程度不高 随着山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流到城市中,导致农村严重缺乏中壮年劳动力,剩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许多劳动力年龄普遍老大,水平和素质都不太高,接受更新知识能力不强;加上山区田块分布高低差大、层次多,能完全用机械化操作替代劳动力,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
1.2 病虫草害及水肥管理粗放,措施不到位 因田间地力差异和每年季节气候的不同变化,田间病虫草害及水肥管理措施粗放化、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品种选择不合理 农户对品种选择单一性较强,优质抗病高产适宜品种更新慢。
1.2.2 播期过迟,用种量过多 茬口未安排好,前茬水稻收割太迟延误了小麦播种,播种过迟现象较多,导致用种量过大,成本上升,加上后期温度过低,除草推迟,效果明显下降,草害加重;密度过高导致纹枯病等病虫害明显加重。
1.2.3 病虫草害防除不及时到位 稻茬麦田主要以看麦娘、牛繁缕、猪殃殃、菵草为主,前期杂草发生在低温、少雨时期,杂草出苗时间参差不齐,出现冬前和春季2个发生高峰,造成防治难度加大。苗前一般农户均不进行封闭除草,苗后大部分农户为省工一般仅进行冬前1次除草,有的农户时间把握不及时,防治过迟,温度过低致使除草效果不佳,产生药害;有的冬前未进行除草仅开春拔节前除草1次,同时许多农户除草剂选用不当,除草效果欠佳。一般春季,当地气候雨水偏多,多雾,特别有利于赤霉病大发生。赤霉病发生面积广、流行频率高,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病害,加上白粉病和锈病的发生面积扩大,因多菌灵、粉锈灵等杀菌剂长期使用,造成病菌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大幅下降。
1.2.4 水肥管理不够科学合理 许多农户受重稻轻麦思想影响,加上小麦产值不高,从节本方面考虑,重氮肥轻磷钾肥、重无机肥轻有机肥,基肥施用不足,尤其是有机肥料施用很少,还有追肥不足或者追肥不及时甚至有的少数根本不追肥,氮肥偏施及“一炮轰”,结果得不偿失,导致产量及品质低。
1.2.5 收割时间掌握不准 因天气、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户掌握不好收割最佳时间。收割过早,籽粒成熟度不够,粒重低;若收获过迟,粒重下降,还会出现断穗、落粒现象,影响产量。
2 对策建议
2.1 合理选用品种 受当地的气候条件影响,一般选用春性品种为主,如浩麦一号、扬麦158、宁麦13、扬麦13(弱筋)、扬麦20、镇麦9号等。
2.2 适期播种 尽量安排好前茬,选择10月底至11月初播种为佳。
2.3 加强肥水管理,科学施肥 依据国家农业农村部、省农委及当地农业部门农业专家组提供的配方施肥关键技术要点,因地制宜,在当地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选好施足优质品牌配方肥如45%司尔特、红四方、沃夫特小麦配方肥等,采用以产量定施肥量方法,合理施用,预防倒伏。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做好合理灌溉抗旱抗寒防冻,清好“三沟”,培育壮苗,促大穗,增加有效穗数及千粒重。
2.4 及时搞好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主要防治好纹枯病、锈病、白粉病,重中之重是综合防治好小麦赤霉病。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的流行性病害。多发生在穗期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其中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发生最严重[1]。迫切需要使用新型杀菌剂。经试验示范,发现25%氰烯菌酯悬浮剂及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美金子、咪鲜胺+戊唑醇、咪鲜胺+三唑酮等药剂防治效果均较佳,建议轮换施用。同时把握好抽穗至扬花期关键时期,看好天气及时开展防治,第1次施药选在齐穗到初花期(扬花5%~10%),隔5~7d后再连续防治1~2次,尤其是早春温度15~25℃适宜时,低洼、潮湿、排水不良、过量施用氮肥的田块必须重防,在防治病害的同时加入磷酸二氢钾,以促进麦苗健壮生长、提高小麦自身免疫能力,从而提高产量。
对于草害,稻茬麦田一般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4000g+48%氟乐灵乳油1500mL/hm2于播后苗前或播前兑水600kg喷施,苗后一般用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乳油750mL+6.9%骠马乳油750mL效果较好,绿磺隆和甲磺隆应用效果也不错,但由于残效期长,易导致下茬作物危害[2],在控制好使用量和时间、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交叉施用,建议进行冬前及早春2次除草,提倡采取统防统治,积极推广应用无人机或植保机防治病虫害。
2.5 适时收割 尽量选在蜡熟末期收获,不易落粒的品种也可以在完熟期抢收,如因劳力、机具紧张、山区后期常有洪灾的应提前到蜡熟中期收获,比推迟收获可明显减少损失[3]。
2.6 健全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挥政策作用的效应,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发展乡村农业,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耕种、无人机施药等机械化操作程度,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储藏、烘干等设施建设。针对当前农村严重缺乏中壮年劳动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吸引外出能手回乡创业,尽力尽快在农村选培一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三农”工作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陈利峰,徐敬友.農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强胜.杂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杨文钰,屠乃美,郭文善,等.作物栽培学各论南方本[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