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其具体目标就是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自由地放飞心智与心灵。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科学、更有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这是每一位高中生物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1.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真的实施起来却让人感觉很矛盾。让学生讨论的话,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有时根本说不到点子上来,讨论了许久却没什么结果,实际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师自己讲又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违背新课程理念。
后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过去课堂教学是紧抓教材几乎不去研究大纲,教学就是教教材。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只有解读好课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才会准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3.重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3.1运用上位学习模式教学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相对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较广的包容面,新概念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旧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并且上位概念一般概括性强,较抽象,教学中如直接切入上位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实例实验,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
3.2运用下位学习模式教学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较低的新概念,归属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如伴性遗传教学,由于性染色体是染色体的下位概念,因此伴性遗传也符合一般染色体的遗传规律。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并且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起遵循自由组合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3:1的分离比在伴性遗传中仍然出现,但与性别相关。这样通过原有概念对新概念的同化,学生对概念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3运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教学
当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不产生上、下位关系,而存在某些本质区别,但彼此有着共同的关键特征,这时的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在完成一定知识的教学后,可以使用求同和求异方法对相邻相对并列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组合成概念体系。例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三者不存在上、下位关系,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关键特征,即都需要有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各自的不同对比进行教学;再如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个概念都是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比较这3个概念中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抓住各自的属性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高一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处于潜在的状态。(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
1.全面系统深入地解读课标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真的实施起来却让人感觉很矛盾。让学生讨论的话,没那么多时间,而且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学生有时根本说不到点子上来,讨论了许久却没什么结果,实际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师自己讲又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违背新课程理念。
后来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逐渐感受到新课程的理念:不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当做主要的教学任务,对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的关心要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的量的关心。过去课堂教学是紧抓教材几乎不去研究大纲,教学就是教教材。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应该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素材。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能。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只有解读好课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才会准确,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2.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除了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力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3.重视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3.1运用上位学习模式教学
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相对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和较广的包容面,新概念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旧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并且上位概念一般概括性强,较抽象,教学中如直接切入上位概念,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借鉴实例实验,较直观地呈现事实,从具体到抽象,形成概念。
3.2运用下位学习模式教学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水平较低的新概念,归属到原有认知结构中适当概念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的意义。如伴性遗传教学,由于性染色体是染色体的下位概念,因此伴性遗传也符合一般染色体的遗传规律。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着性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符合基因的分离规律;并且和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一起遵循自由组合规律。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3:1的分离比在伴性遗传中仍然出现,但与性别相关。这样通过原有概念对新概念的同化,学生对概念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3运用并列结合学习模式教学
当新学习的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不产生上、下位关系,而存在某些本质区别,但彼此有着共同的关键特征,这时的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在完成一定知识的教学后,可以使用求同和求异方法对相邻相对并列的概念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组合成概念体系。例如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这三者不存在上、下位关系,但它们都有着共同的关键特征,即都需要有模板、原料、酶、能量等,在教学过程中可抓住各自的不同对比进行教学;再如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个概念都是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比较这3个概念中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消耗能量,抓住各自的属性进行教学,效果较好。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唤醒学生的自信。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可见“质疑”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比如高一呼吸作用知识,本部分知识与每个人的实际都很接近,也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但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却非常薄弱,学生课堂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这种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1)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虽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怕所提问题太简单或与课堂教学联系不大,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怕打断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计划,被老师拒绝,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没有表现出来,处于潜在的状态。(2)不能提出问题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造成学生不善于思考,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淡漠,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制定策略:(1)沟通师生感情,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2)渗透事例教育,认识“问题”意识。(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问兴趣。(4)开展评比活动,激发提问兴趣。(5)强化活动课程,促进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