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让学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的重要体现。语文老师要教会学生审美,要用美的眼光、美的心态学习语文,亲近文本。让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语文老师的基本任务。
【关键词】 语文 走进 心灵
提到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恐怕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学生们听起课来觉得没意思,做起题来没边际,想用功来提高考试成绩又不见显著功效,于是语文课就成了许多学生“休眠”和思想漫游的天堂;老师们虽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可带动起来总感吃力,于是讲者疲惫,听者昏然。其实,语文本身是美的,语文教育原本也是审美教育,有许多潜质可以挖掘,其关键是要让语文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用美的眼光来研读文本
语文文本所辑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体现了生活的本质和很强的人文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只有深入了解文本内在的审美内涵,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而引起共鸣,产生心灵的震撼。老师是这场审美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掘文本本身的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研读文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挖掘:1、意趣美。一篇好作品,作者在选材立意上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本质认识或全新的感受,老师要引导学生贴近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的世界里去感知其中的意趣就会获得审美愉悦。2、 情节美。小说等叙事作品情节生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我们教学时就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好奇来体味作者的构思,品评人物形象。3、形象美。诗中意象、抒情主人公、小说或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包孕着丰厚的美学价值。如“月”作为诗中的意象,它简直就是柔美的代表,茅盾《大地山河》里的黄河就是阳刚之美的典范,《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就是智慧的化身……4、风情美。文学作品必定折射社会时代的影子,一些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民风民俗也就通过作品展现于读者眼前,我们就要善于欣赏这独特的风情美。沈从文《边城》中那纯洁的湘西风景,那定情的悠悠山歌难道不令今天生活于钢筋混凝土城堡的人们心动吗? 5、语言美。尽管语言风格各人不一,但正如园中赏景一样,简练流畅似飞瀑一般让人畅快;清新自然如同潭边漫步,惬意舒畅;含蓄委婉好像溪流曲折,别有洞天……执教者就是导游,应引领学生尽情玩味这园中之味。
二、用美的教态和教程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气氛,还应在教师的教态和教学环节上注意。教师仪表整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就为教室带来一缕春风,一片生机。讲台上教师优雅的肢体语言,信赖鼓励的眼神、简洁明畅、富有激情的用语本身也是一种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活的范本,它可以无声的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紧凑自然的教学环节也给学生流畅之感,让他们在思维的转合上得心应手,这也就会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学环节设计上除环环相扣外,还要注意节奏感,如快慢结合,主次分明,重难点间插。最后,教学设计还要注意一堂课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切忌平板一成不变。如美文就要美读,用多种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有理趣的文章就应侧重于辩论交流。
三、廓清认识,激发恒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内心真诚的需要
现在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家长唯分数是论,哪门学科能在高考中拿分,哪门学科就备受学生的重视,再加上高考复习时间的紧张,语文这门靠平时积累,复习起来花的工夫大,考起试来分数不见明显上涨的学科当然就遭冷遇。对此,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应帮助学生廓清认识,及时打好基础,保持语文学习的恒力。
1、建立“语文贯穿一生”的观念。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既是高考的基本学科之一,也是今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何况语文的素养还影响到今后工作与生活的质量。教师可以援引事例,也可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此深入体会。
2、强化“语文即是生活”的观念。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也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强化这一观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克服学习语文的无趣感和畏难情绪,在紧张枯燥的学习之余体味生活的情味,同时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3、树立语文也能拉开分数距离的观念。一些数理化成绩优秀的同学忽略语文的地位,认为语文在高考中拉不开分数距离。针对这部分同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数理化同层次的考生最终决定总分高低的是什么,还要引导这部分优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向更高层次的推进中语文成绩的高低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漫游”,主要是他自己没有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要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得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堂课教学环节不管怎样设计,都必须考虑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构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文本贴近生活,涉及生活面广,客观上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语文本身包含语言教学,学生讨论发言本身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加之,语文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只要我们注意到这些有利因素,并积极开发,语文课堂上学生互动的热情应该是很高的。
五、文化熏陶与思维开发的有机结合,情理兼備,使语文课堂教学益心益智
堂课打动学生的是情感,吸引学生探究的是理趣,语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二者的结合。一方面要探究深挖文本内在的文化因子等人文性,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一方面要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特别是提问的设计注重内在的逻辑性,诱发学生层层深入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语文课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必须走近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 语文 走进 心灵
提到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恐怕很多语文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痛。学生们听起课来觉得没意思,做起题来没边际,想用功来提高考试成绩又不见显著功效,于是语文课就成了许多学生“休眠”和思想漫游的天堂;老师们虽也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可带动起来总感吃力,于是讲者疲惫,听者昏然。其实,语文本身是美的,语文教育原本也是审美教育,有许多潜质可以挖掘,其关键是要让语文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
一、用美的眼光来研读文本
语文文本所辑选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体现了生活的本质和很强的人文精神,表现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认识,具有很强的审美性。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只有深入了解文本内在的审美内涵,把文本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才能获得审美体验而引起共鸣,产生心灵的震撼。老师是这场审美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在备课上课时要充分发掘文本本身的美,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来研读文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挖掘:1、意趣美。一篇好作品,作者在选材立意上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本质认识或全新的感受,老师要引导学生贴近作者的心灵,走进作品的世界里去感知其中的意趣就会获得审美愉悦。2、 情节美。小说等叙事作品情节生动,曲折起伏,扣人心弦。我们教学时就利用学生对情节的好奇来体味作者的构思,品评人物形象。3、形象美。诗中意象、抒情主人公、小说或散文中的人物形象,都包孕着丰厚的美学价值。如“月”作为诗中的意象,它简直就是柔美的代表,茅盾《大地山河》里的黄河就是阳刚之美的典范,《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那就是智慧的化身……4、风情美。文学作品必定折射社会时代的影子,一些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的民风民俗也就通过作品展现于读者眼前,我们就要善于欣赏这独特的风情美。沈从文《边城》中那纯洁的湘西风景,那定情的悠悠山歌难道不令今天生活于钢筋混凝土城堡的人们心动吗? 5、语言美。尽管语言风格各人不一,但正如园中赏景一样,简练流畅似飞瀑一般让人畅快;清新自然如同潭边漫步,惬意舒畅;含蓄委婉好像溪流曲折,别有洞天……执教者就是导游,应引领学生尽情玩味这园中之味。
二、用美的教态和教程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气氛,还应在教师的教态和教学环节上注意。教师仪表整洁、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就为教室带来一缕春风,一片生机。讲台上教师优雅的肢体语言,信赖鼓励的眼神、简洁明畅、富有激情的用语本身也是一种美,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活的范本,它可以无声的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紧凑自然的教学环节也给学生流畅之感,让他们在思维的转合上得心应手,这也就会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学环节设计上除环环相扣外,还要注意节奏感,如快慢结合,主次分明,重难点间插。最后,教学设计还要注意一堂课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切忌平板一成不变。如美文就要美读,用多种读的方式感染学生;有理趣的文章就应侧重于辩论交流。
三、廓清认识,激发恒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内心真诚的需要
现在高考竞争愈演愈烈,学生家长唯分数是论,哪门学科能在高考中拿分,哪门学科就备受学生的重视,再加上高考复习时间的紧张,语文这门靠平时积累,复习起来花的工夫大,考起试来分数不见明显上涨的学科当然就遭冷遇。对此,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就应帮助学生廓清认识,及时打好基础,保持语文学习的恒力。
1、建立“语文贯穿一生”的观念。高考是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但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语文既是高考的基本学科之一,也是今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一点应该让学生充分明白。何况语文的素养还影响到今后工作与生活的质量。教师可以援引事例,也可通过讨论让学生对此深入体会。
2、强化“语文即是生活”的观念。在生活中学语文,语文也是生活经验的提炼,强化这一观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克服学习语文的无趣感和畏难情绪,在紧张枯燥的学习之余体味生活的情味,同时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3、树立语文也能拉开分数距离的观念。一些数理化成绩优秀的同学忽略语文的地位,认为语文在高考中拉不开分数距离。针对这部分同学,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比较数理化同层次的考生最终决定总分高低的是什么,还要引导这部分优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向更高层次的推进中语文成绩的高低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构建互动的教学模式,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漫游”,主要是他自己没有参与学习活动之中。要让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就得让学生动起来:动脑,动口,动手。堂课教学环节不管怎样设计,都必须考虑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构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而语文课堂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文本贴近生活,涉及生活面广,客观上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语文本身包含语言教学,学生讨论发言本身也是教学目的之一。加之,语文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性,容易调动学生的情感,只要我们注意到这些有利因素,并积极开发,语文课堂上学生互动的热情应该是很高的。
五、文化熏陶与思维开发的有机结合,情理兼備,使语文课堂教学益心益智
堂课打动学生的是情感,吸引学生探究的是理趣,语文课堂教学应着眼于二者的结合。一方面要探究深挖文本内在的文化因子等人文性,让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一方面要在教学程序设计上,特别是提问的设计注重内在的逻辑性,诱发学生层层深入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语文课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总之,要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就必须走近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