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初中数学教学得到了教育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现状却与这一背景有较大差异,不少学生反映数学难学,甚至有厌学的心理。文章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入手,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若干问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根本目标。但目前初中生却面临着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厌学的心理倾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试图寻找心理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结合点,用心理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便解决数学难学的问题。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愉悦的情感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常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是否用心学习,殊不知学习过程中快乐与否对学生来说甚至比分数更重要,因而应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吗,能否有效解决?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将累积为继续学习的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果数学教师能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数学课堂教学,必定更加关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如何才能高效地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加快乐”等一系列与学生紧密相关的问题,而不会将考试分数作为终极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完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怎样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量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其营造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宽松氛围,尽量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师重在关注学生的点滴数学发现和独特的见解,使他们能产生更多的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予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挫折的原因,并及时进行辅导,从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对学困生给予热情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亲近自己,做到感情上融洽。如此,学生把教师作为朋友,肯讲心里话,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获取理想的数学成绩。反之,如果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讽刺、冷落,就会挫伤其自尊心,会将学生求上进的心理抹杀。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常与教师作对,既影响自身情绪,也影响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常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以期待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皮格玛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改变人们行为的能力。当个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赞美时,会感觉到获得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尽量达到对方的期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心理学效应。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给予口头表扬,回答错误时微笑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可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合理运用期待心理,可以促進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期望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有期望,就是给学生希望,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还可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感觉到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这样可使学生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例如,在一次数学自习课上,绝大部分学生要么做数学题,要么复习数学,有位学生却在玩手机。因为太投入,笔者走近时他仍旧没有发现,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手轻拍他的肩膀,他马上停止贪玩,开始学习。这一举动立即有了很好的效果,既没有影响其他学生,打乱课堂氛围,也没有让学生陷入尴尬。下课后,笔者告诉他:“上课不要开小差,我相信你可以好好学习。”从此,在课堂上,这位学生一直认真听讲,积极提问,数学成绩迅速提高。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新课程的根本目标。但目前初中生却面临着数学学习兴趣不大,甚至厌学的心理倾向。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笔者试图寻找心理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的结合点,用心理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剖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便解决数学难学的问题。
一、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愉悦的情感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常用分数来衡量学生是否用心学习,殊不知学习过程中快乐与否对学生来说甚至比分数更重要,因而应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比如,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吗,能否有效解决?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将累积为继续学习的障碍,从而令学生彻底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果数学教师能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数学课堂教学,必定更加关注“什么样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最有价值?如何才能高效地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如何引导学生探索这些知识学生才能更加快乐”等一系列与学生紧密相关的问题,而不会将考试分数作为终极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执行或灌输,而是在深入了解学生基础上的精心设计和完善。数学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怎样让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尽量为学生的成功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经验和“情感”,激发其好奇心和学习动机,为其营造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宽松氛围,尽量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教师重在关注学生的点滴数学发现和独特的见解,使他们能产生更多的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二、运用情感的强化功能,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所谓强化一般是指影响有机体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反应可能性的力量。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前者以它的呈现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奖励、表扬相联系;后者则以其排除来增加反应重复的可能性,其强化物常与处罚、批评相联系。过多的批评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挫伤学习的自信心。学生经努力成绩仍不好,此时须得到老师理解,不能乱加指责,而要给予鼓励、关心、帮助,这是人遭到失败挫折时的一种情感需要。此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找出挫折的原因,并及时进行辅导,从积极面入手,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特别是对学困生给予热情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从心理上亲近自己,做到感情上融洽。如此,学生把教师作为朋友,肯讲心里话,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获取理想的数学成绩。反之,如果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讽刺、冷落,就会挫伤其自尊心,会将学生求上进的心理抹杀。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常常与教师作对,既影响自身情绪,也影响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中,常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以期待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皮格玛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改变人们行为的能力。当个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赞美时,会感觉到获得社会支持,从而变得自信,并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尽量达到对方的期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这一心理学效应。例如,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给予口头表扬,回答错误时微笑的眼神……对学生来说都是激动人心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可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合理运用期待心理,可以促進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期望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转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教师对学生有期望,就是给学生希望,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还可运用丰富的体态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提问时,教师可采用充满期待的眼神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探究,让学生感觉到就是在提问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和回答的气氛非常热烈,这样可使学生获得自信,克服自卑心理。例如,在一次数学自习课上,绝大部分学生要么做数学题,要么复习数学,有位学生却在玩手机。因为太投入,笔者走近时他仍旧没有发现,此时笔者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用手轻拍他的肩膀,他马上停止贪玩,开始学习。这一举动立即有了很好的效果,既没有影响其他学生,打乱课堂氛围,也没有让学生陷入尴尬。下课后,笔者告诉他:“上课不要开小差,我相信你可以好好学习。”从此,在课堂上,这位学生一直认真听讲,积极提问,数学成绩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