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传教 因教知美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w32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如何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了解文本,最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获得美的体验,创造出美的文字,使语文教学者关注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重要性。
  【关键词】以美传教 寓教于乐 因教知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认为,不但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艺术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从文本中体会它本身蕴涵的美。教师靠艺术美帮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打开一扇窗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扇窗推开一道门,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着性格之美的门。
  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听过古乐,通过各自心中所想结合古乐不同的朗诵,对于各自眼前浮现的诗歌画面有了不同的美学理解和喜好。有人喜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画面;有人偏袒“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的静谧;更有人独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亘古疑问……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当然,用具体而形象的画面感受美、表达美、描述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欣赏美、理解美、发现美。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如史铁生的《合欢树》,看似只是写了“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和母亲的生活状况以及关于合欢树的回忆,但是,只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发现美——母爱之美,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尤其是最后部分,“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让不少体会到这种情感美的学生红了眼眶。“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产生寓理于情,以情导理,情理统一的效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的这种【摘 要】本文通过讨论如何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了解文本,最后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审美教育,获得美的体验,创造出美的文字,使语文教学者关注美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重要性。
  【关键词】以美传教 寓教于乐 因教知美 发现美 创造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79-02
  
  翻开《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诗歌与散文部分中关于“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还是小说与戏剧中“正确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几乎每个模块中的教学目标都有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要求。尽管许多语文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会将其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写入,却少有人真正关注。《中国教育与发展纲要》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学中的作用。”而语文又是一门与美育有直接的、广泛的联系的学科。语文课本中的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都是美育的重要教材,特别是诗歌、小说、戏剧等。因此,语文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感知美、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而且还应帮助学生发现美,以至于将来能够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在语文中的渗透不仅仅表现在教学目标上,它也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笔者将其归结为以美传教,因教知美,意思是可以借助各种艺术美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然后,因为老师的教授感知到文本中的美,两者相辅相成,从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下面,针对自己的一点想法来谈谈语文教学中美的渗透。
  首先,我们可以用艺术美为手段,辅助语文教学,做到以美传教,因为,艺术是相通的。比如,用音乐美来引领学生体会文本美。在教授《春江花月夜》一诗中,同名古乐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春潮上的那轮明月的“升起——高悬——西斜——落下”;感受到了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此时,几乎不用再分析、讲解,学生们已读懂、听懂,因为我发现许多同学双目微闭,心已经跟着乐曲的旋律舞动。由此可见,用美育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体现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美育,能“寓教于乐”,增强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
  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批评家贺拉斯提出的“寓教于乐”,指的就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而依靠美的事物的感染力,激起受教育者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并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之中,使情感净化,心灵升华,正是将美作为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重要依据。我们应该通过利用不同的艺术美的手段,引导学生把课本作为审美对象,让学生从中感受美、寻找美、审视美。特别是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渐趋成熟,语言文字能力已有相当基础,理解能力也相应提高,应培养学生获得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比如高中语文课本中那些诗歌、小说、戏剧单元,在教学中从审美的角度来把握,效果就非同一般。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优秀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听听有关《红楼梦》的戏曲,看看电影和电视剧,使学生在音乐形象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感受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上情绪十分高涨,研究起来特别认真,还有些学生主动寻找符合《红楼梦》人物形象的插画,并指出为何插画比电影电视中的形象更贴近文本,讨论十分激烈。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认为,不但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更要把美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因此,借助其他形式的艺术美理解文本之后,更要从文本中体会它本身蕴涵的美。教师靠艺术美帮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打开一扇窗后,学生就可以借助这扇窗推开一道门,一道因感悟不同而有着性格之美的门。
  教学《春江花月夜》一诗的过程中,同学们听过古乐,通过各自心中所想结合古乐不同的朗诵,对于各自眼前浮现的诗歌画面有了不同的美学理解和喜好。有人喜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句中: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的画面;有人偏袒“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的静谧;更有人独爱“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亘古疑问……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意蕴,更提高了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
  当然,用具体而形象的画面感受美、表达美、描述美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欣赏美、理解美、发现美。审美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如史铁生的《合欢树》,看似只是写了“我”10岁时、20岁时、30岁时和母亲的生活状况以及关于合欢树的回忆,但是,只要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就能发现美——母爱之美,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尤其是最后部分,“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让不少体会到这种情感美的学生红了眼眶。“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记叙类文章“事”中含情,说明类文章“知”中有情,应用文中也常含情,这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特点,能产生寓理于情,以情导理,情理统一的效果,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美育的这种
其他文献
【摘 要】近20年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成为一些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的分析得出,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的发展路径分析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过程有紧密的、必然的联系。因此转换思路,以人才强国战略为着眼点,梳理其中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人才强国战略 拔尖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2011年下半年,被“郭美美事件”推向风口浪尖的红十字会公布了整个事件的调查结果,再一次让人们聚焦这个历时半年多的轰动事件。本文仅从传播学的角度入手,用历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析“郭美美事件”,从对郭美美本人的研究发迹,对公众利用微博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集群行为进行分析,试图探究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问题。  【关键词】郭美美事件 历史心理学 微博  【中图分类号】G206
期刊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但在班级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爱好、特长、能力、学习准备等方面均有差异,在有些班级中,这些差异很明显,因此,对所有学生用同一方法、同一要求、同一评价方式显然与新课程理念相悖,所以在落实新课程理念的过程中,实施分层次教学很有必要。  “分层次教学”思想,源于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思想。“分层次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按学生实际学习程度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原苏联教育
期刊
【摘 要】图书馆是为大众提供借阅图书、资料查阅的公共机构,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公共服务政策。现在图书馆的制定很多,其中公共服务政策的提出,使得图书馆和用户找到平衡点,让用户和读者享受到图书馆的最好服务。  【关键词】图书馆 公共服务政策 基本功能 特征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
期刊
语文课堂主要承担传播人文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功能。在社会多元化、信息传播便捷和迅速的今天,青年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因子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在李白的诗歌《将进酒》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几点发挥语文课堂思想教育功能的心得体会:  一、在诵读过程中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  讲授古代诗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从文本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及对课改精神的理解,笔者通过两堂语文课的反思,引发出对初三散文阅读复习课的思考,最根本的应该教会学生掌握如何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而不是简单的解题方法,只有在读懂、读深的情况下再通过反复演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现代语体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解题方法 阅读方法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随着士官制度改革的深入开展,士官院校学员成分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士官院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育人管理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在改进创新方式方法上狠下工夫,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增强教育、管理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把提高基层管理干部队伍的素质作为解决基层建设面临矛盾的关键环节来抓,坚持把文化工作与经常性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士官学员的主体作用,创新育人管理模式。  【关键词】士官院校
期刊
当前,开展好团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对高校党组织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改革与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形成党团共建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建带团建是做好团的工作的根本原则,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建带团建的重要载体。中组部和团中央联发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意见》指出,基层党组织要带领团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党团共建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具体要从创
期刊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教育软件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信息技术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的载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并逐渐展示了它的主要优势——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性人才。信息技术能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具有思维、信息获取、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具有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期刊
【摘 要】本文利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卷,并且运用一定计量经济手段,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以及不同类别大学新生适应性差异所在,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提出解决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学会如何自我调整,促使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关键词】大学新生 学校适应 方差分析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