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亿分之一的中国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5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瑞士摄影师Mathias Braschler 和Monika Fischer的中国之行走过了大约三万公里,他们拍摄的每一幅肖像,只是中国人的十几亿分之一,似乎并不起眼,却又意义非凡。他们希望记录下在这个迅速变化的庞大国度里,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模样。

CNT对话


  为什么选择来中国旅行、拍摄?
  Monika原来是歌剧舞台导演,这教会了她如何取景和采光。我们觉得,出门去看看世界上各种真实的人会十分有趣,于是先后拍摄了《关于美国人》和《足球的面孔》两个肖像系列,后面一部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奖,得到很多人的关注。我们希望找到一个有意思的国家继续这种拍摄,最终选择了中国。我们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全部省市、自治区,见证了一个国家在时代中的变化,比如乡村变成城市、城市变成特大城市的过程。
  主要使用什么拍摄器材?
  几乎每个清晨他们都是一大早就出发拍摄,事先并不知道这一天会遇见谁、会拍到什么样的照片。他们的旅行与拍摄是“邂逅”式的,随机性很强,虽然照片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同时也承担着某种“纪实”功能,记录了Mathias和Monika对一个庞大国度的探索历程。
  马拉松式的旅程中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故事,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有时,他们站在没过膝盖的小河中,拍摄一个农夫背着沉重的农家肥料趟过湍急的河水;有时,他们又置身拥挤混乱的农贸市场,身边挤满好奇的人群,Mathias要绞尽脑汁使面前的小贩平静下来。
  Mathias和Monika使用大画幅胶片和精心设计过的照明设备,他们拍出的旅途肖像带有好莱坞名人照一般的质感和色彩。这些肖像的特殊风格,让人想起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面颊红扑扑的时代影像。他们喜欢在照片里加入一个元素,就是中国街头常见的标语,比如“和谐社会”“勤劳致富”等,认为这会让照片更加有力。
  要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多样化的地域展示完全是不可能的,Mathias和Monika的方式是孜孜不倦地探访一些有意思的地标,发现地标旁边的人和故事。几周前,他们去了四川西昌的航天基地,在那里,中国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在距离航天基地半小时车程的地方,他们邂逅了张翁祥,一个普通的西昌人,靠着很小的一块田地与两头水牛过日子,每个月的收入大约是5000元人民币。
  他们的拍摄对象十分广泛,有成功的富豪,也有街头的乞丐,不论哪一群体,都丝毫不会被理想化。他们邂逅了不少新富裕起来的阶层和各领域的名人,比如致力于推广马球运动的企业家、在蓬莱投资建设酒店的一个将军的女儿、华西村的村长吴协恩、艺术家艾未未等。与此同时,他们也忠实记录着另外一些最普通的面孔:大字不识的农民孙学将,带着一只一条腿的猴子四处卖艺的耍猴人鲍可顺,靠捡拾路边塑料瓶生活的81岁老人黄芬,大连的两个石油工人,山东杂技学校里每天刻苦练工的孩子,壶口瀑布巡回马戏团里的小婴儿,新疆哈密的棉花采摘者……他们也会去到一些偏远的尚未开发的地区,比如内蒙古的腹地,当地的年轻姑娘乌鲁图雅,和家人过着游牧的生活,她不知道奥运会,也说不出当下城里人耳熟能详的那些新闻人物的名字。

普通人的史诗


  除了所关注人群的广度,Mathias和Monika也尽量让在中国的行程能够更加深入。他们花了8个月时间研究中国的各个省,熟悉相关的历史、文化,希望在拍摄肖像时能够把这些背景融合进去。
  在甘肃,Mathias和Monika参加了一个盛大的婚礼宴席,已经怀孕6个月的新娘玢认为这对外国夫妇的出席会给婚礼带来好运。他们还为“蜘蛛人”周华锦拍摄了肖像,他一直在攀爬重庆百米以上的高楼,Mathias和Monika了解到,周华锦之前耕种过的土地,如今也盖起了摩天大楼。
  旅途中,Mathias和Monika也遇到许多挫折。他们曾经两次被拘留,其中一次,他们想为辽宁司机新民在他的卡车前面拍摄肖像,旁观者认为新民的穿着太脏,会让外国人产生不好的印象,于是叫来了警察。他们被交警开过超速罚款单,还因为剐蹭事故差点被困在扬子江的渡船里。他们曾经10次跨越黄河,探访过海拔4500米的高原,也忍受过北京夏天38℃的高温和青海-6℃的料峭春寒。他们要对付食物中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也要适应一些关于外国人的“禁令”以及相关机构或是采访对象的拒绝。
  在中国的旅行接近尾声时,他们到了昆明。通常他们更倾向于走乡村小路,寻找拍摄对象,但在一个布满森林的山区,道路稀少,其中一些路况也非常糟糕,为了节省时间,他们决定前往距离最近的高速公路。地图上的标示有些模糊,他们询问了好几个村民,请求指引。“不幸的是,在中国巨大的版图内,‘附近’的含义与在瑞士完全不同,我们的旅途因此延长了足足300公里。”Mathias和Monika常常提起这个故事——在中国,无论错误还是成功,似乎都会被放大。
  他们的旅行与拍摄是“邂逅”式的,随机性很强,虽然照片是以肖像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同时也承担着某种“纪实”功能,记录了Mathias和Monika对一个庞大国度的探索历程。
  Mathias和Monika使用大画幅胶片和精心设计过的照明设备,他们拍出的旅途肖像带有好莱坞名人照一般的质感和色彩。这些肖像的特殊风格,让人想起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种面颊红扑扑的时代影像。
其他文献
日光下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景象,在黑夜中往往会以另外一副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这恰恰是不少旅行者的盲区。我在夜晚探索过欧洲20多个国家的废墟,一次又一次踏上探索奇境的旅途。在酷暑的沙漠中穿行,在零下30多度的夜间翻越雪山,在古堡内被巡逻直升机搜查,在军事基地躲避搜寻犬,在水没到大腿、到处是蝙蝠的地下管道浸泡一整夜,在70多米高的纪念碑顶端与闪电擦肩而过……这些特殊的体验,每一次都将我的身体推向极限的边
我们一般很少意识到书籍的力量,因为在我们日常工作的圈子里,书总是太过于平凡,以致我们并不怀着常看常新的感激之情,去注意它的新奇之处。阅读差不多已经成了一种身体机能,成了一种下意识动作。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摆在我们手边,早已是那种不言而喻与我们共存、伴我们共存的东西;我们拿过一本书来,总那么懒洋洋、淡然漠然,就像拿过来一件上衣、一只手套、一根烟、一件随便什么成批生产的大路货一样。有价值的东西,凡
火车从维也纳“咣当”到布拉格已是半夜,车厢里只剩下我一人。背着行李走下车,布拉格夜色清凉,风吹在脸上,虽是夏天,隐约间却有些秋意。微雨润湿了路灯的青色,染在一面面雕刻精细、线条分明的墙上,飘浮于方石铺成的路面。难得有车从小巷子里驶过,轮胎碾过街道的声音,从远处一点点压近,又飞快地散开在夜色的转角里。    走进布拉格,没有任何准备。一无所知的中转站。漫无目的的旅行,有时,能让人最直接地感受眼前忽然
喜欢流浪的人往往是怀揣着一个梦,要到远方去,寻找人生的谜底。和『环游世界』这样的旅行乃至人生愿景不同,有一群摄影人,不约而同地向内追溯,带着相机深入行走中国内陆,或试图谱写大变革中的小史诗,或静静追溯古老典籍中的昔日山河,或如实记录平凡道路中打动人心的生活片断……他们是一群心灵的流浪者,在同一个大时代,用影像,吟唱着各自的歌调。
当今时代,旅行后写成文章,甚至写一本书,想起来是很难的事,的确很难。毕竟如今去海外旅行不是多么特殊的事情了,和小田实(1932-2007,日本小说家)写《什么都看》的时代不同了。如果想去——就是说只要有此念头并相应拿出一笔钱来——一般都能满世界跑。去非洲的原始森林,南极都不在话下。  所以就旅行来说,不管去的地方多么远多么偏僻,脑袋里一开始就要有“那不是多么特殊的事情”这一念头,否则是不行的。把过
近日,位于马尔代夫诺鲁环礁(Noonu Atoll)的知名生态奢华度假村Soneva Jani正式开业,它不仅是马尔代夫最大的度假村之一,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度假村,5.6平方公里的僻静环礁湖环绕着24座水上别墅及一座海岛别墅。宾客可由马累国际机场搭乘40分钟的水上飞机直达度假村,或是选择从Soneva Fushi度假村乘坐1小时的快艇抵达。  Soneva Jani的每座别墅均有私人
第一兵工厂生产洞:曾作为禁地的地下兵工厂如今已经揭开了神秘面纱,当年枪炮林立的场景不再,换成了加工零件的工厂,但严阵以待的钢铁机械还是让人想起往昔的传奇,这里是军事迷为之如痴如醉的地方。Tips  重庆地下城的前世今生  无地下,不重庆。早在原始社会,重庆人的祖先巴人就有挖洞穴居的传统;军阀混战时,以地堡、暗壕构成的地下工事遍布全城;抗战时期,面对日军飞机的疯狂轰炸,重庆人民更是将地下工程的创造和
对于这样一座每个毛孔都散发着历史与艺术气息的城市,一次短暂的旅行能够体会的,多半只是些片断,一扇大门,一座雕像,一个餐厅,一位路人……很散碎,但也很真实。有一个愿望开始强烈地生长,甚至比在罗马许愿池扔下硬币时还要坚定:佛罗伦萨,我会再来。  这次旅行,从始至终,佛罗伦萨都没摆出过“经典艺术之都”的架子。步入这座到处粉刷着温暖黄色的小城,在任意一条人来人往的小巷,只要我从背包中拿出地图摊开,经常是还
南澳大利亚的高勒山脉国家公园,暖暖的夕阳斜挂在天际,略感微醺的空气中飘散着新世界葡萄酒的浓香,一群初识的好友围坐在篝火旁,欣赏被涂抹成金黄色的盖尔德纳盐湖,一边谈论着旅途中的趣事,一边等待女主人芮内将精致的晚餐端上桌……在康贾鲁纳露营地(Kangaluna Camp)的帐篷酒店,所有人皆醉心于这次奇妙的旅程。此时男主人杰夫的卫星电话传来新的预订信息:沙特某位王子正在询问波音747能否在营地降落的问
在微博上,美食、美景总是广受欢迎的主题。我们闲暇时打开手机,看到朋友们分享的旅途画面,自己的身心也不由受到感染和鼓舞,抬手点“赞”几乎是个下意识的举动了。但也不尽然。我就有这样一位酷爱游览名胜的朋友,他在微博上展示的旅行即景,常常让我大皱其眉。  这位朋友每隔几个月就会出游,其间免不了将大量亲自拍摄的照片发上微博“刷屏”。美景本来足以悦目,但他在照相时却喜欢采用最标准、最刻板的角度,好像是给各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