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言语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实践的过程应是学习语言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言语实践的有效性,应体现在通过语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深层意义,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关键词:言语实践;文本内容;言语能力
时下,让语文回归本质的呼声不断,课堂上重“文”轻“语”,得“意”忘“言”的现象有所好转,但由于方法不当,语文课还是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困境。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应用”更应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因此,只有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言语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实践的过程应是学习语言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言语实践的有效性,应体现在通过语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深层意义,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要提高言语实践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立足教材,选择合适内容
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同样只有选择合适的言语实践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课堂上,不少教师也多处设置实践点让学生练习,但学生并不因此而获得语言、思想、思维或能力上的提高上。主要原因把言语实践当一项任务来完成,实践搞形式走过场,认为课堂上只要进行实践就体现了在教“语文”,而不顾及其实践是否有意义。
1. 学习教材的典范语言
教材是进行言语实践的主要载体,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不论是从题材、体裁、思想、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
2. 基于文本内容的言语训练
文本内容为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离开文本内容的言语实践如同空中楼阁,只有基于文本中的言语实践才是有价值的。通常有以下几种:补充情节,延伸空白:例《掌声》“当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让学生想象英子在当时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延伸情节,补充结尾:《给予树》可拓展让生想象金吉娅收到礼物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捕捉感点,畅谈感受:《桥》一课中通过寻找老汉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当时情景下表情、语言、动作)的相关词句,让生谈谈自己眼中老汉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这是一座怎样的桥。迁移运用:《燕子》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二、言语实践,引向文本深处
不进行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了语言而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也不是完整、完美的语文课;为了言语实践而进行的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训练的语文不是有成效的语文课,只有做到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的追求,也是言语实践有效性的体现。语文课上不但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并要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推动文本走向深入。任何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传递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在玩味语言、熟悉语言习性、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优化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的过程。发展语言心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言、思维、情感的和谐共振,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些游离于课文语境和意义逻辑之外的语言表达练习,为了实践而实践,一问一答式,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实践都是毫无意义的。
《伯牙绝弦》一课闫学老师是这样设计:
(1)想象伯牙善鼓琴,那他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用以下句式练习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兮若”
(2)想象练说:1)伯牙未遇到知己,心情怎样?2)终有一天,他子期这样难得的知音,心情怎样?他们仅仅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吗?3)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想对他说什么?
这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课中的词较难理解,通过想象、句式练说,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善哉、兮若”的意思,感受到文言词的精妙,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和钟子期欣赏水平的高超。何为“知音”,不仅仅是音乐上的相通相知,更是心理上的相通,情投意合。“知音难觅”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伯牙遇到知音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更深刻体会到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痛苦绝望之情以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深深的惆怅;通过补白心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一步步深入伯牙内心,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世界受到了一段悲壮的知音难觅之情的洗礼,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从现在开始》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一个故事环节: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以所选对象的身份创造性地讲述这个故事,如猫头鹰当大王时,哪些动物们怎么叫苦连天;猴子当大王时,大伙怎么欢呼等。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讲述,孩子就可能经历人物形象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演绎。在演绎的同时需要孩子对文本语言进行转换和创造,在这过程中既是对语言的历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文本主题有更深的认识。
三、彰显个性,发展言语能力
很赞同吴忠豪教授的观点,吴教授提出:语文课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用课文语言去发展、去丰富、去规范学生的语言,儿童原来的话语是伙伴语言,课程是目标语言。评价一堂课的语文含量,学习效果,基本的标志是学生的伙伴语言有没得到改造,他的目标语言有没有丰富,有没有发展,这是一堂语文课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言语实践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例如,《花钟》一课可以把言语实践点定为第一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用不同的意思表达同一个意思是本段话的语言表达特点,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吹起、绽开、醒来、欣然怒放、舒展”等等,用词准确、简练、生动,教师应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再出示几种花朵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写句子,学习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并迁移运用。运用就是最好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言语实践,不但让学生感悟、积累了语言,还将语言运用于生活、学习中,使所学的语言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学生的积极语言。
《新型玻璃》可这样设计:让学生当推销员向顾客介绍厂里的玻璃,先在小组里介绍,由小组推荐再向全班介绍并评出优秀推销员。列出“优秀推销员”所应具备的条件:
(1)语言流畅,吐字清晰;(2)清楚地介绍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3)须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也可自行添加;(4)介绍时要生动、具体。
用以上学过的说明方法,自己发明一种玻璃作为公司的新产品,向顾客推荐。
本课设计共经历三个阶段:(语言、方法)的习得——内化——运用的过程:(1)学生在推销之前必须先了解课文中所介绍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习作者是怎么介绍的,即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2)介绍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后的语言外化行为。这样既考核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又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运用语言的能力。(3)学生的发明创造既是习得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言语能力的一种提升。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关键词:言语实践;文本内容;言语能力
时下,让语文回归本质的呼声不断,课堂上重“文”轻“语”,得“意”忘“言”的现象有所好转,但由于方法不当,语文课还是难以摆脱高耗低效的困境。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言语表达能力。”特别是“应用”更应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因此,只有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言语实践是以教材为载体,实践的过程应是学习语言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言语实践的有效性,应体现在通过语言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习得语言、积累语言,掌握语言规律,并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深入文本,探寻文本深层意义,最终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要提高言语实践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策略。
一、立足教材,选择合适内容
确定教什么不教什么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同样只有选择合适的言语实践点,才能促进文本言语的“增值”,才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在阅读课堂上,不少教师也多处设置实践点让学生练习,但学生并不因此而获得语言、思想、思维或能力上的提高上。主要原因把言语实践当一项任务来完成,实践搞形式走过场,认为课堂上只要进行实践就体现了在教“语文”,而不顾及其实践是否有意义。
1. 学习教材的典范语言
教材是进行言语实践的主要载体,教材里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不论是从题材、体裁、思想、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具有示范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
2. 基于文本内容的言语训练
文本内容为言语实践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离开文本内容的言语实践如同空中楼阁,只有基于文本中的言语实践才是有价值的。通常有以下几种:补充情节,延伸空白:例《掌声》“当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让学生想象英子在当时情况下会想些什么。延伸情节,补充结尾:《给予树》可拓展让生想象金吉娅收到礼物后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捕捉感点,畅谈感受:《桥》一课中通过寻找老汉在危急情况下表现(当时情景下表情、语言、动作)的相关词句,让生谈谈自己眼中老汉是一个怎样的老汉,这是一座怎样的桥。迁移运用:《燕子》第一段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本段的写作顺序和表达特点,模仿迁移这一写法,学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二、言语实践,引向文本深处
不进行语言教学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教了语言而不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也不是完整、完美的语文课;为了言语实践而进行的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训练的语文不是有成效的语文课,只有做到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语文课才是语文课的追求,也是言语实践有效性的体现。语文课上不但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并要通过各种言语实践推动文本走向深入。任何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文思和情结,传递着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性,教学的过程就是带领学生在玩味语言、熟悉语言习性、掌握语言规律的同时优化阅读感悟、体悟作者情思,探寻深层意义的过程。发展语言心智,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语言、思维、情感的和谐共振,促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那些游离于课文语境和意义逻辑之外的语言表达练习,为了实践而实践,一问一答式,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实践都是毫无意义的。
《伯牙绝弦》一课闫学老师是这样设计:
(1)想象伯牙善鼓琴,那他的琴声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又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用以下句式练习说话。
“伯牙鼓琴,志在____,钟子期曰:“善哉______兮若”
(2)想象练说:1)伯牙未遇到知己,心情怎样?2)终有一天,他子期这样难得的知音,心情怎样?他们仅仅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吗?3)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4)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想对他说什么?
这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课中的词较难理解,通过想象、句式练说,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善哉、兮若”的意思,感受到文言词的精妙,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伯牙琴技的出神入化和钟子期欣赏水平的高超。何为“知音”,不仅仅是音乐上的相通相知,更是心理上的相通,情投意合。“知音难觅”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伯牙遇到知音的欣喜若狂的心情,更深刻体会到伯牙“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痛苦绝望之情以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深深的惆怅;通过补白心理和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一步步深入伯牙内心,不仅让学生在情感世界受到了一段悲壮的知音难觅之情的洗礼,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语言与情感的同构共生。
《从现在开始》可以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一个故事环节:请学生在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这四个形象中选择一个,以所选对象的身份创造性地讲述这个故事,如猫头鹰当大王时,哪些动物们怎么叫苦连天;猴子当大王时,大伙怎么欢呼等。以故事中人物的身份讲述,孩子就可能经历人物形象的“心路历程”,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人物形象进行重新演绎。在演绎的同时需要孩子对文本语言进行转换和创造,在这过程中既是对语言的历练,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文本主题有更深的认识。
三、彰显个性,发展言语能力
很赞同吴忠豪教授的观点,吴教授提出:语文课最大、最基本的任务是用课文语言去发展、去丰富、去规范学生的语言,儿童原来的话语是伙伴语言,课程是目标语言。评价一堂课的语文含量,学习效果,基本的标志是学生的伙伴语言有没得到改造,他的目标语言有没有丰富,有没有发展,这是一堂语文课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言语实践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习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
例如,《花钟》一课可以把言语实践点定为第一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用不同的意思表达同一个意思是本段话的语言表达特点,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吹起、绽开、醒来、欣然怒放、舒展”等等,用词准确、简练、生动,教师应先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再出示几种花朵的开放时间让学生模仿这样的句式写句子,学习作者运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的方法并迁移运用。运用就是最好的理解,通过这样的言语实践,不但让学生感悟、积累了语言,还将语言运用于生活、学习中,使所学的语言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学生的积极语言。
《新型玻璃》可这样设计:让学生当推销员向顾客介绍厂里的玻璃,先在小组里介绍,由小组推荐再向全班介绍并评出优秀推销员。列出“优秀推销员”所应具备的条件:
(1)语言流畅,吐字清晰;(2)清楚地介绍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3)须用上文中的说明方法,也可自行添加;(4)介绍时要生动、具体。
用以上学过的说明方法,自己发明一种玻璃作为公司的新产品,向顾客推荐。
本课设计共经历三个阶段:(语言、方法)的习得——内化——运用的过程:(1)学生在推销之前必须先了解课文中所介绍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学习作者是怎么介绍的,即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2)介绍的过程,是一种内化后的语言外化行为。这样既考核学生理解课文的程度,又锻炼学生复述、概括、运用语言的能力。(3)学生的发明创造既是习得方法的运用,创新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言语能力的一种提升。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