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从历史课程体系、内容到教学实施形式都进行了巨大的改革,在课程目标、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的自主地位、教师的作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等诸多方面,同原来的高中历史课程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课程理念给我们教师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仅就作为一名一线的老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应当怎样搞好高中历史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师生互动
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历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历史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相比均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都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纳,走进了高中历史课堂。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很多体会和经验,在这里总结出来与同仁共享。
1、师生互动,形成和谐融洽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挖掘资源,教学中灵活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这样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3、综合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教学资源,这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的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4、展示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5、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较繁琐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人或事件均发生在过去,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在学生眼中,这些人或事件只不过是一些让他们记忆的文字而已,很难产生感情,因而他们普遍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将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历史课中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6、搭建平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闻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7、多措并舉,建立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是建议者、组织者。实践证明,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任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和事的能力。
8、转变观念,加大探究性学习
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总之,改革就是创新,而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尝试开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的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程改革,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师生互动
在新课改深入实施的今天,历史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从历史教学内容的设置到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相比均有了很大的改变,并且取得了很多成就。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都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纳,走进了高中历史课堂。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笔者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有很多体会和经验,在这里总结出来与同仁共享。
1、师生互动,形成和谐融洽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2、挖掘资源,教学中灵活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这样能够较好地实现课程目标要求。
3、综合锻炼,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教学资源,这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的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4、展示魅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历史必修课,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5、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较繁琐的学科,它所涉及的人或事件均发生在过去,与学生现在所处的时代相距甚远,学生无法亲身体会。在学生眼中,这些人或事件只不过是一些让他们记忆的文字而已,很难产生感情,因而他们普遍认为历史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除采用直观教学手段展示物品、图片或者影视片段、讲述历史典故外。还可以运用诙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将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变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历史课中一开始就给学生带来愉悦,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进步”。相反。如果一开始就把学科知识拔高,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会使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失去信心。
6、搭建平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闻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悄悄转变。
7、多措并舉,建立评价体系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主要目标是实现评价的多元性、多样性与可选择性,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实施多维的评价体系,要注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恰当组合,互相补充。通过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教师只是建议者、组织者。实践证明,建立多维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课外教学活动任务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也大有进步,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和事的能力。
8、转变观念,加大探究性学习
虽然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但在具体教学中,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探究性学习有待全面推进。由于许多教师还停留在看高考指挥棒教学上,依然是广式教育,造成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兴趣和质量。
总之,改革就是创新,而尝试是创新的前提。任何创造发明都是从尝试开始的,没有尝试就没有创新,尝试的效果可能不尽人意,但是尝试的过程本身就让我们受益匪浅。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课程改革,不断尝试,坚持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