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涉农学制班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因地制宜采取基地办学的方式,从基地办学的缘由、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办学的前景几个方面阐述了农业科学技术在“三农”中的普及与提高。关键词: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技体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农业。
关键词:涉农;培训;基地;办学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11-1
我校涉农学制班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因地制宜采取基地办学的方式,相继在6个乡镇建立了培训基地,开设了16个培训点。随着基地建设和培训点的建立,农民得到了专家和老师面对面的传授和指导。种植、养殖、农机等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逐步推广开来,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响应,农技之点点星火,在“三农”中间呈燎原之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 基地办学的缘由
涉农培训的目的就是想把农技和文化送给农民,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能方便农民,受到农民欢迎呢?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实行送教下乡——基地办学的方式。
1.1 从培训对象上看
涉农学制班培训的学生年龄要求是在18-35岁之间,而实际上30-35岁年龄的占80%以上,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已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但他们是农村和农业的砥柱中流,农技知识能让他们发家致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素质能让他们更好地上敬老,下育小,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1.2 从培训时间上看
如果让这些学生到校全日制上课,且不说他们愿意与否,单说他们家中老小无人照顾,土地无人打理,最后结果就得乱了农村的社会秩序,弄得家家衣食不保。
1.3 从生命安全上看
如果让这些学生到校来上课,且不说路远的100多里地跑不了通勤,只说路近的能跑通勤的,大队人马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地都骑摩托或者自行车,来往于城乡之间的大公路上,安全是个大问题。
1.4 从培训费用上看
如果這些学生到校上课,每天往返于校乡之间,坐交通车的要有车费,骑摩托的要花油钱,路远的可能中午还是有饭费。如果扔下一家老小,家里有点什么事,费用恐怕就不是用钱来计算的了。
2 基地办学的实施
2.1 培训点和专业的设定
基地办学是一个校、乡、村相互取长、各尽所能的一个集体力量的综合体现。学校和乡镇共同分析适合办学的村屯,设立培训点。然后根据村屯的种养特点设置专业,如,团结村是奶牛养殖村,就开设养殖专业(重点讲奶牛);敏字村是狐貉养殖村,开设养殖专业(重点讲狐貉);和平村水稻面积占全村土地的80%,开设种植专业(重点讲水稻)等等。学校根据专业特点配备相应的老师和专家进行授课。
2.2 办学场所和设施的安排
现在的农村里,一般一个村都是由几个自然屯组成的,村干部熟悉情况,办学场所由他们协调安排,租赁费用由学校出资。有的村条件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的,老师上课就可以用,村上没有的学校上课时自备多媒体。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
2.3 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
基地办学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在校教学,学校下到村屯讲课,带来知识和文化,但不熟悉情况,而村干部了解村民的各方面细节,所以在教学和管理上采取了下面的方法:一是班级管理实行双轨制。即是村上任命一个干部做班主任,重点抓学生纪律,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汇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任命一个老师做辅导员,重点进行“五情”教育,传达上级的精神和学校的要求。实行双向管理,互相沟通,把建议和精神进行交流,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教学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了吸引力。实践课到田间地头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有时也可以直接拨打专家的电话咨询。
3 基地办学的前景
3.1 基地开通了农民视听的渠道,成为农民的知识家园
原来农民不懂的事就不了了之了,认为我是农民不懂就不懂吧。现在农民有不懂的事,随时可以提问,并得到满意的解答,农民有了视听的渠道,好像心里开了一扇门,感觉到呼吸都通畅了。他们愉快地来到培训点——知识的家园,接受老师授课。
3.2 农技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渴望,必将星火般燎原“三农”
当农民心中的疑惑一次一次得到解答以后,他们认识到文化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并开始向往知识,希望掌握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农业技术使自己过上好日子。这样,学生的心中都有了这样热切的希望,就会感染没有上学的农民,形成人人都愿意接受知识、掌握技术,从而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从而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总之,采取基地办学方式,送教下乡,让农民零距离贴近农业科学技术,感受中华文化,进而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进行种养生产,提高综合素质。把涉农班开在农民的村里,把专家请到农民的屋里,把科学送到农民的心理,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掌握科学种养的新技术,深受农民的欢迎。加速了文化和技术在“三农”中的传播,使之呈现出燎原之势。
作者简介:裴庆(1962-),男,黑龙江肇源人,本科学历,就职于黑龙江省肇源县技工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涉农;培训;基地;办学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1)-10-0011-1
我校涉农学制班培训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因地制宜采取基地办学的方式,相继在6个乡镇建立了培训基地,开设了16个培训点。随着基地建设和培训点的建立,农民得到了专家和老师面对面的传授和指导。种植、养殖、农机等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逐步推广开来,得到了农民的认可和响应,农技之点点星火,在“三农”中间呈燎原之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 基地办学的缘由
涉农培训的目的就是想把农技和文化送给农民,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但如何能方便农民,受到农民欢迎呢?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决定实行送教下乡——基地办学的方式。
1.1 从培训对象上看
涉农学制班培训的学生年龄要求是在18-35岁之间,而实际上30-35岁年龄的占80%以上,这个年龄的人大多是已婚,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家。但他们是农村和农业的砥柱中流,农技知识能让他们发家致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文化素质能让他们更好地上敬老,下育小,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
1.2 从培训时间上看
如果让这些学生到校全日制上课,且不说他们愿意与否,单说他们家中老小无人照顾,土地无人打理,最后结果就得乱了农村的社会秩序,弄得家家衣食不保。
1.3 从生命安全上看
如果让这些学生到校来上课,且不说路远的100多里地跑不了通勤,只说路近的能跑通勤的,大队人马男男女女络绎不绝地都骑摩托或者自行车,来往于城乡之间的大公路上,安全是个大问题。
1.4 从培训费用上看
如果這些学生到校上课,每天往返于校乡之间,坐交通车的要有车费,骑摩托的要花油钱,路远的可能中午还是有饭费。如果扔下一家老小,家里有点什么事,费用恐怕就不是用钱来计算的了。
2 基地办学的实施
2.1 培训点和专业的设定
基地办学是一个校、乡、村相互取长、各尽所能的一个集体力量的综合体现。学校和乡镇共同分析适合办学的村屯,设立培训点。然后根据村屯的种养特点设置专业,如,团结村是奶牛养殖村,就开设养殖专业(重点讲奶牛);敏字村是狐貉养殖村,开设养殖专业(重点讲狐貉);和平村水稻面积占全村土地的80%,开设种植专业(重点讲水稻)等等。学校根据专业特点配备相应的老师和专家进行授课。
2.2 办学场所和设施的安排
现在的农村里,一般一个村都是由几个自然屯组成的,村干部熟悉情况,办学场所由他们协调安排,租赁费用由学校出资。有的村条件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的,老师上课就可以用,村上没有的学校上课时自备多媒体。因地制宜地进行安排。
2.3 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
基地办学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在校教学,学校下到村屯讲课,带来知识和文化,但不熟悉情况,而村干部了解村民的各方面细节,所以在教学和管理上采取了下面的方法:一是班级管理实行双轨制。即是村上任命一个干部做班主任,重点抓学生纪律,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汇总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校任命一个老师做辅导员,重点进行“五情”教育,传达上级的精神和学校的要求。实行双向管理,互相沟通,把建议和精神进行交流,保证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二是教学实行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增强了吸引力。实践课到田间地头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指导,有时也可以直接拨打专家的电话咨询。
3 基地办学的前景
3.1 基地开通了农民视听的渠道,成为农民的知识家园
原来农民不懂的事就不了了之了,认为我是农民不懂就不懂吧。现在农民有不懂的事,随时可以提问,并得到满意的解答,农民有了视听的渠道,好像心里开了一扇门,感觉到呼吸都通畅了。他们愉快地来到培训点——知识的家园,接受老师授课。
3.2 农技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渴望,必将星火般燎原“三农”
当农民心中的疑惑一次一次得到解答以后,他们认识到文化和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并开始向往知识,希望掌握技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通过农业技术使自己过上好日子。这样,学生的心中都有了这样热切的希望,就会感染没有上学的农民,形成人人都愿意接受知识、掌握技术,从而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从而缩小了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总之,采取基地办学方式,送教下乡,让农民零距离贴近农业科学技术,感受中华文化,进而掌握和使用科学技术进行种养生产,提高综合素质。把涉农班开在农民的村里,把专家请到农民的屋里,把科学送到农民的心理,使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掌握科学种养的新技术,深受农民的欢迎。加速了文化和技术在“三农”中的传播,使之呈现出燎原之势。
作者简介:裴庆(1962-),男,黑龙江肇源人,本科学历,就职于黑龙江省肇源县技工学校,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