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姿:喜欢孩子,比会画画还重要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中,童书创作者似乎比较能抵御俗世的污染,保持孩童的眼光看世界,所以才能创造一个大人未必懂得、但孩子肯定心领神会的二次元世界。但在现实的磨砺中,要怎样维持单纯的心?
  当谈到绘本创作者最重要的养成时,从事了近30年童书插画工作的何云姿说:“要对日常生活很细腻地观察;要常常从不同的领域去丰富自己,例如旅行、阅读,这些都可以扩充视野,多角度地看不同的事物;还有就是学一些跟自己完全不同领域的东西。不管你学什么、时间长短,都不要失掉你对周遭的好奇心,学习新事物的好奇心。就像小朋友一样,每天起床,眼睛张很大,看到什么都‘哇’一直叫。你不觉得我们长大以后很多大人都没有赞叹了吗?”
  就如画给自己的孩子看一样
  何云姿第一次接触图画书,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候,图画书对台湾一般家庭来说还是稀罕之物。插画家郑明进曾在何云姿读小学时的班上代美术课,由于上课内容精彩有趣,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郑明进出版了《插画的认识与应用》,何云姿跟妈妈要钱买了这本书。长大后才发现,书里面所介绍的作品很多都是外国大师,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为孩子所画的插画。“我觉得很幸运,最早接触的就已经是好画。后来我体会到:我们给孩子的,一看就要看最好的。那个基础很重要。”
  在复兴商工美工科念书的时候,何云姿在出版社当美术编辑,负责儿童教材的出版。后来进入幼教杂志《小树苗》,因为编辑杂志,接触到非常专业的幼教教授和研究人员。何云姿也曾在幼稚园实习,她跟儿童的接触,非常早,也很近距离。这些经验让她体认到:画画给孩子看,不只是个人情感的抒发,还可以传达一些理念给幼儿。“相比一般的画者,我更重视我能带给儿童什么,而且我对跟儿童沟通的语汇非常有把握。我以前在出版社征人进来的时候,都会跟他们说:就像打球一样,我投出去的球,他是不是能够接得到?有的年轻图画书创作者,太讲求自己,那其实就跟一般纯艺术的创作一样,他更在意个人的抒发胜于对象。可是儿童图画书不一样,当然它可以走比较艺术形式,但是它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你可以用你的图像跟书本直接跟儿童沟通。”
  沟通的语言极其重要,何云姿举例说,同样是画一只狗,有的人画的看起来很恐怖,笔法很锐利;有的人的笔法就很亲切、很温暖,后者就是适合给儿童画画。“技法不是问题,重点是出来的感觉,它有那种童趣。就像毕加索说,他最好的老师是儿童。并不是说画得跟儿童画一样,很多人都误会了。他的意思是,要有一颗童稚的心去看待世界。那样出来的画面是不一样的,笔法也会不同。”
  何云姿所参与的童书涵括各个年龄层,也是台湾极少数为0~3岁幼儿画画的插画家。“0~3岁尤其难画。第一,要有教育理念;第二,它比稍微大一点的儿童画更需要天分;第三,要对你的对象有真正体贴的心,你才有办法表达。你对幼儿是真的非常喜欢,就当是画给自己的孩子看一样。0~3岁的书,完全以图为主。那个图是直接进到幼儿心里,他可能一辈子都很难忘记,但他不会讲。所以要很细心,而且你要替他想到。”
  创作是严谨和灵机的合奏
  何云姿入行时才二十出头,从接单幅插画开始。那时的她很拼命,各个不同的出版社来找她,她都会尽量接。“我觉得那是在训练自己。你如何诠释一个东西,都是训练来的。”她也鼓励新手要多接,多听别人意见。“一定要去思考,想破头也要想。不要都用一贯的思考模式去想,这样久而久之你的画看起来就会没有内容。我觉得有心跟没心画,差很多。不是说画得很细,就叫有心。而是说,你的思考程度到哪里。你可以想得很深,想得很广,但是可能一两笔就画好了,这样才会耐看。”
  在接到一个文本或企划案的时候,何云姿会把对象年龄、主题、开本、用纸等硬件都做详细的考虑,前期的思考、设计、收集资料都是相当严谨的步骤。以《汪汪的家》和《像母亲一样的河》为例,前者源自儿童作家林良的小小说,是给小学二三年级的孩子看的,后者则由路寒袖的散文改编而成,读者对象是中学生。“《汪汪的家》文字本身叙述清楚,有很多的细节,所以画面清晰又温馨,可是《像母亲一样的河》讲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意念的传达,所以很多画面处理都是比较抒情的。我很重视故事或这本书要呈现的质感。”《像母亲一样的河》的背景在南台湾,那是一个湿度很高的地方,所以何云姿运用水彩,呈现一种软软的又浓浓的感觉,还带一点水汽。而《汪汪的家》所讲述的以北方为主,有下雪的场景,所以她选择的颜料、纸张也都不一样。这些都是拿到稿子时就要开始设计的。
  图画书里的故事发展是以翻页的动作来推进的,就像一部电影,插画师就是导演,完全掌控着进行的节奏。“你要掌握到它是什么样的面貌,就可以从你的图像的分图方式来雕塑出来。这是图画书跟单页插图最大的不同。在一页里要表达的,可以多,可以少,最怕的是平均分配。图画书的进行应该像一首乐曲,要有高低起伏,有慢板、中板、快板,最后再来大合奏。”
  创作前的严谨,并不意味着创作的一挥而就或是制式的生产。真正在创作里的人,会有一个疑问:什么时候才是一个句点?你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完成了?“像跟吴念真先生合作的《秋千·秋千飞起来》,有很多的画面,我当时在画的时候有一个模糊的概念,但是我始终不知道最后会是什么样的面貌。你甚至不知道你在画图的过程里,它会带你走到哪里去,你的脑跟你的手,是很奇妙的关系。我觉得就像拿着一个框等着云飘进来,有时跳进框里的不一定是云,也许有一只小兔子跳进来,也许是一只蚱蜢跳进来。出来的画面,有时候是超出你想象的。”
  何云姿说,她已经过了为了养家活口而必须一直画的时期,现在可以比较随心所欲了。但偶尔还是有不得不的情况。“最多人问我一个问题,如果你没有灵感的时候,可是截稿时间到了,怎么办?那只好用最有诚意的画法,脑筋不要想到自己的理想,还不等那片云来了,自己就做一片云。用自己最大的诚意去完成那个画面,这还是跟,你真的想到一个非常有感觉然后画得很满意的,不一样。”
  到目前为止所参与过的童书超过60本(套),画过的题材各式各样,何云姿表示,现在接下一项插画工作,先决条件是合作对象,这是远超过主题的吸引度的。“即使是再传统的题材,只要配合的出版社本身给我很大的宽容度,对我也绝对信赖,这是最吸引我的。”难怪她会说,手上的图画书稿,一定都是四五个月以上,这是最快的;也有到现在已经三五年了。显然,编辑和出版社都愿意跟她一起等那片不知何时会飘过来的云。   记录亲身经历的感触
  大部分的作品何云姿都是与文字作者合作。虽然是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作品,但在台湾,图文作者一般不会直接接触。“创作是非常个人的事情,如果要讲出来,它有一些是没办法讲的,这时候编辑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一个有经验的执行编辑,他可能不会画也不会写,可是他的程度、他的sense,就可以体会到文字作者跟图像作者的程度,毕竟我们两个是他拉的线。”
  手上一直都是别人的东西,但久久的,何云姿也会想要自己完成一本书。这跟拿到一个文本开始构思画面,是完全不一样的过程。“我不会先想怎么写,也不会先想怎么画,我会先想到我要出这本书,是希望跟读者分享什么样的概念或观念。”
  《住的地方》和《甜橙果园》是何云姿90年代初在台湾东部生活时的作品。当时,台湾出现了很多不环保的现象,同时也是有机农业萌发的时期。前者以不同的人和动物的角度来观察环境的变迁,而后者则以采访的方式,记录果树如何经历将近两百天的风吹雨打,最后结出果实。“那时候的台湾,大家用钱用得非常浪费,我觉得这是很不好的事情。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体谅有机生产,知道一个东西的来之不易。”为了出《甜橙果园》,何云姿到果园实地采访,一边观察果农每天的工作,一边拍照、画图,中规中矩地记录,“画图的时候再用我的笔法以孩子的眼光切入。”
  何云姿说,她一直希望有多一点记录型的图画书出现,但很多人做起来却显得太硬、太说教了,像新闻报道一样。“一个创作者,你所看到的东西,如何把它转换成你的读者想要看的?转换的关键就是你一定要有童心。”
  2001年,何云姿又以自己带着5岁小侄女上肢体开发艺术课程的实际经验,创作了《小月月的蹦蹦跳跳课》。“小朋友上舞蹈律动课时,全靠老师的琴声带动他们随音乐起舞。缺乏想象力的人,只看见小朋友在教室里面跳来跳去的样子,但一旦发挥想象力,你会发现肢体律动带动的空间气氛,让属于音乐舞蹈的欢乐,扩张了整个跨页。”
  何云姿说,绘本的图文合奏的特点,体现了书本这个阅读空间的多样性。视觉的阅读,就不仅仅是文字和图像的阅读,也包括了心灵的活动,以及握在手中、翻页的质感,这是电脑屏幕不可比拟的经验。她在画图画书时,会优先考虑到:当小孩子自己拿着书在看,他可以获得什么?亲子共读,或老师在前面讲故事,小朋友们一起听的时候,阅读又将变成怎样的一件事?这种阅读时的进行感,其实都涵盖在图画书的形式里。
  近年来,何云姿为小朋友开办了亲子合作的绘本创意课程,虽然是教他们画画,但在互动的过程里,她也向小朋友学习到很多东西。有时也会有跟小读者面对面的机会,他们那种崇拜又开心的表情,让何云姿打从心里地快乐。“我常常就觉得,出版社如果能够多办一些为了书本的活动——其实不是说鼓励卖书,而是说——建立起读者跟作者之间的桥梁。因为真正的主角还是在小孩身上,他们能够经由这样的行为,获得那本书对他们的意义。其实小孩子很小的时候,都不知道‘作者’是什么意思,但他们对于如何完成一本书,是很好奇的。当他真的在看你画一个东西或讲一个东西,都会构成他喜欢那一本书的原因,而且对书本是一个友好的经验。人跟人相处是由很多的经验累积起来的,所以我们都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一些美好的经验,关于阅读和书本美好的经验。”
其他文献
《小蝌蚪找妈妈》、《胖嫂》、《小猪盖房子》、《七色花》……多少年前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图画书,却在很长一段时期不复见,不知是图画书的缺席,还是在成长中失落了对这些旧情的感念,待到教养下一代的时候,忽然发现满架的图画书,无一不是引进的国外作品。难怪毛毛虫童书馆自2009年策划出版的“中国传统图画书”在推出之后让读者欣喜感叹。当年阅读这些作品的孩童已然为人父母,当孩童时代的读物成为自己孩子的图画书时,或许
期刊
成立于1977年的台湾信谊基金会,三十年来一直为年轻的父母们提供有关学前教育的新信息,唤醒父母陪伴孩子共同成长的意识,提倡发现学习及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呼吁亲子共读,寻求最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  2005年夏天,南京信谊儿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依托于台湾信谊基金会而设立,力求把台湾信谊基金会的儿童阅读理念与成熟经验带入中国本土。南京信谊致力于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编辑出版事业,将具有中国文化面貌的儿童
期刊
饮食是文明的起源,而饥饿又是饮食的动机,要勉强说文明是饿出来的,恐怕既富争议性,却又难以驳斥,因为“摆脱饥饿”可以说是人类演化的诱因。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及研究饮食文化多年的学者高成鸢,她的新书《从饥饿出发》以“饥饿”作为中国人饮食甚至中国文化的源头,可谓道出了大家一直都知道却又不愿说出的事实。  人类历史总是充满自然灾害,如饥荒、水灾等,而中国自古以来发生灾害的次数又比欧洲多得多,这些灾害加上兵燹
期刊
廖伟棠常被媒体称为“001号回归诗人”。因为廖伟棠的父亲是香港人,母亲是内地人,廖伟棠十岁起开始排队申请赴港,直到香港回归后,新的移民政策出台,才成为“港人内地所生子女001号”,获准入港。  到了香港之后,他的生活境况大不同。廖伟棠原先在珠海电视台工作,不但工作轻松,而且收入颇丰。到了香港之后,只能同弟弟妹妹挤在一间房子内。他原是跟电视台请假一个月,并没有留在香港的打算,但迫于家庭的生活压力,只
期刊
女儿经常抱着我的脖子,对我说:“爸爸,你是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这如同天籁的话语,是对一个爸爸的最高奖赏,也是我和女儿6年来共读图画书的结晶。  我女儿现在6岁多,我和她一起读书最早的照片记录,是女儿2个月零4天大的时候,我给孩子看《婴儿画报》,后来,还给孩子读过一些唐诗宋词三字经等等。  我至今还记得,刚刚知道绘本(也叫图画书)这个词,第一次看到绘本的时候,给我的震撼。那是在女儿快2岁的时候
期刊
7月2日,译言网正式发起“译言古登堡计划”。在官网上,译言这样介绍这个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多语种的、开放的协作翻译项目”。遵循开放版权、协作翻译和数字出版的流程,译言将网罗除英语外的其他主要语种(包括德、日、法、西等)和个别小语种著作,将更多的外语文学佳作介绍给中国读者。  译言网于2006年中上线,由三名在美国留学的清华毕业生创办,并于2007年正式成立公司开始商业化运作,定位于用翻译的方式
期刊
“淡定”,台湾这两个月从网络爆红至实体世界的两个字。茶界有诗人命名的“淡定红茶”,其实在书市也早已“淡定”多时,既有已故作家曹又方的疾病志《最美的战役:淡定、积极、重生》,复有弘一大师《淡定的智慧》。“淡定”被解释为冷静、镇定,是为一种思想境界,一种可修练的能力、态度,就在“幸福”已经被用到旧用到烂用到新鲜感褪尽之际,“淡定”横空出世,一夕之间取代了“幸福”。有着情绪波动的“幸福”还不如面对一切皆
期刊
A  哈姆雷特也爱疯: 数位书房的哲学家  作者:威廉·鲍尔斯 译者:郭凡玮  出版社:智园  出版日期:2012年7月  如果有一天,科技让家人消失了。  转身遇见柏拉图、赛尼加、古腾堡、莎士比亚、富兰克林、梭罗的身影,只要我们知道何去何从,这将是个完美的时代。  “要去哪里?问问你的iPhone吧!”  “iPhone真的能够拯救人类吗?”  “离开人群,到城外去好好思考几个钟头吧!”  
期刊
绘本(或曰图画书)是幼儿文学的代名词,绘本的主要读者是幼儿。世界上广受幼儿喜爱的经典绘本,比如“脏狗哈利”系列、“好奇的乔治”系列,无不是理解幼儿心理,表现幼儿情感,洞察幼儿愿望的作品。深入抵达幼儿的心性,是经典图画书的不二法门。本文中,我以日本马场登的“11只猫”系列绘本为例,来谈绘本的表现幼儿心性这一问题。  “11只猫”系列绘本的漫画风格的画非常生动,富于容易被幼儿理解的表现力。文字故事也好
期刊
千禧年前后,外国童书开始零零星星被引进到大陆,直至2006年达到了风起云涌的高峰点,益智、百科、科普等各类优秀童书大举进入,但在那时候,绘本类仍然是小众的高端读物。  现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下简称“三联书店”)绘本编辑、“三联绘本馆”绘本项目主管的刘杨,当时刚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童书的版权策划编辑,在工作中第一次接触到绘本,也为当时的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艺术绘本。  2009年,三联书店成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