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以实践操作为主,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得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的总和,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环节。由此可知,实践教学是内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的前提下,通过实践活动的过程强化对课堂理论教学成果的认知,通过特殊的情感体验与领悟,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指向。
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许多制约实践教学深入開展的因素,使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学生参与动力缺乏
思政课,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重视显然不够,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实践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致使实践教学“虚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的好坏是与学校领导重视与否直接相关的。如果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比较好甚至是很好;如果高校领导不够重视或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较差甚至是很差。就目前来讲,相当一些高校的领导只关注高校的排名、社会对高校的总体评价等硬性指标,却忽视了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这样,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高校领导就不可能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以致于实践教学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是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仍然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上面不重视,没必要去“劳民、伤财、费神”, 對开展实践教学缺少热情,也就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空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指导者与组织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较好;反之,就会较差。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少,上课班级大,每位教师光是应付课堂教学任务就已力不从心,教师还要为自己的职称评聘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再加校外实践所涉及时间、经费、场所、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开展。即便靠教师个人能力或所在部门支持,也只是偶尔或组织个别学生为之,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其作为正常的教学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最后是一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传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选题、查阅基本资料、确立调查提纲、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主体细心观察、学生主体的内心体验,从而影响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无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学生仅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所提交的报告往往是简单、粗放型的,甚至是全盘的网络复制,根本无从谈起对实践的内容及规律进行探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也谈不上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魅力,直至最后失去理论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对思政课的不正确看法与态度。这显然与开设思政课的初衷是不相容的。
另外,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由于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完全由任课教师随意决定,对学生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学生学习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形式上的东西”、“浪费时间”, 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是在做无用功,从思想上对其不重视,缺乏积极性,不如学点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有用,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游山玩水”、“走走看看”,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化”。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上述认识上的各种偏差,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管理上不规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考评与监控上则更是处于空白阶段。
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方面都不能与理论教学相提并论。第一,实践教学的管理,本身就存在人数多、实践面宽、时间不确定等诸多难度,同时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谁也不愿意管,甚至想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困境。第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学考核办法,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难以落实到位,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对思政课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也不合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策划,为不影响学生的其他课时安排,很多情况下还要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时间来组织实施,有些实践项目还需要多次安排、实施和总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很难纳入学校的合理的工作考核之中,甚至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
检查和监督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检查与监督,一是缺少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检查与监督,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检查与监督。实践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时间和地点,往往又具有随意性,而教师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时也很少会对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因为很少有这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无从监管,也懒得监管。而对于没有老师带队的实践教学活动,更是疏于监管,因为本身就没有检查制度,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也很少有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难以持之以恒,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思政課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都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导致理论课教师无章可循,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实践教学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自愿行为,而不能体现出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从组织领导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组织领导机制。比如,一些高校还未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计划,未规定实践教学在各门思政课中所占的学时数,缺乏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与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思政课是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运行过程中,既需要有负责实践教学的学校领导与机构,也需要有学生所在不同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与机构,共同协调组织,仅靠思政课教学单位独立组织实践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环节还不规范,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实训手册,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及各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管理制度等等。正是由于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组织管理机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领导,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规范、持续地开展下去。
从经费保障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很难保障。虽然近几年来各高校对于国家要求的专科院校生均15元、本科院校生均20元一年的思政课的专项经费基本得到了落实,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这笔经费花不出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限制。比如:要组织部分学生去曲阜三孔参观学习,感受孔子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门票无法处理,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想组织学生到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吧,费用又太高且没有保障,安全还是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只能组织学生到一些没有门票的、近距离的实践基地去进行教学活动。因此,经费花不出去或者是经费不够,也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教师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其二是对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质量的考评机制。这两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很多高校中要么没有,要么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化,即单纯地以是否在规定学时内开展实践教学为依据进行评价,而未能顾及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预期效果等其他方面。考评机制的不健全,影响到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三、操作上不恰当和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于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例如,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不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有些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仅仅采取组织假期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至于其他形式要么是因为对实践教学理解认识上的问题,把一种形式归结为实践教学的全部,要么是因为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有效开展,要么就是实践基地建设得不完善,存在明显缺陷——基地数量不足、不稳定、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经常处于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实践育人的功效受到较大影响。这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象。应该说主要由学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从整体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从参加成员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的广泛性、普遍性。操作上的 “等同化”,严重削减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必要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班级大、人数多、思政课教师少、实践教学场所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基地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使得许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演变”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常常是学生骨干队伍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写得有声有色,但大部分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思政课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或参观考察等活动一般也只能由各班派代表参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这种以点代面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既不利于实践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综上所述,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希望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各部门密切协作与支持,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职业学院思政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环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是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等学校思政课的重要内涵和目标指向。
随着思政课实践教学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各高校都开始注重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存在许多制约实践教学深入開展的因素,使实践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和教育效果。
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和学生参与动力缺乏
思政课,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飞速发展的时代形势和教育对象的更新给思政课的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范畴,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的本质体现,也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根本方式。因此,实践教学必然是一种外化、对象化、现实化、客体化的教学方式。所以,思政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重视显然不够,主要体现在:
首先是一些高校领导还存在着思政课实践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正确观念,实践教学停留在“纸上谈兵”、“蜻蜓点水”的层面,致使实践教学“虚化”。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其效果的好坏是与学校领导重视与否直接相关的。如果高校领导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比较好甚至是很好;如果高校领导不够重视或不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那么,这个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就会搞得较差甚至是很差。就目前来讲,相当一些高校的领导只关注高校的排名、社会对高校的总体评价等硬性指标,却忽视了通过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实践能力。这样,由于思想上认识不到位,高校领导就不可能从学校的全局出发来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以致于实践教学常常因各种条件的制约而难以顺利进行。
其次是一些思政课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可有可无,存在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倾向,仍然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和单一的“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上面不重视,没必要去“劳民、伤财、费神”, 對开展实践教学缺少热情,也就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研究实践教学,致使实践教学“空化”。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直接指导者与组织者。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与思政课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的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投入较多的精力和时间,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就会较好;反之,就会较差。现实中,许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少,上课班级大,每位教师光是应付课堂教学任务就已力不从心,教师还要为自己的职称评聘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再加校外实践所涉及时间、经费、场所、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很难开展。即便靠教师个人能力或所在部门支持,也只是偶尔或组织个别学生为之,缺乏连续性和全面性,不能将其作为正常的教学活动长期坚持下去。
最后是一些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传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选题、查阅基本资料、确立调查提纲、设计问卷、撰写调查报告的同时,容易忽视学生主体细心观察、学生主体的内心体验,从而影响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学生在实践中处于一种被动完成任务的状态,无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学生仅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其所提交的报告往往是简单、粗放型的,甚至是全盘的网络复制,根本无从谈起对实践的内容及规律进行探讨。长此以往,造成学生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也谈不上领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论魅力,直至最后失去理论学习的兴趣,甚至形成对思政课的不正确看法与态度。这显然与开设思政课的初衷是不相容的。
另外,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学生实践成绩的评定由于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完全由任课教师随意决定,对学生缺乏激励与约束机制,学生学习也就缺乏动力。所以,导致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形式上的东西”、“浪费时间”, 认为学习这些课程是在做无用功,从思想上对其不重视,缺乏积极性,不如学点外语、计算机和专业课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有用,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游山玩水”、“走走看看”,致使实践教学“形式化”。认识是行动的先导,上述认识上的各种偏差,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只有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管理上不规范和保障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并没有形成统一管理和相应的制度,教学上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经费上没有相应的计划安排,实施上没有统一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方案,考评与监控上则更是处于空白阶段。
实践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评价制度方面都不能与理论教学相提并论。第一,实践教学的管理,本身就存在人数多、实践面宽、时间不确定等诸多难度,同时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谁也不愿意管,甚至想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困境。第二,思政课的社会实践教学缺乏教学大纲、教学指导书、教学考核办法,其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实施难以落实到位,缺乏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第三,对思政课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制度也不合理,实践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组织策划,为不影响学生的其他课时安排,很多情况下还要利用周末甚至寒暑假的时间来组织实施,有些实践项目还需要多次安排、实施和总结,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这些工作很难纳入学校的合理的工作考核之中,甚至会出现费力不讨好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教师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实施。
检查和监督是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缺少有效的检查与监督,一是缺少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的检查与监督,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检查与监督。实践教学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时间和地点,往往又具有随意性,而教师在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时也很少会对教学管理部门进行报告,因为很少有这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无从监管,也懒得监管。而对于没有老师带队的实践教学活动,更是疏于监管,因为本身就没有检查制度,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也很少有考核评价制度。思政课管理规范上的缺失,导致实践教学的“随意化”,常常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流于形式、半途而废,难以持之以恒,影响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
思政課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大都缺乏实施的持久性和普遍性,基本上没有真正能落到实处,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激励机制,导致理论课教师无章可循,缺乏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使实践教学变成了可有可无的自愿行为,而不能体现出在规定的时间内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这就涉及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从组织领导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具体的组织领导机制。比如,一些高校还未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纳入教学计划,未规定实践教学在各门思政课中所占的学时数,缺乏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与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思政课是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在实践教学的运行过程中,既需要有负责实践教学的学校领导与机构,也需要有学生所在不同系部负责实践教学的分层领导与机构,共同协调组织,仅靠思政课教学单位独立组织实践教学是非常困难的;实践教学的过程与环节还不规范,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实训手册,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文件以及各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管理制度等等。正是由于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起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关的组织管理机制,缺乏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具体组织领导,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规范、持续地开展下去。
从经费保障机制上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专项经费很难保障。虽然近几年来各高校对于国家要求的专科院校生均15元、本科院校生均20元一年的思政课的专项经费基本得到了落实,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这笔经费花不出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有很多限制。比如:要组织部分学生去曲阜三孔参观学习,感受孔子思想的源远流长和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但门票无法处理,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想组织学生到井冈山、西柏坡、延安等革命圣地去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吧,费用又太高且没有保障,安全还是问题,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政课教师只能组织学生到一些没有门票的、近距离的实践基地去进行教学活动。因此,经费花不出去或者是经费不够,也成为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
从考核评价机制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还不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教师所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的考评机制,其二是对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质量的考评机制。这两方面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很多高校中要么没有,要么考核评价标准单一化,即单纯地以是否在规定学时内开展实践教学为依据进行评价,而未能顾及到实践教学的组织过程、预期效果等其他方面。考评机制的不健全,影响到教师和学生这两大群体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效果。?
三、操作上不恰当和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校思政課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还是比较传统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只注重于其中的一种或两种形式。例如,有些高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在课堂内进行的,不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千篇一律,缺少特色;有些高校开展实践教学仅仅采取组织假期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至于其他形式要么是因为对实践教学理解认识上的问题,把一种形式归结为实践教学的全部,要么是因为经费、时间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有效开展,要么就是实践基地建设得不完善,存在明显缺陷——基地数量不足、不稳定、组织形式单一、专业特色不明显;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经常处于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状态中,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使得实践教学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实践育人的功效受到较大影响。这已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面对和认真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目前一些高校还存在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同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象。应该说主要由学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门组织学生参加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活动、假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都带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从整体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完整性和深刻性,从参加成员上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的广泛性、普遍性。操作上的 “等同化”,严重削减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降低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教学实效性不够理想
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必要的教学环节,是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一名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但是,由于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着班级大、人数多、思政课教师少、实践教学场所的有限性、实践教学基地的不稳定性等诸多因素,使得许多高校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演变”为只有少数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参加的、在假期集中进行的突击性、阶段性的的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常常是学生骨干队伍的实践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实践报告也写得有声有色,但大部分学生个体的社会实践却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思政课教师组织的社会调查或参观考察等活动一般也只能由各班派代表参加,而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所以大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之中去。这种以点代面的做法,违背了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规律,既不利于实践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使得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
综上所述,虽然实践教学目前仍然不系统、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实践教学的理念符合教育改革的需要,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目标服务于实效性的提升,最终有益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继续加大对实践教学的关注和投入,希望高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各部门密切协作与支持,思政课教师更是责无旁贷,探索实践教学的有效路径,建立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提供强力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职业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