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的要求提高,设计更高水准的住宅成为规划、建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共同任务。本文从居住区的概念、规划设计原则,以及设计方法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的设计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现代居住小区的设计提供借鉴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质量;实用主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众多的居住区出现了与城市环境结合不够紧密,功能定位不明确、格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深层次的内涵等问题。
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满足多元化要求
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现代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3.1可持续发展性住区
可持续居住区,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
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总之,在保证现代居住生活设施和质量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能耗,采用适用技术,提高居住社区自身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减少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对其污染治理的压力。保证环境质量,在营建过程中,特别在社区管理领域,积极提倡公众参与,采用各种形式,使住户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从而加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4 结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设计;居住质量;实用主义
近年来,随着城市新区开发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出让开发,大量的城市住宅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拔地而起,不断地改善着人们的居住条件。但同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众多的居住区出现了与城市环境结合不够紧密,功能定位不明确、格局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深层次的内涵等问题。
1 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2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2满足多元化要求
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
2.3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分散组团绿地,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3 现代设计方法在居住区设计中的运用
3.1可持续发展性住区
可持续居住区,目的就是“创建更持久、更能保持活力的城市地区”。简单来说,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通过一流的绿化配置、净水措施、环保配套、社区人文支援、能源的合理利用等科学、前瞻的规划和管理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它是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方便生活和工作为宗旨,使居住者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新型居住模式。
住宅设计应首先做到结合气候进行设计。建筑师、规划师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集中在研究阳光、辐射、风、温度、空气湿度等问题。
在住宅总体布局考虑结合地段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到单体设计中就要注意住宅平面功能,形状的组织,达到使用舒适,节地、节能的目的;另一方面,结合环境景观要素,达到室内外景观相互渗透的视觉效果;此外结合地段的地理地貌,或依山傍势,或顺应原有树木河流、道路、减少对环境破坏,可采取合理的建筑形体,控制体型参数,达到节能的目的。
总之,在保证现代居住生活设施和质量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能耗,采用适用技术,提高居住社区自身环境自净能力,从而减少其所在城市周边地区对其污染治理的压力。保证环境质量,在营建过程中,特别在社区管理领域,积极提倡公众参与,采用各种形式,使住户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从而加强居民长久居住的意愿,实现可持续发展。
3.2“新城市主义”设计手法的运用
目前,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就是“新城市主义”。这种流派的基本精神就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新城市主义”倡导许多独特的设计理念,其中最突出的反映在对社区的组织和建构上。邻里、分区和走廊成为“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为节约用地,高容积率的住宅开发模式必不可少。目前我国城市多层住宅区的容积率为1.5以上,而城市中心区采用更高的标准,迫使房地产开发商只有建高层住宅,这些指标远远超过花园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建设要求。因此花园城市以及新城市主义的很多具体的设计原则和做法,对中国而言并没有多少实际操作意义。我们需要借鉴的,是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高居住密度的限制下通过规划设计实现以下目标: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与用地位置和特征相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与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3.3“实用主义”设计手法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今的规划设计项目中,我们更多地感受到市场的选择和经济的制约对设计中自由发挥“形式与空间”的羁绊。以功能性为主的“实用主义”设计手法,在现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设计手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合理性。
“容积率”是“实用主义”决定规划的物质基础。在任何设计中,由市场和经济决定的容积率,都是一个对规划项目起决定作用的、无法回避的因素,对于它的理性分析甚至更甚于我们对地块和文脉的解读。容积率被有的设计师认为是制约其发挥空间想象力的不良因素。但是,如果抛开容积率去谈“宜人的居住环境”,几乎是没有可能性的。片面追求容积率肯定是不可取的,但是容积率是支撑项目能够实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没有容积率限制的项目是不存在的。
其一,对于市场,容积率的大小直接反映在单体类型的选择和单体布置的疏密程度上,而单体的布置又影响了整个小区的空间形态、绿化覆盖率及绿化体系,这些直接影响到买方市场——即居住人群——对项目的直观判断和取舍。
其二,在经济上,容积率确定了单体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是经济型住宅还是豪华型住宅),限定了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大小及分布方式,而这些正是开发商需要认真核算土地价值、人群购买力及项目资金运作情况的重要依据。我们从图面上看到的“顺眼”的路网形式和公共建筑的画龙点睛的点缀,无不与它们的恰如其分的合理性有关。单体类型分布、路网与绿化形式,是形成规划设计的主要元素。因此,一个“有道理”的规划,无不是以“实用主义”的市场观和经济性来奠定基础的。再“天马行空”的构想,最终也必须有经济上的保证和市场的认可才能实现。
4 结语
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以上是笔者对居住区设计的一些思路,这些思路不可能涵盖目前所有的有创新意识的设计思路,需要规划师们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来不断创新、完善。相信如果规划师们都来关注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发展,我们的居住区环境一定可以达到一个更理想、更舒适、更优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