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教师“藏”起来,就能让学生观微知著、触类旁通、自醒自悟、豁然开朗、享受成长。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怎样实现这样的教育呢?笔者就自己近十年的工作经历,结合有识之士的高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学生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教育贵在实践,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不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在亲身的体验中,感悟、体会,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比如我们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我爱我家”的征文活动,“我是爸妈的小太阳”的演讲、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等等。有了这些切身的感受,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自然会体谅父母,关心父母。适度的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志。
其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好模范。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而老师往往就是他们的偶像。“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能“润物细无声”,胜于言教。比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字,因为字是人的“大褂子”,从字迹上我们能了解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光说远远不够,教师得从自身做起,认真板书,认真给学生写批语。别小看这不经意的示范,它能发挥震撼人心的力量。无需多说话,师生间已有了沟通,有了默契。这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都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它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第三,教师要把关爱学生落实到细节,于细微处显师爱。孩子是家庭的“宠物”,他们需要父母的疼爱,同样,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呵护。我们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也教给他们做人的原则、处事的方式。拿着大铁戒尺,板着面孔,似乎是严师的模型。许多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师生间多了这层厚障壁,沟通自然不太顺利。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细微之处关爱学生,既不失教师的威严,又让学生乐于和你交往。比如早操课,巡视在队伍中,看见一个男生因为早晨起得匆忙,衣领高高地翘着,自然地帮他翻翻,轻轻摸摸他的脸,那男孩会兴奋得涨红了脸:你看,我们老师多喜欢我。那个平时懒得不做作业的“小猪猪”今天交作业了,在他作业本上写句感受:老师今天好开心,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第二天,他的作业会更认真……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给学生讲一些道理固然必要,但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要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真正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责骂或说教只会徒劳无功,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会从老师对他们的信息、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教育无痕也体现在感受。学生也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环境压力、竞争压力等无处不在。所以作为老师能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那就看你会不会“换位思考”了,我们最好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宽容、等待。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情,教师通过某种途径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能学生不一定口头表示“我懂了”,“我错了”,但只要信服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要的结果吗?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怎样实现这样的教育呢?笔者就自己近十年的工作经历,结合有识之士的高见,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让学生深入生活,在实践中感知。教育贵在实践,教师讲得天花乱坠。不如让学生亲身去体验一下。在亲身的体验中,感悟、体会,以此获得丰富的感受、内心的感染、心灵的感化,从而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要求。比如我们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可以开展一些活动:“我爱我家”的征文活动,“我是爸妈的小太阳”的演讲、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等等。有了这些切身的感受,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自然会体谅父母,关心父母。适度的实践活动既能让学生体验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意志。
其次,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要做好模范。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而老师往往就是他们的偶像。“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良好的品格对学生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它能“润物细无声”,胜于言教。比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认真写字,因为字是人的“大褂子”,从字迹上我们能了解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态度。光说远远不够,教师得从自身做起,认真板书,认真给学生写批语。别小看这不经意的示范,它能发挥震撼人心的力量。无需多说话,师生间已有了沟通,有了默契。这往往比任何演讲说教都具有更为有力的渗透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最有说服力,它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第三,教师要把关爱学生落实到细节,于细微处显师爱。孩子是家庭的“宠物”,他们需要父母的疼爱,同样,他们也需要老师的呵护。我们不仅传授给他们知识,也教给他们做人的原则、处事的方式。拿着大铁戒尺,板着面孔,似乎是严师的模型。许多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师生间多了这层厚障壁,沟通自然不太顺利。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在细微之处关爱学生,既不失教师的威严,又让学生乐于和你交往。比如早操课,巡视在队伍中,看见一个男生因为早晨起得匆忙,衣领高高地翘着,自然地帮他翻翻,轻轻摸摸他的脸,那男孩会兴奋得涨红了脸:你看,我们老师多喜欢我。那个平时懒得不做作业的“小猪猪”今天交作业了,在他作业本上写句感受:老师今天好开心,相信你会做得更好。第二天,他的作业会更认真……
教书育人是我们的职责,给学生讲一些道理固然必要,但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看似简单的一个爱抚,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份表情、一声语调,向学生传达着各种正确的观点、情感和立场;学生在这绵绵“春雨”里健康成长,也是最具成效的。要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真正的教育是不留痕迹的,责骂或说教只会徒劳无功,甚至事与愿违。学生更需要的是对他的欣赏、信任和尊重,学生会从老师对他们的信息、尊重之中增强成功的信心,看到成功的希望,从内心涌动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和激情。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换位思考。教育无痕也体现在感受。学生也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环境压力、竞争压力等无处不在。所以作为老师能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那就看你会不会“换位思考”了,我们最好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宽容、等待。即使学生做错了事情,教师通过某种途径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能学生不一定口头表示“我懂了”,“我错了”,但只要信服了,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想要的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