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化学吸收法(酸、减吸收)与喷淋、水洗相结合,对鲜鸡粪烘干所产生的恶臭气体富集,通过降臭工序达到环境保护检测部门认可,除臭工序是先气体除尘,通过喷淋塔,再经过化学吸收(酸、减吸收)水洗相结合,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
在我国禽蛋养殖业总产量,已超过外先进国家,居世界第一位,每只鸡蛋大约排粪36.4公斤,肉鸡排粪40.9公斤,全国畜禽粪便年产量为17.3亿吨,营养成分为(干基)氮N23.2-3.4%、磷P2O54-5.3%、钾K2O2.3-2.6%、腐硅酸15.9-21.9%、有机物45%,由于缺少科学的配套设备,给环境造成的极大污染,政府只得让生产厂家停产改造,使得养鸡场的鸡粪堆弃积累,粪便中未被消化吸收有机物、微量元素及药物添加剂,变成了有害物质,污染表土层和地下水,更可怕的是,产生虫卵,沙门戌菌、大肠杆菌、抗代谢衍生物带来很多疾病,肥效白白流失。
一、工艺技术路线
1.主要试剂
酸碱80%-93%工业、氢氧化钠30%-90%工业、氧化剂27%-98%工业、水。
2.工艺技术路线
2.1干燥工序
鲜鸡粪通过高温加热、降低水分,并能达到杀菌、灭虫卵作用,干燥后鸡粪可能为高效有机肥。
2.2除臭工序
鸡粪高温干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臭气,因此除臭工序为该技术的关键。
A除尘:鸡粪干燥尾气通过除尘设置,可有效控制微小颗粒带入水洗塔中,否则会影响吸收或造成喷嘴堵塞。
B水洗:首先起到将尾气降温的作用;其二,吸收并除去NH3和H2S气体及低级脂肪酸。
C化学吸收:对氨、硫化氢、乙醛以及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CO2和H2O或无害化合物。
工艺技术路线
3.实验依据
依据:鸡粪除臭设备工艺是气、液、固三相反应,在气体通过吸收塔时,塔内液体药形成雾状,吸收或氧化臭气气体,化学反应同小试(略)。
在实验中,A型塔、B型塔、C型塔的进气量达到设计要求2000-2400m3/h:每个塔的药液起到了完全吸收的作用,塔的设计符合要求。A型塔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吸收了一些臭气,为后面两个塔的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型塔因含化学成分有腐蚀性,选择了防腐设备;尾气再通过C型塔时,臭气完全被吸收。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干燥工序
鲜鸡粪通过高温加热,降低水分,并能达到杀菌灭虫卵的作用,使含水率70%以上的湿鸡粪快速连续干燥至15%以下。
2.除臭工序
此工序是本项目的关键,鸡粪高温干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臭气,因此,除臭技术为该项目攻关的主要核心。
除尘:鸡粪干燥尾气通过除尘装置,我们自行设计双筒旋风除尘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微小颗粒带入水洗塔中,否则会影响吸收或造成吸收塔内主要设备喷嘴的堵塞
A、首先水洗起到将尾气降温的作用,因为尾气的温度比较高,很大一部分是水蒸气这样必须降温,其二降温时,还吸收并除去部分NH3和H2S气体及低级脂肪酸水溶性物质。
从表中看出温度的升高,PH值随之升高,即碱性增强,证明吸收的物质也随之增多,但是,温度过高对下一步吸收有影响,所以温度最好控制在40℃以下为好,这样我们把循环水池设计为地槽,用两个2m2的地槽自然位差来降温,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B、算的吸收:对甲硫醚、二甲二硫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无害无味化合物溶灾液体中。
通过试验
酸的浓度在1%-2%之间,吸收最好,消耗最低。
C、碱的吸收:对氨、硫化氢、低级脂肪酸、甲硫醇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CO2和H2O或无害化合物溶在吸收液中。
最终碱的浓度在4%-5%之间,吸收最好,消耗最低。
三、结论
从总体工艺技术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此方法,将我开发研制的除臭技术和设备用在烘干机尾气处理过程中,鸡粪的臭气得到充分吸收,完全达到排放标准、工艺技术成熟、工艺技术合理,在常温常压下易操作,设备美观、大方、耐用、局部合理,操作容易,维修方便,液体集中起来一起处理,母液循环使用,固体放回烘干机,没有二次污染问题,此设备将彻底解决了烘干机尾气气体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军,汪植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EM 制剂对鸡的生长性能与对粪除臭效果的影响。 家畜生态,2001,22(2):22-26.
[2]赵晓海,春日政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关于利用木醋酸减轻鸡粪臭气的研究。 畜牧兽医杂志, 1988,17(3)11-13.
[3]聂广富,张忠富(首钢总公司)。 一种将鸡粪除臭固化成速效多功能有机肥料的方法。 CN 1077942,1993-11-03.
[4]周开孝,胡尚勤。 用微生物消除鸡粪臭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生态农业研究。 1996,4(4):35-37.
[5]DOI KUNIHIRO. Dry deodorizing apparatus. US 4370301,1983-01-25.
[6]Wyatt;Danny R.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animal excrement. US 5698110,1997-12-16.
在我国禽蛋养殖业总产量,已超过外先进国家,居世界第一位,每只鸡蛋大约排粪36.4公斤,肉鸡排粪40.9公斤,全国畜禽粪便年产量为17.3亿吨,营养成分为(干基)氮N23.2-3.4%、磷P2O54-5.3%、钾K2O2.3-2.6%、腐硅酸15.9-21.9%、有机物45%,由于缺少科学的配套设备,给环境造成的极大污染,政府只得让生产厂家停产改造,使得养鸡场的鸡粪堆弃积累,粪便中未被消化吸收有机物、微量元素及药物添加剂,变成了有害物质,污染表土层和地下水,更可怕的是,产生虫卵,沙门戌菌、大肠杆菌、抗代谢衍生物带来很多疾病,肥效白白流失。
一、工艺技术路线
1.主要试剂
酸碱80%-93%工业、氢氧化钠30%-90%工业、氧化剂27%-98%工业、水。
2.工艺技术路线
2.1干燥工序
鲜鸡粪通过高温加热、降低水分,并能达到杀菌、灭虫卵作用,干燥后鸡粪可能为高效有机肥。
2.2除臭工序
鸡粪高温干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臭气,因此除臭工序为该技术的关键。
A除尘:鸡粪干燥尾气通过除尘设置,可有效控制微小颗粒带入水洗塔中,否则会影响吸收或造成喷嘴堵塞。
B水洗:首先起到将尾气降温的作用;其二,吸收并除去NH3和H2S气体及低级脂肪酸。
C化学吸收:对氨、硫化氢、乙醛以及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CO2和H2O或无害化合物。
工艺技术路线
3.实验依据
依据:鸡粪除臭设备工艺是气、液、固三相反应,在气体通过吸收塔时,塔内液体药形成雾状,吸收或氧化臭气气体,化学反应同小试(略)。
在实验中,A型塔、B型塔、C型塔的进气量达到设计要求2000-2400m3/h:每个塔的药液起到了完全吸收的作用,塔的设计符合要求。A型塔起到了降温的作用,吸收了一些臭气,为后面两个塔的吸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型塔因含化学成分有腐蚀性,选择了防腐设备;尾气再通过C型塔时,臭气完全被吸收。
二、实验结果与讨论
1.干燥工序
鲜鸡粪通过高温加热,降低水分,并能达到杀菌灭虫卵的作用,使含水率70%以上的湿鸡粪快速连续干燥至15%以下。
2.除臭工序
此工序是本项目的关键,鸡粪高温干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臭气,因此,除臭技术为该项目攻关的主要核心。
除尘:鸡粪干燥尾气通过除尘装置,我们自行设计双筒旋风除尘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可有效控制微小颗粒带入水洗塔中,否则会影响吸收或造成吸收塔内主要设备喷嘴的堵塞
A、首先水洗起到将尾气降温的作用,因为尾气的温度比较高,很大一部分是水蒸气这样必须降温,其二降温时,还吸收并除去部分NH3和H2S气体及低级脂肪酸水溶性物质。
从表中看出温度的升高,PH值随之升高,即碱性增强,证明吸收的物质也随之增多,但是,温度过高对下一步吸收有影响,所以温度最好控制在40℃以下为好,这样我们把循环水池设计为地槽,用两个2m2的地槽自然位差来降温,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B、算的吸收:对甲硫醚、二甲二硫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无害无味化合物溶灾液体中。
通过试验
酸的浓度在1%-2%之间,吸收最好,消耗最低。
C、碱的吸收:对氨、硫化氢、低级脂肪酸、甲硫醇等有害有味物质进行吸收,这些物质经过化学吸收后,转化为CO2和H2O或无害化合物溶在吸收液中。
最终碱的浓度在4%-5%之间,吸收最好,消耗最低。
三、结论
从总体工艺技术来看,目前国内还没有此方法,将我开发研制的除臭技术和设备用在烘干机尾气处理过程中,鸡粪的臭气得到充分吸收,完全达到排放标准、工艺技术成熟、工艺技术合理,在常温常压下易操作,设备美观、大方、耐用、局部合理,操作容易,维修方便,液体集中起来一起处理,母液循环使用,固体放回烘干机,没有二次污染问题,此设备将彻底解决了烘干机尾气气体源污染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军,汪植三(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EM 制剂对鸡的生长性能与对粪除臭效果的影响。 家畜生态,2001,22(2):22-26.
[2]赵晓海,春日政夫(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关于利用木醋酸减轻鸡粪臭气的研究。 畜牧兽医杂志, 1988,17(3)11-13.
[3]聂广富,张忠富(首钢总公司)。 一种将鸡粪除臭固化成速效多功能有机肥料的方法。 CN 1077942,1993-11-03.
[4]周开孝,胡尚勤。 用微生物消除鸡粪臭气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生态农业研究。 1996,4(4):35-37.
[5]DOI KUNIHIRO. Dry deodorizing apparatus. US 4370301,1983-01-25.
[6]Wyatt;Danny R. Process for treatment of animal excrement. US 5698110,1997-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