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引导“会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成“会学”、强化课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巩固“会学”。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学会;会学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考分,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保管型”或“模仿继承型”的人才。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虽然许多教师开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意识到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往往又只在教法上兜圈子,对学法指导仍不到位,结果学生的学习仍然离不开教师这个“拐杖”,他们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为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来实现。
一、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引导“会学”
预习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率,为切实做好预习工作,我们的做法是由浅入深,由教师指导到学生自主进行。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
预习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极大地减轻了课堂教学的难度,长久坚持,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成“会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活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若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复述或稍加解释来解决这些疑难,学生将不会满足,也不会走“会学”之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步步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巩固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提供合适的问题情景,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场所,成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场所。
1、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灵感才得以发挥,提问得到鼓励,不同的见解得到尊重;学生自然会勇于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养成多思、善问、质疑、求真的习惯。为此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的见解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矛盾;对新颖独特的想法及时鼓励并加以完善;激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学生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意识和习惯。让每位学生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2、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参与理解、参与思考、参与练习、参与评讲内容、参与方法的选择、参与创造。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反思、联想、质疑等)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3、采用灵活多样的创造性学法,使学生“学会学”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着式”,尝试发现法、探究法、运用变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有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这样,教师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通过“教”以达到“不教”的目的,学生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强化课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巩固“会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会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形成了学习策略、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因而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需经历巩固、提高、领悟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课外为学生的再学习、再研究、反思与回顾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因而应强化课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以达到巩固“会学”的目的。
1、课后及时反思回顾
课后指导学生要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把做作业的过程作为巩固知识、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解题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问题中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形成方法。通过反思引发新问题,引起学生的再学习、再讨论、再思考、再研究。
2、开展专题性学习
学生“会学”的根本在于多体会、多实践,多自主尝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观察特征,并具体地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发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
俗话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使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会学”更是让学生受益终生。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是乐学而不是苦学。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学会;会学
在长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考分,教师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知识保管型”或“模仿继承型”的人才。
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虽然许多教师开始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意识到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往往又只在教法上兜圈子,对学法指导仍不到位,结果学生的学习仍然离不开教师这个“拐杖”,他们并没有真正“学会”学习。为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来实现。
一、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引导“会学”
预习是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前提,它直接关系到听课的效率,为切实做好预习工作,我们的做法是由浅入深,由教师指导到学生自主进行。为了优化课前预习活动,教师需加强预习指导,将思维焦点定位在学生的“疑惑”上,设计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及承受能力的问题,设计有启发性的、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
预习活动的设计,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深化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极大地减轻了课堂教学的难度,长久坚持,学生养成预习习惯,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水平。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促成“会学”
通过课前的预习活动,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若教师只是对教材内容复述或稍加解释来解决这些疑难,学生将不会满足,也不会走“会学”之路。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步步引导学生去获取知识,巩固和应用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此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学习,提供合适的问题情景,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场所,成为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场所。
1、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乐于学”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民主、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生的求知热情和创造灵感才得以发挥,提问得到鼓励,不同的见解得到尊重;学生自然会勇于质疑,长此以往,学生必将养成多思、善问、质疑、求真的习惯。为此我们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中不成熟的见解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矛盾;对新颖独特的想法及时鼓励并加以完善;激励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使学生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意识和习惯。让每位学生都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
2、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最佳学习情境,能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契机。创设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和讨论。教学中,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或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不一致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悬念、疑虑;恰当的问题,能使学生展开联想;合适的问题情境,能触动学生反思,触发学生开展讨论;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创设思维情境,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参与理解、参与思考、参与练习、参与评讲内容、参与方法的选择、参与创造。为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反思、联想、质疑等)提供了时机,也只有真正给予学生机会、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思维和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3、采用灵活多样的创造性学法,使学生“学会学”
教学有法,学无定法。教师要经常变换教学“着式”,尝试发现法、探究法、运用变式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有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另外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的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得以展现;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能对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和思考,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这样,教师教给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通过“教”以达到“不教”的目的,学生实现了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三、强化课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巩固“会学”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会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形成了学习策略、掌握了学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因而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需经历巩固、提高、领悟和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而课外为学生的再学习、再研究、反思与回顾提供了更广阔的时空,因而应强化课外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以达到巩固“会学”的目的。
1、课后及时反思回顾
课后指导学生要及时回顾所学知识,及时总结,形成知识网络;把做作业的过程作为巩固知识、再学习、再研究的过程;解题时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并在探究问题中善于发散思维,悟出道理,形成方法。通过反思引发新问题,引起学生的再学习、再讨论、再思考、再研究。
2、开展专题性学习
学生“会学”的根本在于多体会、多实践,多自主尝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观察特征,并具体地进行思考,分析和探究,并发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以解决问题。
俗话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使学生“学会”固然重要但是教会学生“会学”更是让学生受益终生。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在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是乐学而不是苦学。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