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文化教育 促进大学体育改革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07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从高校体育目标变革、体育改革入手,探讨面向新世纪,以体育文化促进高校体育改革,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意识,加强素质教育,促进终生体育,作为今后体育改革的一个方向。
  【关键词】 体育文化;大学体育;终生体育;体育教学
  
  我国高校体育的目标经过“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动技能为主”的争论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体育已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转变,教学目标也由传授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向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转变。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高校体育必须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高校体育可以说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因为大学生完成学业之后将直接步入社会,他们在大学阶段所养成的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的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高校更要与终身体育相接轨,为社会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人们对高校体育的认识也不断地深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教育也上升到一个重要的层次中来。
  通过文献、分析、归纳和综述的方法,探讨了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改革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对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1.大学体育目标和理念的沿革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由传授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生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成为主流。从我国体育目标和理念的变革中可以看出在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之上淡化了竞技,把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现实条件和需求成为引导体育改革的主线。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的体育教育理念更注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物质方面),对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还有些欠缺。在对高校体育本质认识取得了共识,也容易导致对体育认识的简单化,这或许是今后体育改革的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大学生不仅在行为上喜欢体育,更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体育精神,提高整体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适应受教育主体和社会的需求变化将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体育改革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
  2.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1体育文化的基本概念
  体育文化是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为依托,研究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体育现象,特别是体育运动中的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等。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财富,是关于体育活动中各种规律的认识,它包括创造这些知识的各种形式,诸如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的科学研究,对运动过程及其效果的客观评价,对体育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于各种体育思想和观念、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法的探讨等。因此对高校体育中对体育文化中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学习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
  2.2体育文化的一般表现形式
  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中的表现通常是以各种各样大学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体育周、体育节、课余体育比赛等课余体育活动。校园体育文化以其娱乐性、流行性、竞技性和参与性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普遍接受的文化活动形式。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健身、娱乐,同时给大学校园体育注入人文精神,使其承担起提升大学生体育审美情趣和体育道德理性的责任。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现代教育理念让学校体育的含义一改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意义,并正以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学意义广泛的外延,使各大学都特别注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行人文熏染和人格重塑。在把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人文意义的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用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的同时,学生也通过对体育的了解、参与、享受,自觉或自然地接受积极、健康的人文熏染和人格塑造。体育文化功能有利于学生接受终身体育意识,娱乐怡情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兴趣,强身健体功能有利于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这些都符合当今体育改革的潮流。
  2.3存在问题
  目前体育文化通常在高校课余体育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主战场中主要注重的是学生对某些体育活动的练习,而在精神层面的渗透还不够。这一方面导致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比较肤浅,另一方面使学生对体育精神等体育人文素养得不到提高,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致使高校体育长期徘徊在主流文化之外。
  3.体育教学中落实体育文化应采取的措施
  3.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传播的理念
  体育教师应该是传播体育文化的大使,从而提升体育在高校中的地位。高校体育工作者应该从更高层次的角度认识体育。在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基础上,选择开设一些社会化、传统文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将可能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播,体现体育的民族特色。在高等学校的普通体育课教学中,应树立以“终身体育,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两条主线,培养学生体育文化意识。同时解决好师资、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促进体育改革到一个新局面。
  3.2促进体育文化对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
  体育对造就人的强健体魄,培养人的顽强毅力、拼搏精神,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正确的体育精神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强化学习动机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力求切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通过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鼓励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教育;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教会他们某些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使之终身受益。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欣赏体育比赛,客观的评价体育赛场中发生种种事件,促进全社会对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3.3以体育文化学习,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在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洗礼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某些陈旧、消极、腐败思想的冲击,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不忘教书育人。在物质文明发展的今天,人们逐渐富裕,体育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最易被现代大学生接受,教师应以体育文化建设为载体,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4.结论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体育文化教育成为大学体育一个不可的部分。体育文化教育作用不仅要体现在课余体育活动中,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渗透,促进大学体育向更加贴近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的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这也是今后高校体育改革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研究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影响,使其在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发挥独特的教育功能,促进体育文化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提高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促进大学体育改革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王吉胜.浅谈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J].当代教育论坛,2005,(2):124-126. 
  2 王明惠.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及其功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A00):104-106. 
  3 李悦宏.体育文化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0,(1):83-85,93. 
  4 谭月华,向红.加强体育文化促进体育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3,(1):59-60. 
  5 段桂梅.体育文化与体育教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13-14,18.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一、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
期刊
传统的“备课”具有狭义和广义两重内涵。“广义的备课”是教师的自我装备、自我成长和持续发展,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总结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的过程,这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书育人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广义的备课”主要靠教师们平时的积累,通过广泛学习掌握本门课程乃至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及相关知识。“狭义的备课”是教师认真研究当前学生的水平特点和即将进行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让学生掌握所
期刊
【摘要】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不如授人以欲,欲就是学习的欲望,学习的兴趣,即学生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文将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保持;学习兴趣;理趣    新课程的学习观倡导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到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想学、愿学,就更需要兴趣作为他们的原动力。以下就教师在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的教学指导策略进行探
期刊
一、引言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幼儿从走出家庭这个单一的生活环境步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两种不同环境的生活,逐步开始适应幼儿园这个崭新的环境。虽然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全面教育的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对幼儿成长和发展不
期刊
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机械、呆板,以重讲、画、背采分点为主要教学形式,造成了学生学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主要以课堂为主,没有将课内容扩展到课外,较封闭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将教师的教法拘禁于桎梏之中。三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是以说教为主,没有将学生亲身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今天,思
期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
期刊
【摘要】 年轻教师想在教学上快速成长,教学反思是有效且必须的环节。教学反思不仅只局限于课后,同样适用于课前。  【关键词】 教学反思;教师; 成长    新课程改革使教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
期刊
【摘要】 顺利地完成背诵要求,能打下坚实的文言阅读基础,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达到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 古诗文;背诵;文化熏陶;精神品格;精神底蕴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必须注重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具备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素养。为适应这一时代需要,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
期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说得非常不错,就有如只有春天播种,秋天才会硕果累累一样。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只有有了良好的导入,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活跃的、轻松地、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导入一节新课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讲述故事、情境导入  众所周知,小时候起我们就喜欢听故事,因为好
期刊
“充分利用小组内学生间差异资源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研究”是2010年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之一。主要是针对学生之间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所说的学优生与学差生的差距表现在学习成绩上,但具体分析其造成差距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有学习习惯上的,有学习态度上的,有学习方法上的等等。而我们的广大教师也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尽力缩小这些差距。使学生整体水平获得提高。近年来我们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