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现如今已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有效落实德育教育的最佳路径,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渗透德育教育思想,引导小学生从见真、见善、见美这三个方面,对德育知识进行有效内化,并对自身的道德行为进行时刻的约束,最终实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视角出发,对如何有效渗透德育思想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希望有些许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德育思想渗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正确、及时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模仿以及讨论等方式,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实现德育思想渗透效果的提升。
一、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往往拥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时,必须要建设好师德师风,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教师良好行为与高尚品格的感染,进而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德育学习,最终实现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学习“走近我们的老师”时,要想走近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与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师。倘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身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间没有建立友好关系,缺乏良好的互动,学生就很难真正地了解与走近教师,更无法学习教师的良好品格。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生活中,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课前阶段要穿衣整洁大方;在教学中的语言、行为都要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相符合,并且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力争赢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营造优质的德育环境,教师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与品格感染学生群体。
二、实施生活德育,改善德育效果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也要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时,一定要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设计生活德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进一步降低德育知识的理解难度,有效消除学生抵触情绪,不断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将德育理念自觉地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从而改善德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时,当学生到达三年级时,在学习方面逐渐出现分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已经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个性与心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教材中设置了“人人都能学得好”的讨论板块,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学习不理想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出示一系列生活情景的视频,如某学生看似在写作业,但其注意力却集中在电视声音上;晚上十点还没有开始写作业,一直在抱着手机玩游戏;为了玩游戏向家长撒谎说已经完成作业等。通过再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行为,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从而将德育思想巧妙地渗透了进来。
三、巧设具体情境,增强学生德育认同感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对于德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是不一样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时,可以创设逼真、具体的情境,并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启迪,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德育内容的认同。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爱护校园里的公共设施、一草一木,积极维护大家共同的校园环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学生为建设美丽校园进行提议时,大部分是倡导多植树种花,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一些学校中存在的问题的视频,如楼道垃圾没有进行及时清理;学校施工带来很多灰尘等。通过具体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学会解决存在的各種校园生活问题,增强其热爱校园的情感。
四、开展社会实践,践行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阵地,有效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利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将德育思想有效贯穿于实践全过程,促使学生意识到德育的实际价值,深刻感受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充分展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材中通过详细的事例讲述了学生溺亡这一悲剧,强调学生发生溺水时要学会自救,掌握更多自救的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就是本校学生,调查整理有多少学生会游泳,在游泳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溺水、呛水等情况,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是否独自游泳等情况。调查整理好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判断本校学生溺水的风险等级,然后利用板报、班会等多样化的途径对溺水进行宣传教育。板报、班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资料整理与内容设计的环节中,学生势必会通过自身行为将溺水思想体现出来,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思想层面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就有效渗透了德育思想。
结语
综合而言,单一的理论说教方式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相符合,与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小学德育的具体要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德育渗透时,应该立足于小学生个性特征与需求,不断创新德育渗透的手段与方法,可以从注重师德师风、实施生活德育、巧设具体情境、融入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德育渗透的效果,对小学生行为与思想进行积极的影响与引导,为其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振兰.情感体验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93.
[2]胡静.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网络媒介教育——以四到六年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09):41-44.
[3]周倩倩.基于自理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35):138.
关键词: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德育思想,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德育思想渗透方法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充分发挥正确、及时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模仿以及讨论等方式,深化对德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实现德育思想渗透效果的提升。
一、注重师德师风,发挥示范作用
小学生往往拥有着极强的模仿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德育思想渗透时,必须要建设好师德师风,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使学生受到教师良好行为与高尚品格的感染,进而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指引进行德育学习,最终实现德育思想的有效渗透。
例如,在学习“走近我们的老师”时,要想走近教师,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与了解道德与法治教师。倘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自身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间没有建立友好关系,缺乏良好的互动,学生就很难真正地了解与走近教师,更无法学习教师的良好品格。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生活中,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在课前阶段要穿衣整洁大方;在教学中的语言、行为都要与师德师风建设要求相符合,并且要积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要尽可能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力争赢得学生的认可与信任。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营造优质的德育环境,教师也能树立起良好的公信力,用自身的良好行为与品格感染学生群体。
二、实施生活德育,改善德育效果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最终也要被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所以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时,一定要融入一些生活化元素。设计生活德育教学内容,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生活经验,进一步降低德育知识的理解难度,有效消除学生抵触情绪,不断提高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感,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将德育理念自觉地贯彻于学习与生活中,从而改善德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时,当学生到达三年级时,在学习方面逐渐出现分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已经完全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不断下滑,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在渗透德育思想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个性与心理,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教材中设置了“人人都能学得好”的讨论板块,引导学生思考与交流学习不理想的原因,为了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情景,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出示一系列生活情景的视频,如某学生看似在写作业,但其注意力却集中在电视声音上;晚上十点还没有开始写作业,一直在抱着手机玩游戏;为了玩游戏向家长撒谎说已经完成作业等。通过再现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行为,从而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要想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学会自我管理与控制,从而将德育思想巧妙地渗透了进来。
三、巧设具体情境,增强学生德育认同感
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对于德育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不同的情境中是不一样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渗透德育时,可以创设逼真、具体的情境,并对学生思想与行为进行启迪,让学生之间进行探讨与分析,从而进一步增强对德育内容的认同。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德育渗透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爱护校园里的公共设施、一草一木,积极维护大家共同的校园环境,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当学生为建设美丽校园进行提议时,大部分是倡导多植树种花,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一些学校中存在的问题的视频,如楼道垃圾没有进行及时清理;学校施工带来很多灰尘等。通过具体的情境,拓展学生思维与视野,学会解决存在的各種校园生活问题,增强其热爱校园的情感。
四、开展社会实践,践行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的渗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拓展德育渗透的阵地,有效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利用社会实践的方式,将德育思想有效贯穿于实践全过程,促使学生意识到德育的实际价值,深刻感受德育实践的重要意义,并营造积极向上的德育氛围,充分展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材中通过详细的事例讲述了学生溺亡这一悲剧,强调学生发生溺水时要学会自救,掌握更多自救的方法。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调查对象就是本校学生,调查整理有多少学生会游泳,在游泳过程中有没有出现过溺水、呛水等情况,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是否独自游泳等情况。调查整理好结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判断本校学生溺水的风险等级,然后利用板报、班会等多样化的途径对溺水进行宣传教育。板报、班会内容与形式的设计,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在资料整理与内容设计的环节中,学生势必会通过自身行为将溺水思想体现出来,从而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从思想层面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这样就有效渗透了德育思想。
结语
综合而言,单一的理论说教方式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不相符合,与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小学德育的具体要求。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德育渗透时,应该立足于小学生个性特征与需求,不断创新德育渗透的手段与方法,可以从注重师德师风、实施生活德育、巧设具体情境、融入社会实践等方面入手,不断改善德育渗透的效果,对小学生行为与思想进行积极的影响与引导,为其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振兰.情感体验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93.
[2]胡静.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网络媒介教育——以四到六年级学生网络媒介教育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1(09):41-44.
[3]周倩倩.基于自理能力培养视角下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3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