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面新知教学后的课堂练习现状
现状一:练习时间过少。
当前,教师们都明白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的重要性。本来有此意识是好事,然而让人不容乐观的是这里所指的是教师“讲”的频率。教师生怕学生掌握不好,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例题的讲解,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时间成本太高。于是,课堂又回到了“满堂灌”的模式。减少或是挤兑了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时间,是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练习功能认识的淡漠,更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为代价。
现状二:练习形式单调。
当下课堂,尤其在农村,课堂上的练习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完成课本上对应的习题,以学生的口头回答、笔头练习为主,只突出知识性目标训练,死做题、做死题,把学生当作是解题的操练工,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状三:练习内容重复。
有的教师忽视了对练习题的设计,习惯性地把教材上的习题让学生做完讲评了就了事。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备课时再度设计题目,但基于对教材钻研不透、不深,所设计的习题过多地模仿例题。练习内容的无限重复,量多质低,贪多求全,这种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状四:练习过程随意。
有的教师对练习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在组织过程中比较随意,一句“请大家完成课本练习几第几题到第几题”就展开了,而且仅仅只停留在校对习题的结果是否正确上,使用课堂练习环节“走过场”,并没有正确地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
二、新知教学后的课堂练习的思考与建议
(一)适合实际,关注内容针对性
在备课时,我们不但要备如何组织新知的教学策略,更要备选用怎样的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课堂练习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每一道题将要促进学生深化哪些知识的理解,掌握哪些技能,发展哪些能力等。努力实现少而精、少而准,摒弃臃肿的题库。所以,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二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重要的内容要重点练,难点、易出错的地方要突出练,易混知识要对比练。
例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简便计算”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常常对把某一个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整千数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进一步突破这一难点,在练习环节可设计如下题目。
①375+199=375+200-( )
②236+501=236+500○( )
③543-298=543-300○( )
④786-402=786-( )○( )
学生通过这一组的针对性练习,对于“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多减的数要加上,少减的数要减去”这一算理就更加清晰了。因此,针对性的练习题的使用,对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某项技能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强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目的,实现了高效课堂。
(二)适当变换,关注形式多样性
形式单调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则能使学生长时间地乐此不疲。练习形式有口算、口答、板演、书面作业、游戏活动、实践运用等。而书面练习也有多种形式,如模仿型、同类变式、对比变式、一题多变等。
如教学“能被2、3和5整除”一课时,可以设计“找朋友”游戏:请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在讲台的左边,请座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在讲台的右边,请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在后面。这样的游戏,学生先要利用新知进行自我判断,之后再选择自己站的位置。而在站位置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要站哪里。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交流,让学生说明“不知所措”的缘由。这样以游戏形式组织练习,学生有欢笑、有纠结、有争议,思维从清晰又到矛盾再到深刻,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三)适度开放,关注思维创新性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条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应适度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供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1.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
A.3+3+3+3=( )×( )
B.3+3+3+3+3+4+5=( )×( )
2.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3.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A.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B.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任意拼成一个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第一小题是封闭式的,答案是唯一的,而第二小题是开放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让学生从模仿走向了创新,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从而也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适时调整,关注组织即时性
以上所述的都是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然而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我们教师不但要有课前的策划能力,更应该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根据课堂进程中学生的现实状况而适时地对教学预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教师的“教”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有效发挥练习的真正功效,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练习。
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进行课堂练习“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都懂得列式为18÷6=3。当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列式吗?”“因为近来学的都是除法,那肯定是用大的数除以小的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无言以对,叫了其他学生,依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当我发现原来学生对于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真正建构时,便马上调整本来安排的几道练习题,设计如下题目。
1.看图填数。
○○○○○○○○
△△△△?摇?摇?摇?摇?摇?摇?摇○是△的( )倍。
长绳:
短绳:
长绳是短绳的( )倍。
2.根据条件画图。
4.铅笔盒有10支红铅笔,有2支蓝铅笔,有1支黑铅笔,蓝铅笔是黑铅笔的几倍?
这样的练习设计旨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建构了数学模型,从而深化了新知。如此“对症下药”的及时练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现状一:练习时间过少。
当前,教师们都明白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的重要性。本来有此意识是好事,然而让人不容乐观的是这里所指的是教师“讲”的频率。教师生怕学生掌握不好,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例题的讲解,觉得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时间成本太高。于是,课堂又回到了“满堂灌”的模式。减少或是挤兑了课堂上的巩固练习时间,是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练习功能认识的淡漠,更是以增加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为代价。
现状二:练习形式单调。
当下课堂,尤其在农村,课堂上的练习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完成课本上对应的习题,以学生的口头回答、笔头练习为主,只突出知识性目标训练,死做题、做死题,把学生当作是解题的操练工,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现状三:练习内容重复。
有的教师忽视了对练习题的设计,习惯性地把教材上的习题让学生做完讲评了就了事。有的教师虽然在课前备课时再度设计题目,但基于对教材钻研不透、不深,所设计的习题过多地模仿例题。练习内容的无限重复,量多质低,贪多求全,这种做法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现状四:练习过程随意。
有的教师对练习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在组织过程中比较随意,一句“请大家完成课本练习几第几题到第几题”就展开了,而且仅仅只停留在校对习题的结果是否正确上,使用课堂练习环节“走过场”,并没有正确地充分利用和发挥每一道习题的价值。
二、新知教学后的课堂练习的思考与建议
(一)适合实际,关注内容针对性
在备课时,我们不但要备如何组织新知的教学策略,更要备选用怎样的有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能更好地巩固所学的新知。课堂练习应是一种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教学活动。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明确每一道题的练习意义,每一道题将要促进学生深化哪些知识的理解,掌握哪些技能,发展哪些能力等。努力实现少而精、少而准,摒弃臃肿的题库。所以,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二要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重要的内容要重点练,难点、易出错的地方要突出练,易混知识要对比练。
例如,教学“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简便计算”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常常对把某一个加数(或减数)看作整百、整千数后,为什么还要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甚理解。为进一步突破这一难点,在练习环节可设计如下题目。
①375+199=375+200-( )
②236+501=236+500○( )
③543-298=543-300○( )
④786-402=786-( )○( )
学生通过这一组的针对性练习,对于“在加法中,多加的数要减去,少加的数要加上;在减法中,多减的数要加上,少减的数要减去”这一算理就更加清晰了。因此,针对性的练习题的使用,对学生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某项技能的形成起到了促进和强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目的,实现了高效课堂。
(二)适当变换,关注形式多样性
形式单调的练习往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而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则能使学生长时间地乐此不疲。练习形式有口算、口答、板演、书面作业、游戏活动、实践运用等。而书面练习也有多种形式,如模仿型、同类变式、对比变式、一题多变等。
如教学“能被2、3和5整除”一课时,可以设计“找朋友”游戏:请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站在讲台的左边,请座号是3的倍数的同学站在讲台的右边,请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站在后面。这样的游戏,学生先要利用新知进行自我判断,之后再选择自己站的位置。而在站位置过程中,有些学生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要站哪里。这时,教师适时地进行引导交流,让学生说明“不知所措”的缘由。这样以游戏形式组织练习,学生有欢笑、有纠结、有争议,思维从清晰又到矛盾再到深刻,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掌握。
(三)适度开放,关注思维创新性
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独特的条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提出: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应适度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习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供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
1.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练习。
A.3+3+3+3=( )×( )
B.3+3+3+3+3+4+5=( )×( )
2.在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3.在教学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后,可以设计如下练习。
A.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B.有两个同样的长方形,长都是6厘米,宽都是3厘米。任意拼成一个图形,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第一小题是封闭式的,答案是唯一的,而第二小题是开放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让学生从模仿走向了创新,进一步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从而也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适时调整,关注组织即时性
以上所述的都是教师在课前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然而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我们教师不但要有课前的策划能力,更应该有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根据课堂进程中学生的现实状况而适时地对教学预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教师的“教”能真正地为学生的“学”服务,从而有效发挥练习的真正功效,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练习。
如我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进行课堂练习“小鹿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学生都懂得列式为18÷6=3。当我问:“你知道为什么这么列式吗?”“因为近来学的都是除法,那肯定是用大的数除以小的数的。”学生的回答让我无言以对,叫了其他学生,依然说不出什么所以然来。当我发现原来学生对于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没有真正建构时,便马上调整本来安排的几道练习题,设计如下题目。
1.看图填数。
○○○○○○○○
△△△△?摇?摇?摇?摇?摇?摇?摇○是△的( )倍。
长绳:
短绳:
长绳是短绳的( )倍。
2.根据条件画图。
4.铅笔盒有10支红铅笔,有2支蓝铅笔,有1支黑铅笔,蓝铅笔是黑铅笔的几倍?
这样的练习设计旨在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建构了数学模型,从而深化了新知。如此“对症下药”的及时练习,实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是高效。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东海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