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家萍,70年代生人,安徽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二水中学纪事》,中短篇小说《红灯·绿灯·黄灯》等,发表散文作品百万余字,在《华商报》等多家报刊开有专栏。
1935年秋,25岁的翩翩才子萧乾经熟人牵线,见到了18岁的王树藏。王树藏诚实朴素、大方少语,是万红丛中一姜花。相见欢。此后,他亲昵地称她“小树叶”或“小叶子”。久经漂泊,他的生命终飘来了一抹新绿。
第二年夏,萧王二人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了婚礼。小两口到杭州度蜜月,萧乾在九溪十八涧为趟水的“小叶子”抓拍了一张小照。
王树藏提出到日本读书的要求。萧乾苦笑了:他为了建立一个温暖的家才结婚,她却是为了读书而结婚!虽舍不得娇妻离开自己,但见她主意已定,萧乾便积极为她办理去日本学习的相关事宜,他请专为《大公报》撰写介绍日本文学报道的中国学生张香山帮忙照应。
七七事变,王树藏回国,与失业的萧乾逃难到武汉。正在编中小学教科书的杨振声和沈从文收留了二人,一起度过艰难的8个月。1938年8月,小两口辗转到昆明。王树藏进西南联大历史系,萧乾只身赴香港编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
王树藏和陈蕴珍成为莫逆之交。两人一道搬出女生宿舍,受邀住在沈从文家的一间空房。一度,这里成了文坛一景:陈蕴珍埋头给巴金写信,王树藏捧读萧乾的香港来鸿——因为视力不济,她总将信举在眼底下,友人笑其是“闻信”……一间狭小的屋里盛开着两朵文艺爱情花。
后来翻译《呼啸山庄》的杨苡加入,铿锵三人行形成联大更为独特的风景线。陈蕴珍最小,王树藏遂以“小三子”呼之,这个打着浓浓友情烙印的昵称后来演变成了“萧珊”。陈蕴珍总是喊王树藏姐姐,她的确像邻家姐姐,对男女同学皆关怀备至,大家便都唤其“姐姐”。可想而知,她的亲和力有多强。
在恩师沈从文、铮友巴金眼里,这是一个像红高梁般朴实、黄金作心肠的好姑娘。“商人重利轻别离”,好姑娘重读书而轻别离。“轻”的直接后果是她损失了一代才子,一朵花未绽开便凋零,一段恋爱尚未来得及开展便夭折。一位美国教育家曾对萧乾在内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萧乾属于超常智慧。他的情商更高,心灵深处有丰富的情感矿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王树藏未能充分挖掘。
热情似火的萧乾,在香港长期的“空窗”,势必要另寻情感出口。但或许这些都是借口,以萧乾的多情天性,即使她陪伴在侧,又能怎样?他的理性很容易便能决堤,他的感性很容易便能引燃。到香港后,经人介绍,萧乾到一位瑞士教授家教汉语,认识了教授的干女儿卢雪妮。
有一种女人生来得天独厚。卢雪妮美而慧,兼具才情——精通法语,弹一手好钢琴。萧乾几乎一眼便逮中她。爱情上她是可骄矜的,因有着被宠溺的深厚历史,爱慕者的鲜花铺就了成长路上的红地毯。青葱岁月便有男生日日捧玫瑰候在她必经的路畔。彼时她是金克木的准女友,两人通信五载,同时还有位表哥十来年不离不弃侍卫在侧。
卢雪妮的爱情观是中世纪的,喜欢同时拥有忠实的丈夫和多情的骑士。
后来巴金赴港,见到被爱神一掌击昏的萧乾。巴金极力为王树藏说好话,批评萧乾用情不专。萧乾哪里听得进去。卢雪妮布下爱情八卦阵,他就像飞虫,甘心束手就擒。他自认本非玩弄女性的浪子,有女人缘完全是“人格魅力”使然。
王树藏曾赴港,同意离婚。香港之行,沉睡在她心里的爱情复苏了,她发现自己是爱萧乾的。后回昆明,拍来电报:“坚决不离。”萧乾傻眼了。
三十六计,“拖”为上策。萧乾逃到英伦,一去七年。王树藏试图挽救婚姻,手徒然伸着,却攥不到萧乾了。萧乾的“远遁”,是一种消极对抗,是“恶性”遗弃。她的难堪可想而知。但她却在师友处赢得了广泛的同情,所有喜欢她的师友都对萧乾心怀不满。
关于这段多角恋爱,还有花絮:金克木辞去香港编辑一职到桂林,见到王树藏,对其印象很深。这以后或许有书信往来吧,友人还疑心金克木通过追求王树藏来雪萧乾夺去雪妮之耻——或许,他真的被她吸引。但王树藏绝非冲动女子,她在这件事上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不愿给金克木机会——如果真是如此,那也太混乱了。她是严肃的好姑娘。
1941年寒假,沈从文介绍王树藏和联大同学马西林转学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1945年,金克木致信沈从文,报告了王树藏和马西林喜结伉俪的佳音后便解释来解释去,说自己其实是对她心怀歉意。金克木说他得知此讯“如释重负”,聪明如沈从文定莞尔:其实是“怅然若失”啊!
解放后,萧乾刚到北京,走到王府井,看到戴眼镜的女同志就赶快跑——皆因王树藏戴眼镜。文革中,王树藏极力保护萧乾,自己的命运却惨痛至极。
对王树藏,萧乾抱憾终生。他写了一篇《心债》,借机忏悔。任何的心债都是情债,歉疚根本没有贯穿一生的持久力。未及展开的爱情其实一直含苞在他的心里,借着歉疚的名义静悄悄地盛开。
1935年秋,25岁的翩翩才子萧乾经熟人牵线,见到了18岁的王树藏。王树藏诚实朴素、大方少语,是万红丛中一姜花。相见欢。此后,他亲昵地称她“小树叶”或“小叶子”。久经漂泊,他的生命终飘来了一抹新绿。
第二年夏,萧王二人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了婚礼。小两口到杭州度蜜月,萧乾在九溪十八涧为趟水的“小叶子”抓拍了一张小照。
王树藏提出到日本读书的要求。萧乾苦笑了:他为了建立一个温暖的家才结婚,她却是为了读书而结婚!虽舍不得娇妻离开自己,但见她主意已定,萧乾便积极为她办理去日本学习的相关事宜,他请专为《大公报》撰写介绍日本文学报道的中国学生张香山帮忙照应。
七七事变,王树藏回国,与失业的萧乾逃难到武汉。正在编中小学教科书的杨振声和沈从文收留了二人,一起度过艰难的8个月。1938年8月,小两口辗转到昆明。王树藏进西南联大历史系,萧乾只身赴香港编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
王树藏和陈蕴珍成为莫逆之交。两人一道搬出女生宿舍,受邀住在沈从文家的一间空房。一度,这里成了文坛一景:陈蕴珍埋头给巴金写信,王树藏捧读萧乾的香港来鸿——因为视力不济,她总将信举在眼底下,友人笑其是“闻信”……一间狭小的屋里盛开着两朵文艺爱情花。
后来翻译《呼啸山庄》的杨苡加入,铿锵三人行形成联大更为独特的风景线。陈蕴珍最小,王树藏遂以“小三子”呼之,这个打着浓浓友情烙印的昵称后来演变成了“萧珊”。陈蕴珍总是喊王树藏姐姐,她的确像邻家姐姐,对男女同学皆关怀备至,大家便都唤其“姐姐”。可想而知,她的亲和力有多强。
在恩师沈从文、铮友巴金眼里,这是一个像红高梁般朴实、黄金作心肠的好姑娘。“商人重利轻别离”,好姑娘重读书而轻别离。“轻”的直接后果是她损失了一代才子,一朵花未绽开便凋零,一段恋爱尚未来得及开展便夭折。一位美国教育家曾对萧乾在内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萧乾属于超常智慧。他的情商更高,心灵深处有丰富的情感矿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王树藏未能充分挖掘。
热情似火的萧乾,在香港长期的“空窗”,势必要另寻情感出口。但或许这些都是借口,以萧乾的多情天性,即使她陪伴在侧,又能怎样?他的理性很容易便能决堤,他的感性很容易便能引燃。到香港后,经人介绍,萧乾到一位瑞士教授家教汉语,认识了教授的干女儿卢雪妮。
有一种女人生来得天独厚。卢雪妮美而慧,兼具才情——精通法语,弹一手好钢琴。萧乾几乎一眼便逮中她。爱情上她是可骄矜的,因有着被宠溺的深厚历史,爱慕者的鲜花铺就了成长路上的红地毯。青葱岁月便有男生日日捧玫瑰候在她必经的路畔。彼时她是金克木的准女友,两人通信五载,同时还有位表哥十来年不离不弃侍卫在侧。
卢雪妮的爱情观是中世纪的,喜欢同时拥有忠实的丈夫和多情的骑士。
后来巴金赴港,见到被爱神一掌击昏的萧乾。巴金极力为王树藏说好话,批评萧乾用情不专。萧乾哪里听得进去。卢雪妮布下爱情八卦阵,他就像飞虫,甘心束手就擒。他自认本非玩弄女性的浪子,有女人缘完全是“人格魅力”使然。
王树藏曾赴港,同意离婚。香港之行,沉睡在她心里的爱情复苏了,她发现自己是爱萧乾的。后回昆明,拍来电报:“坚决不离。”萧乾傻眼了。
三十六计,“拖”为上策。萧乾逃到英伦,一去七年。王树藏试图挽救婚姻,手徒然伸着,却攥不到萧乾了。萧乾的“远遁”,是一种消极对抗,是“恶性”遗弃。她的难堪可想而知。但她却在师友处赢得了广泛的同情,所有喜欢她的师友都对萧乾心怀不满。
关于这段多角恋爱,还有花絮:金克木辞去香港编辑一职到桂林,见到王树藏,对其印象很深。这以后或许有书信往来吧,友人还疑心金克木通过追求王树藏来雪萧乾夺去雪妮之耻——或许,他真的被她吸引。但王树藏绝非冲动女子,她在这件事上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不愿给金克木机会——如果真是如此,那也太混乱了。她是严肃的好姑娘。
1941年寒假,沈从文介绍王树藏和联大同学马西林转学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1945年,金克木致信沈从文,报告了王树藏和马西林喜结伉俪的佳音后便解释来解释去,说自己其实是对她心怀歉意。金克木说他得知此讯“如释重负”,聪明如沈从文定莞尔:其实是“怅然若失”啊!
解放后,萧乾刚到北京,走到王府井,看到戴眼镜的女同志就赶快跑——皆因王树藏戴眼镜。文革中,王树藏极力保护萧乾,自己的命运却惨痛至极。
对王树藏,萧乾抱憾终生。他写了一篇《心债》,借机忏悔。任何的心债都是情债,歉疚根本没有贯穿一生的持久力。未及展开的爱情其实一直含苞在他的心里,借着歉疚的名义静悄悄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