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藏:萧乾生命里的一抹新绿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tcq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家萍,70年代生人,安徽省作协会员,著有长篇小说《二水中学纪事》,中短篇小说《红灯·绿灯·黄灯》等,发表散文作品百万余字,在《华商报》等多家报刊开有专栏。
  
  1935年秋,25岁的翩翩才子萧乾经熟人牵线,见到了18岁的王树藏。王树藏诚实朴素、大方少语,是万红丛中一姜花。相见欢。此后,他亲昵地称她“小树叶”或“小叶子”。久经漂泊,他的生命终飘来了一抹新绿。
  第二年夏,萧王二人在南京中央饭店举行了婚礼。小两口到杭州度蜜月,萧乾在九溪十八涧为趟水的“小叶子”抓拍了一张小照。
  王树藏提出到日本读书的要求。萧乾苦笑了:他为了建立一个温暖的家才结婚,她却是为了读书而结婚!虽舍不得娇妻离开自己,但见她主意已定,萧乾便积极为她办理去日本学习的相关事宜,他请专为《大公报》撰写介绍日本文学报道的中国学生张香山帮忙照应。
  七七事变,王树藏回国,与失业的萧乾逃难到武汉。正在编中小学教科书的杨振声和沈从文收留了二人,一起度过艰难的8个月。1938年8月,小两口辗转到昆明。王树藏进西南联大历史系,萧乾只身赴香港编港版《大公报》文艺副刊。
  王树藏和陈蕴珍成为莫逆之交。两人一道搬出女生宿舍,受邀住在沈从文家的一间空房。一度,这里成了文坛一景:陈蕴珍埋头给巴金写信,王树藏捧读萧乾的香港来鸿——因为视力不济,她总将信举在眼底下,友人笑其是“闻信”……一间狭小的屋里盛开着两朵文艺爱情花。
  后来翻译《呼啸山庄》的杨苡加入,铿锵三人行形成联大更为独特的风景线。陈蕴珍最小,王树藏遂以“小三子”呼之,这个打着浓浓友情烙印的昵称后来演变成了“萧珊”。陈蕴珍总是喊王树藏姐姐,她的确像邻家姐姐,对男女同学皆关怀备至,大家便都唤其“姐姐”。可想而知,她的亲和力有多强。
  在恩师沈从文、铮友巴金眼里,这是一个像红高梁般朴实、黄金作心肠的好姑娘。“商人重利轻别离”,好姑娘重读书而轻别离。“轻”的直接后果是她损失了一代才子,一朵花未绽开便凋零,一段恋爱尚未来得及开展便夭折。一位美国教育家曾对萧乾在内的部分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萧乾属于超常智慧。他的情商更高,心灵深处有丰富的情感矿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王树藏未能充分挖掘。
  热情似火的萧乾,在香港长期的“空窗”,势必要另寻情感出口。但或许这些都是借口,以萧乾的多情天性,即使她陪伴在侧,又能怎样?他的理性很容易便能决堤,他的感性很容易便能引燃。到香港后,经人介绍,萧乾到一位瑞士教授家教汉语,认识了教授的干女儿卢雪妮。
  有一种女人生来得天独厚。卢雪妮美而慧,兼具才情——精通法语,弹一手好钢琴。萧乾几乎一眼便逮中她。爱情上她是可骄矜的,因有着被宠溺的深厚历史,爱慕者的鲜花铺就了成长路上的红地毯。青葱岁月便有男生日日捧玫瑰候在她必经的路畔。彼时她是金克木的准女友,两人通信五载,同时还有位表哥十来年不离不弃侍卫在侧。
  卢雪妮的爱情观是中世纪的,喜欢同时拥有忠实的丈夫和多情的骑士。
  后来巴金赴港,见到被爱神一掌击昏的萧乾。巴金极力为王树藏说好话,批评萧乾用情不专。萧乾哪里听得进去。卢雪妮布下爱情八卦阵,他就像飞虫,甘心束手就擒。他自认本非玩弄女性的浪子,有女人缘完全是“人格魅力”使然。
  王树藏曾赴港,同意离婚。香港之行,沉睡在她心里的爱情复苏了,她发现自己是爱萧乾的。后回昆明,拍来电报:“坚决不离。”萧乾傻眼了。
  三十六计,“拖”为上策。萧乾逃到英伦,一去七年。王树藏试图挽救婚姻,手徒然伸着,却攥不到萧乾了。萧乾的“远遁”,是一种消极对抗,是“恶性”遗弃。她的难堪可想而知。但她却在师友处赢得了广泛的同情,所有喜欢她的师友都对萧乾心怀不满。
  关于这段多角恋爱,还有花絮:金克木辞去香港编辑一职到桂林,见到王树藏,对其印象很深。这以后或许有书信往来吧,友人还疑心金克木通过追求王树藏来雪萧乾夺去雪妮之耻——或许,他真的被她吸引。但王树藏绝非冲动女子,她在这件事上保持了冷静的头脑,不愿给金克木机会——如果真是如此,那也太混乱了。她是严肃的好姑娘。
  1941年寒假,沈从文介绍王树藏和联大同学马西林转学到四川乐山武汉大学。1945年,金克木致信沈从文,报告了王树藏和马西林喜结伉俪的佳音后便解释来解释去,说自己其实是对她心怀歉意。金克木说他得知此讯“如释重负”,聪明如沈从文定莞尔:其实是“怅然若失”啊!
  解放后,萧乾刚到北京,走到王府井,看到戴眼镜的女同志就赶快跑——皆因王树藏戴眼镜。文革中,王树藏极力保护萧乾,自己的命运却惨痛至极。
  对王树藏,萧乾抱憾终生。他写了一篇《心债》,借机忏悔。任何的心债都是情债,歉疚根本没有贯穿一生的持久力。未及展开的爱情其实一直含苞在他的心里,借着歉疚的名义静悄悄地盛开。
其他文献
《信宜文艺》季刊  主编:张绍永执行主编:彭学玲  编辑部主任:向梅芳  《信宜文艺》系广东省信宜市文化馆主办的内部交流刊物,以培养当地文艺作者为己任,以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活跃当地群众文化生活和文学创作气氛为主要目标。杂志16开本64页,内设“小说城”、“人生驿站”、“真情流露”、“岁月如歌”、“好山好水”、“文艺纵横谈”等常设性栏目和“特别关注”、“暗夜思想者”、“剧本新作”等机动性栏目。主要面
期刊
挂在空中的思念(外一首)   陈向炜    挂在空中的思念,从夜空踱到人间  伸手掰了一瓣,却不敢独自下咽  我和月色促膝交谈,在中秋节  在碎银泄地的夜里,咀嚼月光那头的团圆    在月光那头,是秋水漂白过的村庄  缺少一个人的故乡,纠结的心在飘荡  一抹温热盈满眼眶,开始泛滥、打滑  今夜的思念炽烈而又无奈,惶惶然的牵情下  ——母亲在等我    从高高的苍穹再到脚下的河流  摩挲着月光和月夜
期刊
南国春来早,新春假期,乐得轻松,与妻儿到淘金湾广场玩,方读一年级的小儿要与我们玩老鹰捉小鸡游戏,广场人流如织,想我早已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在草地上演“泥猴十八钻”的把戏,实属不宜,况其中难免有一二熟人,被其撞到,难免一番取笑,故心下颇为踌躇。然触到小儿殷殷渴求的目光,心中一软,不由自嘲: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吧。  于是,人们便得以见到这样一幅搞笑场景:一只“肥”老鹰,拚命要抓一个在母鸡
期刊
今天,李书记辞退了司机,自己开车上班。司机小林是李书记妻子的表弟,刚好开了一个月的车。  李书记原来也是司机,给当时的镇委书记如今的王县长开了五年车,从来没有出现过闪失,王县长十分器重他。如今,他当上了镇委书记。  上周末,李书记吃完晚饭,对妻说想辞退司机小林。妻子骂道:“真没良心,小林是你爸的救命恩人呀……”  “难道我的命就不重要了吗?小林这小子经常酒后驾车,你看我的头不是擦伤了吗……”李书记
期刊
讲个故事吧,关于他和她的。  他和她,是在爬山时认识的。那个黄昏,他们第一次见面。他踏上第一级石阶时,视野内,就只有她一个。于是在半山的雪白身影,成了他追赶的目标。  那一年,他二十九岁,接近而立之年,没有什么成就,首先是没有什么钱,倒是身体开始发福。他吃力往上爬,一步一步地向她靠近。雪白的身影,越来越清晰。  相距只有五步之遥时,他开始犹豫。她感觉到身后有人,于是回头,刚好和他的目光相遇。那一瞬
期刊
一    八十年代末期,我读完高中参加了高考,并考取了大学,却因为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我选择了回乡务农。农闲时倍感孤寂,我只好以书为伴。那时,我们乡村有很多人鄙视读了高中而不能跳出农门的学子。为了自尊和显示本领,我选择了文学,在别人“不务正业”“不知天高地厚”的闲言碎语中孤军奋战了几年,倒也在当地一些地市报刊上发表了近百来篇(首)作品,诗歌还在《青年文学》和《绿风》上发表,小说《临时工》获得“金山
期刊
那天中午,我和小伙伴们玩完“兵捉贼”的游戏,兴高采烈地向家里跑去。一路上,我美美地想着我那只红彤彤的大苹果,是爸爸前两天买给我的,我一直舍不得吃,打算等一下就美美地享受。  当我气喘吁吁地站在大门口的时候,看见客厅里坐着一个女人,正温声细语地跟爸爸聊着,她的身边坐着一个小女孩,正大口大口地啃着我的苹果。我条件反射地冲了过去,叉着腰大声叫喊:“这是我的苹果!”  那女孩一愣,抬起头看着我,张开准备咬
期刊
一个正值壮年的中年男人,忽在某一天服毒自杀魂归天国。周围的人禁不住要寻根究底:他在家庭贫困时能与妻子和睦相处,全家其乐融融。而今,他的子女都已成家立业,还迈进了小康行列,他为什么要狠心抛弃一切走上这条不归路呢?    困难时期,夫妻俩  同心协力    湖北省大冶市的中年农民吴云前,身高1.80米左右,膀大腰圆,可谓是农村里的巨人。他于1976年与农村姑娘朱梅喜结连理。婚后的吴云前辛苦劳作,体贴妻
期刊
(一)  在上世纪的1994年,我20出头,父亲早逝,两个弟弟随母亲改嫁到异地,留下我独自生活。  一次我随跑长途客运的好友去浙江义乌游玩,在返回途中的夜班车上,我认识了一位女孩,她说话轻柔细语,性情温顺。整个晚上我们都很谈得来。她与我是一个县的,20岁,刚高中毕业,家住县城。她这次是同闺友相约去义乌打工的,因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便回来。分别之际,我们互留了地址和联络方式,还约定第二天晚上在她家附近的
期刊
金帆,本名罗锦环,广东梅州人,现居深圳。河北散文学会理事,广东小小说联谊会副秘书长,某报主任记者。有作品发表在《吐鲁番文学》、《小说月刊》等刊物,出版小说《裂痛》,合集《九面埋伏》。    山水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高山人家,江中一只小舟上坐着一个老翁,戴着斗笠在垂钓……这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也是农村较为熟悉的画面。不过,对于客家人来说,最熟悉的可能是老翁头上戴的斗笠了。  斗笠在我们客家方言中叫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