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课堂导入 ;小学语文 ;教学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恰当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轻松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勤奋好学、努力探索,教师也积极投入、且教且乐。反之,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课堂导入。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每堂课一开始就有吸引力。
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生动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导入设计,合理运用导入语。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③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④ 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笔者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导入策略,语文有效课堂的导入有以下特点:
1、导入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堂课的导入,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逐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吟唱导入及小组竞赛导入等。
2、导入要有实效性。导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新颖、直观、有趣地将课堂的主体部分呈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计导入活动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服务, 导入才有意义,才有效。如果导入只是注重形式,而与教学内容脱节,那么不管是导入多么别致、多么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失去了导入的意义。因此,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导入应该既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效果。
3、导入要重交流性。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局限于课文中的一些范文例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为交流和交际服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和拓宽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也应注意。如采用看图“说话”,师生、生生发表各自看法的方式,也可采用自由交谈的方式。
以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为出发点,来探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导入模式。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通过猜谜导入。想要表现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是与所讲课文相关的内容。出谜之后,让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动起来,去想想谜语的谜底是什么。猜出后在所授课中找一找谜底在什么地方。这样保证猜谜不会远离主题,反而会紧跟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
该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带入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乡下人家》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的住过农家小院,有的看见过农家小院。那房前的瓜棚,门前的鲜花,屋后的翠竹,还有那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加上乡下人在瓜棚下吃饭、闲谈的悠闲,真是一幅极美的画卷。乡村风光是那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让我们走进课文《乡下人家》,去欣赏那美丽的画面。这是一种以陶冶为主的方法,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搭建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重温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断的再现,是一个巩固的过程。教学中的导入设计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如四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回忆他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见叶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对于课文的内容,四年级的孩子都能读懂。但要让孩子明白“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引申出的内涵,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或许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如在打好的地基上造房子。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五、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语文教学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用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音乐、画面、声像等导入新课,学生喜闻乐见,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音乐怡情养性,是学生喜爱的娱乐方式,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讲《音乐巨人贝多芬》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讲《黄河颂》直接播放这个乐章,歌曲本身的感染力会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如讲《土地的誓言》,先后播放《家在东北》和《松花江上》,请同学品析这两首歌在词曲上有哪些异同,《家在东北》曲调欢快流畅,歌词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对父母的思念,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松花江上》曲调沉郁悲凉,歌词充满对家乡沦陷的悲痛,对流浪生活的哀叹,对收复家乡的渴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音乐是时代的反映,《家在东北》反映的是今天和平安乐的幸福生活,《松花江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悲愤凄苦的流亡生活。歌如此,文也如此,《土地的誓言》就是为纪念东北沦陷十周年而写的文章。两首歌由欢快到沉郁,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德育渗透其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巧妙的利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是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灵活有效的方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语文这门课。
【关键词】课堂导入 ;小学语文 ;教学课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恰当的课堂导入能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轻松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勤奋好学、努力探索,教师也积极投入、且教且乐。反之,平淡乏味的课堂导入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教师会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课堂导入。因此,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让每堂课一开始就有吸引力。
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否生动有序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要注重导入设计,合理运用导入语。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③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④ 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笔者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导入策略,语文有效课堂的导入有以下特点:
1、导入要有趣味性、新奇性。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堂课的导入,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一般来说,逐新求异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新奇的东西才能激发人的兴趣,因此,导入环节尽可能采用那些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趣味十足的方式,如多媒体视听导入、游戏导入、歌曲欣赏和吟唱导入及小组竞赛导入等。
2、导入要有实效性。导入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新颖、直观、有趣地将课堂的主体部分呈现出来,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设计导入活动要为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服务, 导入才有意义,才有效。如果导入只是注重形式,而与教学内容脱节,那么不管是导入多么别致、多么精彩都不可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失去了导入的意义。因此,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导入应该既能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又能真正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效果。
3、导入要重交流性。设计的教学活动应尽可能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不局限于课文中的一些范文例句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为交流和交际服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和拓宽空间,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也应注意。如采用看图“说话”,师生、生生发表各自看法的方式,也可采用自由交谈的方式。
以下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为出发点,来探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导入模式。
一、营造气氛、激趣导入
苏霍姆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并把学习当作一种享受。结合所授课文的内容及特点,用谜语或儿歌等形式激趣导入新课,既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视野、发展想象力又寓教于乐。如通过猜谜导入。想要表现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小学生也不例外,所以猜谜是小学生最喜欢、最乐意接受的方法之一。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是与所讲课文相关的内容。出谜之后,让学生的思维都积极动起来,去想想谜语的谜底是什么。猜出后在所授课中找一找谜底在什么地方。这样保证猜谜不会远离主题,反而会紧跟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
该导入法就在讲授内容前,先给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思维,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学《鲸》时,一上课,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海洋中最大的动物又是什么?由于学生急于了解答案,所以这种方法可以牵动学生,使学生围绕问题去听课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运用这种导入法主要要注意所设的疑问要和课文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设疑的深浅度要适宜,太难了学生不感兴趣,太简单了达不到学生开动脑筋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带入法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幻灯、录音、录象制造一个美妙情景,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急切感。如教学《乡下人家》可以采取创设情境导入。师:孩子们,你们有的住过农家小院,有的看见过农家小院。那房前的瓜棚,门前的鲜花,屋后的翠竹,还有那觅食的鸡群,戏水的小鸭,加上乡下人在瓜棚下吃饭、闲谈的悠闲,真是一幅极美的画卷。乡村风光是那样自然亲切、优美恬静。让我们走进课文《乡下人家》,去欣赏那美丽的画面。这是一种以陶冶为主的方法,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积极的思想情感对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中介”或“折射”而发生作用的。“中介”就是学生当时的内心体验,这种内心体验好像一个三棱镜,教育的影响只是通过它的折射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发生作用。另一方面,学生浓郁的情感,欢乐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带来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搭建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旧知与新知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重温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断的再现,是一个巩固的过程。教学中的导入设计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如四年级下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当代作家肖复兴回忆他少年时代受到叶圣陶先生的关怀教导,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事。作者到叶老家里做客,见叶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叶老就像那“绿绿的爬山虎”一样,让人感到可亲可爱。对于课文的内容,四年级的孩子都能读懂。但要让孩子明白“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引申出的内涵,理解课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式,或许就有一定的难度了。
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就如在打好的地基上造房子。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能更快地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五、多媒体导入,激发情感
随着多媒体设备进入教室,语文教学又多了一个有力的教学工具。用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音乐、画面、声像等导入新课,学生喜闻乐见,能很快进入学习情境。
音乐怡情养性,是学生喜爱的娱乐方式,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讲《音乐巨人贝多芬》用《命运交响曲》导入,讲《黄河颂》直接播放这个乐章,歌曲本身的感染力会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又如讲《土地的誓言》,先后播放《家在东北》和《松花江上》,请同学品析这两首歌在词曲上有哪些异同,《家在东北》曲调欢快流畅,歌词充满对家乡的热爱,对父母的思念,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赞美;《松花江上》曲调沉郁悲凉,歌词充满对家乡沦陷的悲痛,对流浪生活的哀叹,对收复家乡的渴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音乐是时代的反映,《家在东北》反映的是今天和平安乐的幸福生活,《松花江上》反映的是东北沦陷后东北人悲愤凄苦的流亡生活。歌如此,文也如此,《土地的誓言》就是为纪念东北沦陷十周年而写的文章。两首歌由欢快到沉郁,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德育渗透其中,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总之,巧妙的利用好开课几分钟,无论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是活跃课堂气氛,都能为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灵活有效的方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让孩子们真正喜欢语文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