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失去,我们联系在一起。”
聂小云写在本子上、现在看来仍充满悖论又富有哲理的这句话,对于十二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无疑是太过深奥,而写下这样莫名其妙的话的她,却比我还小半岁。直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到来,这句话又恰好用来比喻她与我之间的那份纯洁、短暂又深远的友谊。那是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份友谊,是在我痛苦不堪的情况下得以确认的。
刚开始,我并不承认她是我朋友。后来有点像地下党,电影里演的,叛变前的王连举和李玉和通过信号灯的闪烁才秘密接头的那种。那时,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像“天敌”——《科学常识》课刚刚学会的一个词——至少在学校里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被其他男同学发现我居然和一个女生在一起玩,还不被笑话死!何况这女生还是个聋子。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狼狈不堪的样子,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着心理优势。那是快要放寒假的日子,我从离家五六里远的白石埔镇小学放学回家,刚到村东头外,看到一个女孩被满伯娘家的大黄狗追着,哇哇大哭。开始觉得好笑,想多看一会儿热闹,但她被什么绊着,摔了一跤。我动了恻隐之心,喝住老黄狗。我向前把她扶起来。看见她红苹果的脸上被哭出的泪水弄花了。我问她是谁?她摇摇头。看来是吓傻了,惊魂未定。她拽着我衣袖跟着我回村子。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被一个陌生女孩这么拽着,可想而知,我是多么不自在。我想甩掉她的手,可她死死抓住不放。让我窘迫的是,身上穿的棉袄又破又脏,有很多裂口,灰白的棉花像狗舌头一样伸出来。好在她摔了跤,红色灯芯绒衣服也沾上不少泥土,脏兮兮的好不到哪去。
她不是我同学,这一天从天而降。她跟着她妈妈来到我祖宗三代从来没走出过的、这个叫八状门的湘南小村。同来的,还有一个看起来比我们大了六七岁的哥哥。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突然出现大城市来的一家三口,不说地震那般轰动,至少也要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母亲告诉我,应该管那个长得像《龙江颂》里的江水英的漂亮城里女人叫姑妈。她是我曾经听说过,却从来没见过的三爷爷的女儿。三爷爷在我爷爷那一辈里七个堂兄弟中排行第三,跟着自己父亲到广东挑盐,路上遇到了队伍,为了吃上饱饭,扔下担子就跟着当兵了。原来是朱德的部队,他跟着上了井冈山,当了红军。最后编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二野,西进川东,从重庆一直打到峨眉山。他老婆是个四川婆娘,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地转业,在省公安厅当了副厅长。当了大官的三爷爷回过一次八状门,地区和县里好多干部陪同他,小卧车、吉普车就有四五辆,可威风了。他给葬在云母顶的父母上过坟后,自掏腰包,办了十八桌酒席,请全村男女老少,感谢故土养育之恩和离家后对他爸妈的照顾。那时,我母亲都还没嫁到八状门来。后来,青苍江大队老辈人回忆起三爷爷,无不竖起大拇指,说要不是三爷爷打仗不怕死,总冲在前头,负伤多身体吃了大亏,去世早,只怕还可能到北京当官。
这么说来,那个大男孩和被老黄狗追的小女孩自然是我表哥、表妹了。他們一家三口住村东头满伯娘腾出来的两间土坯屋。那屋本就是三爷爷的。我家住村西头,上学放学都经过他们家门口。
“他们好好的在大城市待着多好,怎么到八状门来?”
“你细伢子不懂,别乱问!”
“城里姑妈没有老公吗?”我已经习惯管这个城里来的姑妈叫城里姑妈了。我正处在一个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心的年纪,还是忍不住问。
“说你细伢子不懂,就别打听!”母亲声音提高了八度。
“不问就不问。”我小声嘀咕着,心想,总会知道的。
他们到底是大城市来的人,尽管穿着也朴素,却干净得体,不像我们身上的,补丁加补丁,而且他们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和我们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聂小云,就是被老黄狗追的那个妹子,或者,我堂表妹,水灵灵的。我搜索枯肠,最终能够形容她的只有三个字加一个标点符号:真好看!
当然,如果是三五年后,我完全受她影响,爱读书、爱上看小说,我会用读过的《红楼梦》里那个傻乎乎的贾宝玉的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比什么都强。我刚进入初中,就粉碎了“四人帮”,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也就是说,农家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跳出农门,当国家干部、吃国家粮,这是多美的事情啊!而学习成绩好的我,被老师看重、被同学羡慕,让我一扫昔日的自卑。这也是后话。
我的父亲在我三岁那年冬天,兴修乌山冲水库时,放炮炸石头,也炸掉了自己右手。为了照顾他,生产队让他放养集体一头水牛。这是半劳力的事,每天只挣全劳力一半的工分。这让父亲深感在人前低了一等,本来沉默寡言的他更加沉默。有一个残疾父亲,让我整个小学期间在同学们面前都低人一等,生性孤独的我更加孤独。父亲的沉默和我的孤独,就像水牛眼睛里那潭深水,黑色,静止。
在遇到聂小云之前,我像个独行侠,上学放学,到乌山冲砍柴、采茶萢、摘酸枣,从来都是一个人。我没有朋友,更不知道“友谊”这个词语有着怎样实实在在的内涵。
“你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命中注定遇到的人。”不知谁说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若干年后,当我老得只能坐在轮椅里回忆往事,我还会认定,那个被老黄狗追的女孩,是上苍派到八状门来给我做朋友的。
她不是天生聋。可以讲一些单词,且语速很慢很慢,很吃力;不如打手语,但不是所有人能够明白手语的意思;她最擅长的是在一个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下自己的话,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谈”,当然,交谈的对象要识字。
得到她充分的信任后,她“告诉”我很多她家的核心机密。此前,妈妈是省歌舞剧团的小提琴独奏演员;爸爸是大学教授,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成天游街批斗,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她是妈妈千里迢迢去干校看爸爸时得的病,发高烧,那两天哥哥却不知跑哪儿去了,最后被好心的邻居送到医院,打了三天庆大霉素。高烧退了,耳朵却失去了听力,变成聋子。那年她才四岁。到了七岁时,她进了聋哑学校。她还“告诉”我,长大要当作家,而且已经写满满一大本子的童话,还想写小说,把她外公,也就是我三爷爷的故事写出来。
聂小云写在本子上、现在看来仍充满悖论又富有哲理的这句话,对于十二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无疑是太过深奥,而写下这样莫名其妙的话的她,却比我还小半岁。直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到来,这句话又恰好用来比喻她与我之间的那份纯洁、短暂又深远的友谊。那是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份友谊,是在我痛苦不堪的情况下得以确认的。
刚开始,我并不承认她是我朋友。后来有点像地下党,电影里演的,叛变前的王连举和李玉和通过信号灯的闪烁才秘密接头的那种。那时,男同学和女同学之间像“天敌”——《科学常识》课刚刚学会的一个词——至少在学校里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被其他男同学发现我居然和一个女生在一起玩,还不被笑话死!何况这女生还是个聋子。
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狼狈不堪的样子,这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都占据着心理优势。那是快要放寒假的日子,我从离家五六里远的白石埔镇小学放学回家,刚到村东头外,看到一个女孩被满伯娘家的大黄狗追着,哇哇大哭。开始觉得好笑,想多看一会儿热闹,但她被什么绊着,摔了一跤。我动了恻隐之心,喝住老黄狗。我向前把她扶起来。看见她红苹果的脸上被哭出的泪水弄花了。我问她是谁?她摇摇头。看来是吓傻了,惊魂未定。她拽着我衣袖跟着我回村子。长这么大,我还是第一次被一个陌生女孩这么拽着,可想而知,我是多么不自在。我想甩掉她的手,可她死死抓住不放。让我窘迫的是,身上穿的棉袄又破又脏,有很多裂口,灰白的棉花像狗舌头一样伸出来。好在她摔了跤,红色灯芯绒衣服也沾上不少泥土,脏兮兮的好不到哪去。
她不是我同学,这一天从天而降。她跟着她妈妈来到我祖宗三代从来没走出过的、这个叫八状门的湘南小村。同来的,还有一个看起来比我们大了六七岁的哥哥。
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突然出现大城市来的一家三口,不说地震那般轰动,至少也要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母亲告诉我,应该管那个长得像《龙江颂》里的江水英的漂亮城里女人叫姑妈。她是我曾经听说过,却从来没见过的三爷爷的女儿。三爷爷在我爷爷那一辈里七个堂兄弟中排行第三,跟着自己父亲到广东挑盐,路上遇到了队伍,为了吃上饱饭,扔下担子就跟着当兵了。原来是朱德的部队,他跟着上了井冈山,当了红军。最后编在刘伯承、邓小平的二野,西进川东,从重庆一直打到峨眉山。他老婆是个四川婆娘,新中国成立后,他就地转业,在省公安厅当了副厅长。当了大官的三爷爷回过一次八状门,地区和县里好多干部陪同他,小卧车、吉普车就有四五辆,可威风了。他给葬在云母顶的父母上过坟后,自掏腰包,办了十八桌酒席,请全村男女老少,感谢故土养育之恩和离家后对他爸妈的照顾。那时,我母亲都还没嫁到八状门来。后来,青苍江大队老辈人回忆起三爷爷,无不竖起大拇指,说要不是三爷爷打仗不怕死,总冲在前头,负伤多身体吃了大亏,去世早,只怕还可能到北京当官。
这么说来,那个大男孩和被老黄狗追的小女孩自然是我表哥、表妹了。他們一家三口住村东头满伯娘腾出来的两间土坯屋。那屋本就是三爷爷的。我家住村西头,上学放学都经过他们家门口。
“他们好好的在大城市待着多好,怎么到八状门来?”
“你细伢子不懂,别乱问!”
“城里姑妈没有老公吗?”我已经习惯管这个城里来的姑妈叫城里姑妈了。我正处在一个对什么事都充满好奇心的年纪,还是忍不住问。
“说你细伢子不懂,就别打听!”母亲声音提高了八度。
“不问就不问。”我小声嘀咕着,心想,总会知道的。
他们到底是大城市来的人,尽管穿着也朴素,却干净得体,不像我们身上的,补丁加补丁,而且他们从上至下、从里到外都透着一股和我们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不一样的气质。特别是聂小云,就是被老黄狗追的那个妹子,或者,我堂表妹,水灵灵的。我搜索枯肠,最终能够形容她的只有三个字加一个标点符号:真好看!
当然,如果是三五年后,我完全受她影响,爱读书、爱上看小说,我会用读过的《红楼梦》里那个傻乎乎的贾宝玉的话:“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比什么都强。我刚进入初中,就粉碎了“四人帮”,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也就是说,农家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跳出农门,当国家干部、吃国家粮,这是多美的事情啊!而学习成绩好的我,被老师看重、被同学羡慕,让我一扫昔日的自卑。这也是后话。
我的父亲在我三岁那年冬天,兴修乌山冲水库时,放炮炸石头,也炸掉了自己右手。为了照顾他,生产队让他放养集体一头水牛。这是半劳力的事,每天只挣全劳力一半的工分。这让父亲深感在人前低了一等,本来沉默寡言的他更加沉默。有一个残疾父亲,让我整个小学期间在同学们面前都低人一等,生性孤独的我更加孤独。父亲的沉默和我的孤独,就像水牛眼睛里那潭深水,黑色,静止。
在遇到聂小云之前,我像个独行侠,上学放学,到乌山冲砍柴、采茶萢、摘酸枣,从来都是一个人。我没有朋友,更不知道“友谊”这个词语有着怎样实实在在的内涵。
“你生命里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命中注定遇到的人。”不知谁说的这句话,道出了生活的真谛。若干年后,当我老得只能坐在轮椅里回忆往事,我还会认定,那个被老黄狗追的女孩,是上苍派到八状门来给我做朋友的。
她不是天生聋。可以讲一些单词,且语速很慢很慢,很吃力;不如打手语,但不是所有人能够明白手语的意思;她最擅长的是在一个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下自己的话,以这种方式和别人“交谈”,当然,交谈的对象要识字。
得到她充分的信任后,她“告诉”我很多她家的核心机密。此前,妈妈是省歌舞剧团的小提琴独奏演员;爸爸是大学教授,因言获罪,被打成“右派”成天游街批斗,后下放到“五七干校”。她是妈妈千里迢迢去干校看爸爸时得的病,发高烧,那两天哥哥却不知跑哪儿去了,最后被好心的邻居送到医院,打了三天庆大霉素。高烧退了,耳朵却失去了听力,变成聋子。那年她才四岁。到了七岁时,她进了聋哑学校。她还“告诉”我,长大要当作家,而且已经写满满一大本子的童话,还想写小说,把她外公,也就是我三爷爷的故事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