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化生物的课堂教学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多元化 科学化 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1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②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⑥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明确生物体的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水,以及水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物质基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理解;②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知道水分子是能够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的;③引导学生以“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为类比原型,将成熟的植物细胞与物理渗透结构组成上进行分解和一一比较,然后得出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④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又可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⑤在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让学生知道,对于农业栽培对象的植物来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只用去它吸收水分的1~5%其余都用于蒸腾作用。因此,用最少的水获取最高产量的合理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生物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2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2.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顺序把生物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2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中,设计以下几个梯度问题:“漏斗口无半透膜,是否可以发生漏斗内液面的升降?半透膜两侧全是清水或全是蔗糖液呢?要使漏斗内液面下降,又如何处理装置?”引导学生学生得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的结论,然后再通过对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物理渗透结构装置作类比,很水到俱成地推理得出植物根的成熟细胞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渗透系统的结论,植物是完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和失去水分的。又如:通过对20世纪前、后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整理和重新解读,从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疑问开始,到海尔蒙特的“柳苗实验”,再到萨克斯的经典实验等等,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探究情境,并且将这种情境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这对于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相当重要。
2.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生物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2.4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生物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生物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3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生物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生物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生物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经老师点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设计,不但掌握了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应包含的内容。由上可知,生物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晓林.中小学教育,2010(2)
2杨利娟.生物教学论,1992
【关键词】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多元化 科学化 多样化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而课堂教学效果如何,除教师本身的素质外,则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劣,即看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构思和安排是否达到最优化。下面就我们的教学体会,谈几点看法。
1坚持教学目标多元化是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双方积极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①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②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作准备? ③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④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⑤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⑥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并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要包括上述的各个方面,但必须有所依据,例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明确生物体的细胞中都含有大量的水,以及水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从而加深对生命的物质基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理解;②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让学生知道水分子是能够通过半透膜进行扩散的;③引导学生以“渗透现象演示实验”为类比原型,将成熟的植物细胞与物理渗透结构组成上进行分解和一一比较,然后得出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原理;④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既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方法,又可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原理;⑤在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让学生知道,对于农业栽培对象的植物来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只用去它吸收水分的1~5%其余都用于蒸腾作用。因此,用最少的水获取最高产量的合理灌溉,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重大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对教学的认知目标突出了,但对教学的非认知目标比较忽视。如在教学的知识运用和发展阶段,把练习内容一步到位与高考“接轨”等,而较少考虑教学内容联系社会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较少考虑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等,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日,我们应该自觉地坚持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让生物教学围绕提高公民素质的总体目标运作。
2坚持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根本
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是指以最少时间和精力,求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四个设计。
2.1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一般认为,按时间顺序把生物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这样固定的三个部分较为合适,这种划分适合于任何一种课型。课的开始,重要的是应该向学生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使他们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课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这部分,所以课的开始和课的结尾都要紧密围绕课的中心来进行。在课的结尾部分,要使学生对所学到知识得以归纳、概括,重点强化,加深理解和记忆,便于使本节课和下节课更好地衔接起来。
2.2问题设计。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创设多种问题情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高潮叠起。如在《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这节课中,设计以下几个梯度问题:“漏斗口无半透膜,是否可以发生漏斗内液面的升降?半透膜两侧全是清水或全是蔗糖液呢?要使漏斗内液面下降,又如何处理装置?”引导学生学生得出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的结论,然后再通过对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及物理渗透结构装置作类比,很水到俱成地推理得出植物根的成熟细胞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渗透系统的结论,植物是完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和失去水分的。又如:通过对20世纪前、后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整理和重新解读,从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现象观察的疑问开始,到海尔蒙特的“柳苗实验”,再到萨克斯的经典实验等等,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可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自然的进入探究情境,并且将这种情境一直持续下去。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状态,这对于提高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相当重要。
2.3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主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种类型的习题,以便打好基础,还要注意布置综合性和有一定灵活性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不要布置学习解答过深、过难和过量的习题,以减轻学生负担。认真实施这一要求,加强课堂练习和作业的设计是极为必要的。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着重考察学生刚学过的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所以要紧密配合上课内容,适时地穿插安排,多选用难度不大,全班学生绝大多数都可以答对的习题;对于课外作业的设计,要配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达到加深理解,综合运用,并逐步形成生物知识结构的作用。
因此,课外作业题的综合性、题型的多样性、例题的灵活性及答案的隐蔽性等都要比课堂练习高一些。这样经过相当时间的培养、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就会伴随教学进程的发展得到提高。
2.4板书设计。课堂教学的板书,是教师教学思维的文字表达形式,它既可以弥补语言难以表达的不足,如生物用语,又可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一份好的生物教学板书,应有科学性、直观性和艺术性。板书设计要体现以下原则:①体现教学目标性,能揭示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是一堂课的精髓;②体现教授的系统性,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③体现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上课的注意中心。
3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是关键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目前书刊上介绍的生物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探索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单元结构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边实验、边观察、边讨论”教学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课型、内容及教师、学生的实际而定。只要“省时、启智、轻负、高效”就是好方法。在生物教学实践中要重视掌握好生物教学中的基本方法,如启发性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练习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探索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应用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特别要注意的是,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生物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生物实验这一重要的教学方法,认真开展实验设计,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这样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经老师点拨,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设计,不但掌握了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应包含的内容。由上可知,生物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值得去探讨,教师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
参考文献
1李晓林.中小学教育,2010(2)
2杨利娟.生物教学论,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