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教育应该是与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音乐教师应该将其对应的文化知识贯穿到音乐技能训练上,指引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指引他们进行创造性表演,加强其音乐实践活动能力。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学习音乐可以使一个人修身养性。自先秦时期萌发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官学、私学的音乐教育实践,形成了我国古代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发展、特长优先,音乐教育被重视已越来越深入到千家万户。尤其音乐教育中特长生的培养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音乐特长生培养并不都以造就音乐专门人才为首要任务,但他必须是在音乐方面有所特长的人。因此,这种音乐教育与面向全体人民的国民音乐教育在音乐能力的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力度更强,在培养时要求更加严格。笔者提出了音乐特长生培养的几个突出问题,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还未完善思考,只是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讨。
1.音乐是一种文化
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人的精神、价值、意识等。广义的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而作为艺术种类中的音乐则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992年内特尔在国际音教会大会上的发言就提出了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目前,国外音乐教育已把“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郭声健在其著作《音乐教育论》中对音乐是一种文化有非常深刻与全面的论述:“音乐是一种文化,它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它与音乐之外的其他相关文化艺术如文学、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能表现一切观念和事物,它能提供文化中最内在的精神手段”。历代的音乐家及流派众多,几乎都与同时期重要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经济学流派发生关系,其理论涉及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艺术的发展必将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发展影响。
再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传播行为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整合行为,其存在方式是以音乐文化的整体存在为事实依据。若我们仅仅将音乐符号视为音响形态的符号,不仅与音乐传播中的诸种传播行为不相合,音乐传播中产生的诸种特殊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并且也与音乐的存在方式相违背。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产生,其形态特征离不开与其相伴的文化行为的存在,两者关系不可分割,直接相关。当然,若从更大的方面看,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方式、生产方式、科技水准、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音乐的形态、风格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何种层次去审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2.主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别是学习一些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作品,例如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更应该掌握一些音乐知识。而现在很多音乐特长生弹了许多年钢琴,拨弄了很多年的乐器,倒头来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一无所知,更别谈对大型作品的赏析了。据许多音乐特长生反映,专业课上老师基本上只谈技法,对于乐理知识与欣赏极少谈到。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理论知识相应的带到专业技法课堂上,通过技法性操作来熟练理论知识。以钢琴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旋律做模进练习来熟悉各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通过运用和弦以及解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背谱,通过对作品的句法分析了解曲式等等。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让音乐特长生更好地把握理性知识,融汇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的关系也甚为密切。丰富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将非常有助于音乐特长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把握。
3.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演活动
3.1技法训练要注意音乐感的培养。出色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表演的前提,因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技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能自如地掌握运用表现音乐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乐器学习中老师强调练习各种练习曲的原因了。正如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一样。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纯技术训练并不等同于“纯技术观念”,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熟练地掌握技术,而熟练掌握技术是与艺术结缘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技术上不过关,不可能完善地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诸多的钢琴理论书上都提倡在乐曲中提高某项技术,而不主张单纯的、机械的进行技法训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音乐机器人”;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
3.2丰富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特长生中,他们的表演都是独唱、独奏、独舞,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进行音乐表演,除了中小学文艺调演大型的文艺活动中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的表演。单独表演固然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表演水平,但是集体表演更有利地使表演者的听觉、协调能力得到更大的锻炼。在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与他人合奏的教学内容,如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标准中就有这样两条:①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②用乐器演奏各种渠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因此,特长生进行音乐表演的形式不可单一化,要两种形式相结合。
3.3积极进行音乐交流。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之间都经常在一起讨论音乐,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大家在文化学习科目上也知道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可是在艺术学习上却忽视了这一点。参加社会音乐培训班的特长生相对请家庭老师辅导的特长生要稍微好一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音乐机器人”;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由于上课的形式是集体课,能接触的同伴与参与讨论的机会多一些。而后者基本上只有与自己老师交流的时间,一方面由于文化科目的学习比较紧张没有时间与别人交流,另一方面,自身也没有树立这种音乐学习需要交流的意识,大多数特长生是闭门造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首先应该让特长生树立一种进行音乐交流的意识,其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音乐学子交流讨论,例如每周集中特长生开个小型的音乐会,要求每个人进行音乐表演,并对别人的表演做出音乐评价。通过这种形式,既能提高他们的技法,又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出色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表演的前提,因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技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能自如地掌握运用表现音乐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乐器学习中老师强调练习各种练习曲的原因了。正如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一样。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纯技术训练并不等同于“纯技术观念”,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熟练地掌握技术,而熟练掌握技术是与艺术结缘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技术上不过关,不可能完善地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诸多的钢琴理论书上都提倡在乐曲中提高某项技术,而不主张单纯的、机械的进行技法训练。
4.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习音乐艺术就好比在建造一个金字塔,文化底蕴越深,塔顶就越尖。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很难想象你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音乐教育应该是与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音乐特长生培养中往往注重技能的学习,导致了特长生音乐素质不够完善,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局面,这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音乐特长生,其学习者和家长应该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所学的目的,以及确定自己拥有对音乐或是对所学特长的兴趣,如果只是为了增加升学“砝码”或是做着发财的明星梦而学其特长,那只会苦了家长又害了孩子。而作为教授音乐特长生的音乐教师,对特长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音乐表演上,即技法性的表演,老师应该是指引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加强其他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力,如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等等,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应该将其对应的文化知识贯穿到音乐技能训练上,指引特长生挖掘其文化内涵。
总之,就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言,需要音乐教师长期努力,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定位首先是对音乐情感的培养,被培养者要对音乐有兴趣,充满激情,建立感情,形成一股长久的“恋情”;其次,在先天性音乐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后天性音乐素质,加强“专一性”,而“专一性”又来源于欣赏力与表演力;最后,要多加强其文化底蕴,为“音乐成长”积蓄后劲,达到厚积薄发之势。这样,我们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才会有永远的成效。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学习音乐可以使一个人修身养性。自先秦时期萌发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历代思想家、教育家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官学、私学的音乐教育实践,形成了我国古代重视音乐教育的传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发展、特长优先,音乐教育被重视已越来越深入到千家万户。尤其音乐教育中特长生的培养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尽管音乐特长生培养并不都以造就音乐专门人才为首要任务,但他必须是在音乐方面有所特长的人。因此,这种音乐教育与面向全体人民的国民音乐教育在音乐能力的要求上会有所不同,但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力度更强,在培养时要求更加严格。笔者提出了音乐特长生培养的几个突出问题,对于每个问题的解决还未完善思考,只是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探讨。
1.音乐是一种文化
音乐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文化。文化的界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术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指人的精神、价值、意识等。广义的文化指人所创造的一切财富的总和。而作为艺术种类中的音乐则属于精神文化范畴。1992年内特尔在国际音教会大会上的发言就提出了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目前,国外音乐教育已把“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或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郭声健在其著作《音乐教育论》中对音乐是一种文化有非常深刻与全面的论述:“音乐是一种文化,它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它与音乐之外的其他相关文化艺术如文学、绘画、心理学、社会学等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能表现一切观念和事物,它能提供文化中最内在的精神手段”。历代的音乐家及流派众多,几乎都与同时期重要的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及经济学流派发生关系,其理论涉及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重要领域。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音乐艺术的发展必将受到社会的、文化的发展影响。
再从音乐传播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传播行为说到底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整合行为,其存在方式是以音乐文化的整体存在为事实依据。若我们仅仅将音乐符号视为音响形态的符号,不仅与音乐传播中的诸种传播行为不相合,音乐传播中产生的诸种特殊现象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并且也与音乐的存在方式相违背。而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音乐的产生,其形态特征离不开与其相伴的文化行为的存在,两者关系不可分割,直接相关。当然,若从更大的方面看,自然环境、经济活动方式、生产方式、科技水准、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变,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使音乐的形态、风格发生变化。由此可见,无论从何种角度、何种层次去审视,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2.主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
为了更好地欣赏音乐,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特别是学习一些大型的、结构复杂的作品,例如交响乐、室内乐、歌剧等,更应该掌握一些音乐知识。而现在很多音乐特长生弹了许多年钢琴,拨弄了很多年的乐器,倒头来基本的乐理知识都一无所知,更别谈对大型作品的赏析了。据许多音乐特长生反映,专业课上老师基本上只谈技法,对于乐理知识与欣赏极少谈到。在这里,我们不妨把理论知识相应的带到专业技法课堂上,通过技法性操作来熟练理论知识。以钢琴课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对某一旋律做模进练习来熟悉各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通过运用和弦以及解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背谱,通过对作品的句法分析了解曲式等等。通过对音乐知识的学习让音乐特长生更好地把握理性知识,融汇与感性的体验之中,这才是学习音乐的正确途径。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体验与音乐欣赏的关系也甚为密切。丰富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将非常有助于音乐特长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把握。
3.创造性地进行音乐表演活动
3.1技法训练要注意音乐感的培养。出色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表演的前提,因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技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能自如地掌握运用表现音乐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乐器学习中老师强调练习各种练习曲的原因了。正如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一样。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纯技术训练并不等同于“纯技术观念”,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熟练地掌握技术,而熟练掌握技术是与艺术结缘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技术上不过关,不可能完善地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诸多的钢琴理论书上都提倡在乐曲中提高某项技术,而不主张单纯的、机械的进行技法训练。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音乐机器人”;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
3.2丰富音乐表演形式。音乐特长生中,他们的表演都是独唱、独奏、独舞,很少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进行音乐表演,除了中小学文艺调演大型的文艺活动中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的表演。单独表演固然能够充分体现学习者的表演水平,但是集体表演更有利地使表演者的听觉、协调能力得到更大的锻炼。在音乐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与他人合奏的教学内容,如美国国民音乐教育内容标准中就有这样两条:①唱各种曲目,独唱并与他人合唱。②用乐器演奏各种渠目,独奏并与他人合奏。因此,特长生进行音乐表演的形式不可单一化,要两种形式相结合。
3.3积极进行音乐交流。世界上很多知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之间都经常在一起讨论音乐,以促进相互的提高。大家在文化学习科目上也知道相互交流的重要性,可是在艺术学习上却忽视了这一点。参加社会音乐培训班的特长生相对请家庭老师辅导的特长生要稍微好一点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两点:第一,技术训练不等于否定了音乐感,如果丧失了音乐感,那么在进行技法训练的特长生都可称为“音乐机器人”;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第二,技术与表现要统一,中国传统美学所提倡的“声情并茂”,“得之心而应之手”便是主张将技巧与表现完美结合的至理名言,由于上课的形式是集体课,能接触的同伴与参与讨论的机会多一些。而后者基本上只有与自己老师交流的时间,一方面由于文化科目的学习比较紧张没有时间与别人交流,另一方面,自身也没有树立这种音乐学习需要交流的意识,大多数特长生是闭门造车。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老师首先应该让特长生树立一种进行音乐交流的意识,其次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让音乐学子交流讨论,例如每周集中特长生开个小型的音乐会,要求每个人进行音乐表演,并对别人的表演做出音乐评价。通过这种形式,既能提高他们的技法,又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
出色的表演技巧是获得成功表演的前提,因此人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功的训练。技术训练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让学生能自如地掌握运用表现音乐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在乐器学习中老师强调练习各种练习曲的原因了。正如素描是绘画的基本功一样。但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纯技术训练并不等同于“纯技术观念”,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熟练地掌握技术,而熟练掌握技术是与艺术结缘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技术上不过关,不可能完善地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诸多的钢琴理论书上都提倡在乐曲中提高某项技术,而不主张单纯的、机械的进行技法训练。
4.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学习音乐艺术就好比在建造一个金字塔,文化底蕴越深,塔顶就越尖。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很难想象你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了。音乐教育应该是与音乐文化紧密相连的,然而在我国当前的音乐特长生培养中往往注重技能的学习,导致了特长生音乐素质不够完善,文化素质比较低的局面,这不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音乐特长生,其学习者和家长应该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明确所学的目的,以及确定自己拥有对音乐或是对所学特长的兴趣,如果只是为了增加升学“砝码”或是做着发财的明星梦而学其特长,那只会苦了家长又害了孩子。而作为教授音乐特长生的音乐教师,对特长生的培养不能局限在音乐表演上,即技法性的表演,老师应该是指引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加强其他的音乐实践活动能力,如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等等,充分发挥他们的音乐才能。更重要的是,音乐教师应该将其对应的文化知识贯穿到音乐技能训练上,指引特长生挖掘其文化内涵。
总之,就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言,需要音乐教师长期努力,社会的共同关注。我们定位首先是对音乐情感的培养,被培养者要对音乐有兴趣,充满激情,建立感情,形成一股长久的“恋情”;其次,在先天性音乐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后天性音乐素质,加强“专一性”,而“专一性”又来源于欣赏力与表演力;最后,要多加强其文化底蕴,为“音乐成长”积蓄后劲,达到厚积薄发之势。这样,我们对音乐特长生的培养才会有永远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