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例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_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古诗词教学是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诸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不过,从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来看,学生还存在学习的瓶颈,诸如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难以理解诗词的主旨和蕴含的感情等。课堂教学则表现为重讲解轻朗诵、重分析轻品味、重解释轻探究的境况,在学习兴趣激发、理解突破、鉴赏感悟等方面并不能给学生科学的指引,更难以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等方面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重新设计了高中语文课程,“学习任务群”通过优化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中古诗词传统教学的短处。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的构建需要在“课程观”的基础上,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主题为引领,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开展结构化的单元群文阅读,并策划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解决真实问题。所以,本文以高中古诗词教学“学习任务群”设计为例,选择从“学习情境创设”“学习内容选择”和“学习方式应用”三个角度入手,进行实践研究,既是对前述高中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破解探究,也是对新课标要求落地的积极尝试。
  一、学习情景创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那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才能创设出真实的学习情境呢?夏雪梅认为,与其绞尽脑汁在课堂中开发出一个真实情境,还不如思考那些让情境变得真实的关键要素,从而思考如何在常态课堂情境中去创建。王宁则认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她把真实情境概括为: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在古诗词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既真实可感,又切实可行。
  在高一年级必修上册的古诗词教学实践中,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我以“诵古人华章,悟千秋风情”为主题设计了学习任务群,组织引导学生围绕“‘经典咏流传’古诗词班级诵读会”开展学习活动。活动方案如下:
  1.诵读篇目: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中的两首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外阅读篇目:《风流子·京口怀古》,从三首词中选择两首进行诵读。
  2.组织形式:第一阶段,线上展示与评比:个人录制诵读音频(视频),上传到班级学习群进行分享、评比;第二阶段,现场展示与评比:线上评比前10名学生,在班级内进行现场诵读、评比。
  3.诵读要求:朗读清晰、情感充沛。
  本设计在诵读篇目的选择上兼顾了学生的课内外学习需求,有助于打通课内外学习的界限,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学习空间;在组织形式上,网络展示和课堂展示相结合,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够提高活动的效果,使得所有人均能學有所获。
  二、学习内容选择
  语文课程标准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部分提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然而,“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就像梦中的意象一样,固然是个人的,但都是某种心境的投射。同一个时代的人,接触的东西类似,写出来的意象也难免类似,诗人笔下的意象是强烈地受到时代影响的”。[2]虽然本次专题教学选取的三首诗都是怀古题材,但是,学生还是要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进行赏析。“古人‘以诗取士’的传统就是用诗看人,在大家都写同一个题目的前提下,看每个人如何处理材料、使用语言,从细微之处看人格。”
  在教学实践中,“诵古人华章,悟千秋风情”专题教学设计了如下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一:借助于互联网和其他学习资源,查阅三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人写作的时代特征,熟悉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诗词的人生际遇,品析作者怀古之地的特征,梳理作者感怀的人与事,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和独特体验。
  学习任务二:结合诗词内容探究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追求,围绕“诗人作品中的‘古’与‘今’”展开主题讨论,撰写文学短评。
  学习任务三:以“登临______”为题,想象自己在某处古迹游览时,与王安石等诗人相遇的情景,古迹可以从“赤壁”“北固亭”“京口”中选取,也可以自选。
  三个学习任务分别从鉴赏、诵读、表达三个方面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诗词在语言表达、表现手法、风格特征方面的差异,探讨诗人在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生命态度和深邃的心灵世界。
  三、学习方式应用
  “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应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为主。应结合作品的学习和写作实践,由学生自主梳理探究,使所学的文学知识结构化。”由课标的要求可以看出,在学习古诗词作品时,应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以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为主。
  在进行“诵古人华章,悟千秋风情”的任务群学习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四步自主学习”的方式:即自主诵读实践——小组探讨提升——诵读展示交流——师生评价总结。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   1.开展自主诵读方法指导
  在进行吟诵练习时,指导学生主要采用因声求气法诵读。因声求气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古代汉语形音义三位一体,古诗词的韵律、节奏和语言特点尤其适合吟诵,使得学生能够借助于声音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叶嘉莹先生指出,“吟诵,是中国旧诗传统中的一个特色。我以为,它是深入了解旧诗语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它能够培养出在感发和联系中辨析精微的能力。当你用吟诵的调子来反复读这十九首诗的时候,你就会‘涵泳其间’,也就是说,你会像鱼游在水里一样,被它的那种情调气氛整个儿地包围起来,从而就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因声求气的关键在于古诗词中的“声”和“气”都是由学生的诵读、理解、感悟所得,不能由教师的讲解替代。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沿着“读准字音”“读准情感基调”“读出理解感悟”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到有感情地诵读。
  2.进行诗词赏析方法指导
  在品读古诗词,感悟作者情感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品析点睛之句,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为此,我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品读,如下表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带着学生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按照学习任务单的学习内容,逐项进行示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诗细致描绘了赤壁一带的江景特点,其中的“穿”“惊”“拍”“卷”“千堆”等词,作者综合运用了视觉、听觉描摹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自然雄奇壮丽的画面,在诵读时,学生就要借由诵读感悟词人的豪迈气概。其次,由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第三,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师生一起评议和讨论。对于学生理解不足的地方,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并指导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进而由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3.开展学习效果反馈指导
  “诵古人华章,悟千秋风情”任务群教学设计,基于两个目的:一是突出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自主学习,强调“学生自主建构”;二是在教学手段上突出“研究性读写”。在实施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茫然、低效的一面,也收获了完成任务后的自信与成长。
  学生在解决学习任务的初始阶段表现得很茫然。他们在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学习中,已经习惯于听从教师的讲解,并按照要求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即使教师已经明确了每一个具体的学习任务,一旦由他们自主开展学习时,仍然有些手忙脚乱。在进行意象赏析和情感品析时,大部分同学乐于从网络上搜索相关资源,在没有深入研读文本的情况下,就冒然采取“拿来主义”,不辨优劣。有的同学在完成单个学习任务时很高效,到了小组整合阶段,却不知道怎样搭建框架,只是把搜集到的学习资源进行了堆砌。刚开始进行任务群学习时,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往往在一个课时内只能完成传统教学50-60%的学习任务。
  在教师的逐步指导下,学生体验了自主开展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言语实践活动,最后完成了诵读和写作的任务,每个人都从中体会到了辛苦付出后成功的喜悦。虽然大部分同学诵读的质量并不高,写出的文学评论和想象作文很稚嫩,但是,他们却是通过自主学习涵养了自己的语文能力,不断滋养着语文素养。
  蔡可教授认为,“学习任务群”统领下的“专题教学”一定是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而设计、展开,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特定学习情境下,根据指向性明确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建构”。在这个层面上来评价“诵古人华章,悟千秋风情”任务群教学,无疑是成功的。
  四、教学实践的问题与反思
  通过小组展示,我们从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小组之间的诵读水平参差不齐,反映出学生对待学习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同;二是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未能转化为恰当的诵读,反映出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不足;三是部分学生对待任务群学习不适应,不知道应该學什么。这三个问题聚焦于一点,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实施?
  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更适应知识点明确、要求具体、练习指向清晰的古诗词学习,例如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诗词的意象特点、背诵诗词、熟悉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等,一旦让他们进入一个综合的带有实践活动性质的学习情境里,需要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进行综合语言实践时,部分学生的表现有些无所适从。这就给我们的学习任务群设计提出了改进的方向,在设计学习任务时,一是每一个任务既要有所侧重,有重点训练的能力,又要关注到任务群的内在逻辑关系,各个任务之间的内在架构一定要明晰,任务群不是任务之间的叠加,而是一个整体。二是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既要关注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考虑到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学习任务群是依托语言实践活动来落实的,如果一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参与语言实践,那么,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终将流于华而不实的设计,却起不到应有的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作用。因此,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从创设学习情境、整合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等方面入手,整体设计任务群,满足学生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需求。
  参考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48,18,8,18.
  [2]张一男.古诗文鉴赏者的穿越指南[N].中国教师报,2018-03-28.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1.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65,3.
  [5]叶嘉莹.叶嘉莹说晚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5:57.
  [6]王兴慧,白映星.浅论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J].学周刊,2020(7):133-134.
  [7]黄邵震.基于“学习任务群”的教师角色转变[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15-17.
  [8]徐思源.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6):9-11.
  [9]吴歆欣.学习任务群:高中语文课程内容的重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8(11):76-81.
  [10]蔡可.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18(1):17-22.
其他文献
韩愈在《师说》中将“句读之不知”作为求学的第一步,《三字经》也将“明句读”视为“训蒙”的重要内容。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句读”也是重要的学习与考察内容。   句读,除了句间的“加标点”外,也包括句中的小停顿。近年中考语文试卷中,常有要求学生“标出文言文句子朗读停顿”的题目。对一些带有显性标记的句型,其停顿位置容易确定,如句首有发语词,则其后要停顿:“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夫/以疲病之卒
说来有些惭愧,梭罗的《瓦尔登湖》,笔者并不比许多青年学生阅读得更早,对它的关注也是在作品入选袁行霈先生主编、人教社出版的《普高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之后。据笔者了解,这篇诞生于150年前的佳作,当时似乎并没有为作者赢得多少声望,可是1862年梭罗去世以后,人们却逐渐重视甚至热衷起来了。随着整个世界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读者对它的热情一直有增无减,于是《瓦尔登湖》便成了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本25万字的专著,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子课题“多元学习方式与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2012年5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为总课题负责人和本书最初的读者,我感到由衷的喜悦。读过该书之后,有三点感受比较深刻,谈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开创了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全面研究语文课堂教学问题的专题研究   这部著作之
《必须提高“以语言解释语言”的能力》是徐江老师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0期的文章。所针对的问题是笔者和肖家芸老师合作的《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一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观点(见《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  仔细梳理徐老师的意见,似有两点: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就是“以语言解释语言”,执教者搞“活动”是为了掩饰自己“以语言解释语言”能力的孱弱;执教者要细读文本,在读的过程
比喻与借代这两种修辞格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中学语文课本里屡见不鲜、数不胜数。它们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述,也为我们日常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然而这两种修辞格有时也令我们犯糊涂,无从分辨。如某人有两个绰号:一为“豆芽菜”(因为瘦长瘦长),一为“光头”(因为常年剃光头),后者可肯定为借代,但对于前者用的是哪种修辞格,大家的意见就不一致了。就像鲁迅《故乡》一文中出现的几处“圆规”的修辞格,连语文教师及语言大家也
《劝学》(节选)选自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况的《荀子》,这是一篇劝导学习的名垂千古的经典文章。此文无论在思想层面,还是在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上,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多得的一篇重要范文。作为职业院校的語文教师,对此文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领悟文章的深邃思想、丰富情感、精妙的论述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走近作者,去体会蕴藏在文章之中的丰富的精神内涵,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而且对于引导学生树立热爱学
史铁生是个不幸的人,他在二十岁上下忽地残废了双腿;然而他又是个幸运的人,因为他有地坛,地坛给他提供了一个避难的场所、思考的场所,让他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去看清时间、看清自己的身影、看清自己的灵魂,同时,他还有一个伟大的母亲来帮他普度人生的苦难。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韧的心默默关爱、理解、宽容着茫然失措的史铁生。母亲是史铁生的人生导师,但是,那个时候的史铁生不懂,“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了中学语文教学,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和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现象,多媒体用“过了头”,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  上世纪中叶,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教师只要能说会道,写得一手流畅的粉笔字,有对教材的基本的理解能力,就可以稳立讲台。随着多媒
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品《项链》,情节设置巧妙,人物描写生动,对于一般读者而言不会造成阅读障碍。可是,《项链》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如何提炼教学内容?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或隐或显地表现了主题,那么《项链》的主题究竟是什么?  以往的外国文学史常常这样评价《项链》:莫泊桑暴露了他们(小资产阶级)的爱慕虚荣……今天人们认为此种评价是一种阶级分析法,应当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因而关
儒家传统经典作品《中庸》里提出:“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最早出现了“思辨”一词,即通过审视,提出问题,经过慎重严密的思考,明晰辨理。近年来,余党绪先生进一步指出:思辨性阅读要求读者的思维始终处在“思辨”的理性状态,自觉地分析与论证,审慎地权衡与判断。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亦强调了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我们也需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高中语文的进一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