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证研究

来源 :深圳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ltx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对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儿童友好度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学术界和实务界所倡导和探索,但对应的实证研究仍鲜见.基于已有文献和理论分析,我们构建了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影响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假设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以T市H区为分析对象,探索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居民交往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影响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可以解构为空间舒适性、空间安全性、空间互动性三个层次,其中空间安全性的影响程度最高;其次,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对居民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升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能够直接或通过推动居民交往间接促进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最后,父母偏好在上述效应中具有调节作用,高父母偏好群体与低父母偏好群体的调节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父母偏好群体中社区公共空间儿童友好度对居民交往、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正向影响效果更为显著.这些研究发现充分肯定了以儿童为纽带、以家庭为支点社区治理策略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助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的政策创新思路.即从推进儿童友好理念下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来展开内部优化,从强化父母对儿童进入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正向预期来展开外部调节,在内外部双向增益的过程中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水平.
其他文献
马克思“类本质”思想可从三重维度理解:其一为类本质实现阶段,人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以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摆脱了自然的强制,成为类存在物,获得了类本质.其二为类本质异化阶段,先后经历人的统治和资本的统治,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根本特征是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时期的根本特征则是基于资本依附之上的人的独立性,人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由于受到资本的统治,人的独立性成为一种幻象.其三为类本质复归阶段,人的生命活动要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必须实现劳动对资本的统治,当人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并把自由时间用于提升自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着力突破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得到了国家及京津冀地方政府积极的政策支持,研究其政策框架的设计及政策工具的运用情况,是研究政策效应的前提,也是政策改进的基础.首先,文章梳理了 2014-2019年国家和京津冀政府部门颁布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相关政策;其次,采用政策文本挖掘方法进行词频分析、中心性分析;最后,运用PMC指数模型构建政策量化评价框架,选取8项政策进行量化评价.研究发现,选取的8项政策的PMC指数分别为8.25、8.35、7.27、8.18、5.63、7.9
《山海经》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典籍在流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讹脱倒衍的文献错误,这些文献错误若不经校正,将影响我们对典籍的准确使用.《山海经》同样包含不少的文献错误,影响了该书的使用价值.经过对《山海经·东山经》的文献错误进行校订,尽量还原其本来面貌,以为学界提供一个正确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