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厌学情绪是中小学生比较容易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它的滋生和蔓延,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而且会危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他们心理、品德、能力、个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在中小学校中由厌学情绪而引发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中小学恐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学校与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
什么是厌学情绪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认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而产生的畏难学习、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一种情绪。
中小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具体起因多种多样,比如:受到教师的冷落或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同学关系不佳,师生关系紧张;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产生畏难焦虑情绪;学习存在困难,学习兴趣信心丧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愿不会学习;自控力较差,迷恋电子游戏而放弃耽误了学习;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或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心理受到挫折等。厌学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沮丧或暴躁,对学习敷衍、抱怨、厌烦监督、缺乏信心、容易和家长关系紧张,发生冲突等。
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调控,有可能变为厌学症或学校恐惧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无论其主观上怎样克制与努力,也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或十分痛苦的事情,经常以逃学的方式逃避学习,严重者会导致辍学。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害怕或拒绝上学,一到学校就感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痛苦烦躁、有时还伴随着一些生理症状,如心悸、出汗、头疼、腹痛、呕吐、泻肚等,可只要离开刺激源,这些症状又会马上消失。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与心理反应往往容易被家长教师忽视或误解,因而他们会受到更多的不满、责备甚至惩罚,很多孩子因此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台湾女作家三毛在童年时期,因数学成绩特差,曾遭到数学老师的一次侮辱性惩罚,后严重恐学辍学在家,她把自己关在一间在屋子里不与外人接触,这样封闭的生活长达七年之久。据专家分析,她创作巅峰时期的自杀与她童年的经历有关。
中小学生厌学、恐学有其客观外在的诱因,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因素,下面作简要分析。
一、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均会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及水平。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对孩子控制过严,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持“棍棒下出孝子”的错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父母素质低下,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因父母经常争吵情绪波动很大,曾几次以寻死相逼去阻止父母的离婚,常常上课走神,随即产生厌学情绪而逃课逃学。这时父母其没有给予其及时的疏导、鼓励与帮助,却在公众场合联合起来对孩子喊骂与暴打。
2.学校因素
很多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有的班主任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公正与爱心,歧视学困生。某校一位学生的政治成绩一直打几十分,老师没有静下心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是不是你脑子有问题。”这个孩子后来没有再来这所学校上学。有的教师教育措施失当,缺乏教育艺术,不善处理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逆反抵触情绪。某校的一位高中生,一次因忘穿校服而被班主任罚站教室门外,随以逃学对抗。这时班主任没有以宽容的态度放下身架与学生真诚沟通,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身的错误行为,给予他改正的机会,而是居高临下,等着学生的低头认错服输,扬言再也不要这位学生。后经家长几次登门向教师道歉央求后,孩子得以重新上学,但学生心中症结无以打开,师生关系僵持紧张,在不能调换班级又无条件选择其他学校的情况下,孩子最终选择退学打工。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传媒的现代化,社会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增强。在放学、星期天、假日的空档时间段,如果孩子兴趣、爱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与监督,容易使其沉迷游戏机室、网吧不能自拔,耽误甚至放弃学习。
二、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主观因素
1.非理性思维方式
小学生因其心理特点,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往往会以家长或教师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判断自己的价值,家长或教师消极负面的表情、神态、语气或评价都可能使他们否定自己,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动力与信心进而厌恶学习、害怕学习。中小学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结构不完善,情绪变化较大,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当受到冷落、错误批评、不公正对待,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都有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一些学生往往会因不喜欢某位教师而放弃学习其所任学科;会因为教师一句有意或无意中的不恰当评价而伤害自尊;会因为教师不公正的对待方式而自卑焦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调节,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抵触抗拒心理
抗拒心理是指学生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引起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厌恶不满。这一点在中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中学生由于身体迅速发育长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在学习上过分地严格要求、限制他们的自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控制,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出现你要我向东走,我偏向西行的叛逆行为。
3.消极个性特征
一部分学生因其成长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形成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封闭、单调、沉闷的学习环境、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抑郁孤僻、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学困生如果得不到耐心的帮助与关爱,则容易自卑或逆反、自暴自弃。另外,一些独生子女的任性骄横、自私冷漠;单亲家庭孩子的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留守儿童的自由散漫、孤独反叛、不服管教,这些孩子在学习中表现为自控力差、缺乏进取心、志向水平低、意志力薄弱、情緒不稳定、学习缺乏自觉性与刻苦精神,成绩不断下降、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以致产生流失、辍学现象。
三、预防与调控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主要对策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能力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调控情绪,调节心理,培养理性思维方式,尽力使学生在承受压力与面对挫折时情绪心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教师可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挫折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学习中的困难。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与教师要将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学校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与活动体验中提高心理素质。每位教师同时也应是一名兼职的心理老师,各科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与教育细节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帮助。
2.培养学生健康个性
健康个性是指一种和谐发展的个性。当代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指自己或正在施展才能或充分发挥潜能的人。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优势,因材施教,因生而异,区别对待,循循善诱,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学校或教师可开展组织一些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积极进取,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充分体验学习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3.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
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发展的同时,需要追求自身专业的成长,应该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但是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教师决不能把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丰富情感的学生当做谋取功名、功利、功效的简单工具。身为教师应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在怎样复杂的教育情况下,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机智的教育艺术引导教育学生。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要经常进行心里置换,理解、了解、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与学习困惑困难,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克服困难。
最后,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课改,改变传统、落后、封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与具体要求,备课上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优秀的学习品质。
什么是厌学情绪呢?《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中解释为:学生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认识不到学习的必要性,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而产生的畏难学习、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一种情绪。
中小学校学生厌学情绪的具体起因多种多样,比如:受到教师的冷落或侮辱,自尊心受到伤害;同学关系不佳,师生关系紧张;学习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产生畏难焦虑情绪;学习存在困难,学习兴趣信心丧失;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愿不会学习;自控力较差,迷恋电子游戏而放弃耽误了学习;因家庭贫困而自卑,或遭遇重大家庭变故,心理受到挫折等。厌学情绪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沮丧或暴躁,对学习敷衍、抱怨、厌烦监督、缺乏信心、容易和家长关系紧张,发生冲突等。
厌学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予以调控,有可能变为厌学症或学校恐惧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无论其主观上怎样克制与努力,也难以维持正常的学习活动,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视学习为沉重的负担或十分痛苦的事情,经常以逃学的方式逃避学习,严重者会导致辍学。患有学校恐惧症的学生主要表现为害怕或拒绝上学,一到学校就感到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痛苦烦躁、有时还伴随着一些生理症状,如心悸、出汗、头疼、腹痛、呕吐、泻肚等,可只要离开刺激源,这些症状又会马上消失。学生的这些不良情绪与心理反应往往容易被家长教师忽视或误解,因而他们会受到更多的不满、责备甚至惩罚,很多孩子因此而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台湾女作家三毛在童年时期,因数学成绩特差,曾遭到数学老师的一次侮辱性惩罚,后严重恐学辍学在家,她把自己关在一间在屋子里不与外人接触,这样封闭的生活长达七年之久。据专家分析,她创作巅峰时期的自杀与她童年的经历有关。
中小学生厌学、恐学有其客观外在的诱因,也有其内在的主观因素,下面作简要分析。
一、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育思想、教养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均会影响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方向及水平。有的父母将孩子视为唯一的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风”, 对孩子控制过严,给孩子极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父母持“棍棒下出孝子”的错误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父母素质低下,不能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一位四年级的孩子因父母经常争吵情绪波动很大,曾几次以寻死相逼去阻止父母的离婚,常常上课走神,随即产生厌学情绪而逃课逃学。这时父母其没有给予其及时的疏导、鼓励与帮助,却在公众场合联合起来对孩子喊骂与暴打。
2.学校因素
很多学校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搞题海战术,挫伤了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有的班主任教育观念落后,缺乏公正与爱心,歧视学困生。某校一位学生的政治成绩一直打几十分,老师没有静下心分析原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是不是你脑子有问题。”这个孩子后来没有再来这所学校上学。有的教师教育措施失当,缺乏教育艺术,不善处理师生关系,引起学生的逆反抵触情绪。某校的一位高中生,一次因忘穿校服而被班主任罚站教室门外,随以逃学对抗。这时班主任没有以宽容的态度放下身架与学生真诚沟通,帮助孩子真正认识自身的错误行为,给予他改正的机会,而是居高临下,等着学生的低头认错服输,扬言再也不要这位学生。后经家长几次登门向教师道歉央求后,孩子得以重新上学,但学生心中症结无以打开,师生关系僵持紧张,在不能调换班级又无条件选择其他学校的情况下,孩子最终选择退学打工。
3.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开放,社会传媒的现代化,社会因素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正日益增强。在放学、星期天、假日的空档时间段,如果孩子兴趣、爱好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与监督,容易使其沉迷游戏机室、网吧不能自拔,耽误甚至放弃学习。
二、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主观因素
1.非理性思维方式
小学生因其心理特点,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往往会以家长或教师的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判断自己的价值,家长或教师消极负面的表情、神态、语气或评价都可能使他们否定自己,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动力与信心进而厌恶学习、害怕学习。中小学心理发展还不成熟,认知结构不完善,情绪变化较大,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支配,当受到冷落、错误批评、不公正对待,或与同学发生矛盾时,都有可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一些学生往往会因不喜欢某位教师而放弃学习其所任学科;会因为教师一句有意或无意中的不恰当评价而伤害自尊;会因为教师不公正的对待方式而自卑焦虑等,这些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与调节,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抵触抗拒心理
抗拒心理是指学生对于外界的教育引导所引起的一种负向心理活动,通常表现为情感上的对立、抗衡和情绪上的厌恶不满。这一点在中学生表现尤为突出。中学生由于身体迅速发育长高,他们往往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要求成人予以尊重,给他们以独立、自由支配的权利。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在学习上过分地严格要求、限制他们的自由、对他们的行为进行控制,就会使他们觉得自己的行动自由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出现你要我向东走,我偏向西行的叛逆行为。
3.消极个性特征
一部分学生因其成长的家庭与学校环境,形成一些消极的个性特征。封闭、单调、沉闷的学习环境、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强迫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一些学生抑郁孤僻、敏感多疑、情感脆弱。学困生如果得不到耐心的帮助与关爱,则容易自卑或逆反、自暴自弃。另外,一些独生子女的任性骄横、自私冷漠;单亲家庭孩子的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留守儿童的自由散漫、孤独反叛、不服管教,这些孩子在学习中表现为自控力差、缺乏进取心、志向水平低、意志力薄弱、情緒不稳定、学习缺乏自觉性与刻苦精神,成绩不断下降、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以致产生流失、辍学现象。
三、预防与调控中小学生厌学、恐学的主要对策
1.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与心理能力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挫折,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调控情绪,调节心理,培养理性思维方式,尽力使学生在承受压力与面对挫折时情绪心理朝积极的方向转化。教师可结合各学科特点,渗透挫折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学习中的困难。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学校与教师要将思品课中的心理健康内容与学校思想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与活动体验中提高心理素质。每位教师同时也应是一名兼职的心理老师,各科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在各个教学环节与教育细节中,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与帮助。
2.培养学生健康个性
健康个性是指一种和谐发展的个性。当代心理学家马洛斯认为,健康个性者即是自我实现者,指自己或正在施展才能或充分发挥潜能的人。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独特的情感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智力优势,因材施教,因生而异,区别对待,循循善诱,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学校或教师可开展组织一些活动,给每个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满自信、积极进取,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充分体验学习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3.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
教师在帮助促进学生各方面进步发展的同时,需要追求自身专业的成长,应该享受职业生活的幸福。但是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教师决不能把具有独立人格尊严,丰富情感的学生当做谋取功名、功利、功效的简单工具。身为教师应牢牢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在怎样复杂的教育情况下,都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运用机智的教育艺术引导教育学生。教师要关爱每一名学生,面对问题学生教师要经常进行心里置换,理解、了解、体验学生的情绪情感变化与学习困惑困难,蹲下身来、静下心来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克服困难。
最后,每位教师要积极投身课改,改变传统、落后、封闭、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用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与具体要求,备课上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优秀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