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船夫在湍急的水中驾舟渡一哲学家过河。哲学家问船夫:“你懂历史吗?”“不懂”。“那你就失去了一半生命。”过了一会,哲学家又问“你研究过数学吗?”“没有”。“那你就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突然,一阵巨风把船掀翻,哲学家和船夫被抛进河里,船夫喊:“你会游泳吗?”“不会”。“那你就失去了你的整个生命。” 这个故事使我们认识到,纵然是再高的理论,再深的学问如果不结合实际,不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那它就没有了价值,没有了生命力。同样,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无视客观实际,不合时宜地宣讲教条,那岂不是跟那位哲学家在湍急的水中讲“空洞的文本”一样吗?这是多么的尴尬啊。“经验就是生活。生活不是在一个虚实里面,而是在一个环境里面。”学生是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有理想的、有情感的、有自己独特经历的,并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主体,因而对他们的教育就不能是固定的、形式化的,不能采用从鸽子或白鼠那里做实验所得出的普遍的绝对的方法,不能像在湍急的水中讲“政治”那样教条主义,而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方式、经验、情感及他们自我世界与周围客观世界的联系。在工作两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经验,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构建生活化课堂,尝试着政治课细水长流地展开。
1 创设材料情境,启发诱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教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时政材料、历史事实、历史故事、诗歌、音乐、漫画录像等都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脉搏,体验学习的乐趣。
譬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内容和表现形式”时,老师运用四幅漫画“赶不上趟”,同时设置四个问题:老汉为什么办起养鸡场?为什么老汉的鸡蛋投入市场时价格就下跌呢?老汉将鸡全部杀掉后,市场价格为什么又回升呢?如果你是画中的老汉,如何去改变“赶不上趟”?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看法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能从情感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使课题安排能够激起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让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讲授“对外开放”内容我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和结尾,学生在“……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的优美歌声中,感觉到生活化课堂的氛围,深刻理解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意义”这一严肃而枯燥的理论。
2 直观演示,加强感知
人在注意某些现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变。中学生的情绪强烈、丰富而多变,随时会转移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根本无法保持在45分钟内高度集中听课。尤其是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或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这些都不利于教和学。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即可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政治课堂上来。
讲“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我将一组学生假设为原始市场,让他们演绎两种交换场景。情境一:偶然的物物交换,同学甲、乙等互换商品。情境二:扩大的物物交换。在他们的表演中,诞生出三种结果:经过复杂的交换得到需要的商品;无获而回;侵入别族市场(课本中没有)。他们已经找到一种不怎么文明的解决方式,此时让其他组同学帮助找到文明方式并演绎出,同时找出情境三与情境一的区别。情境三:一同学以橡皮为“可以跟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特殊商品,从而顺利的实现交换。……。在这样不断演绎、不断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货币怎样产生、本质如何、为什么只有金银可以成为货币?
可见,这不仅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智慧的碰撞。一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智慧。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惟独没有智慧。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是现成的未知的世界,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强调掌握很多的技能技巧,而有智慧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品尝学习生活的愉悦和乐趣;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来看,每个学生都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建构,面对同样的教材,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这是学生的智慧,教师应该去挖掘这种智慧、延伸这种智慧。最终,学生会在智慧长河中不断成长。
3 走进生活,理解感悟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感悟生活。
3.1 开创课堂社会探究: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材料:四张存款单样本(废),假设你有1000元压岁钱,请为你的压岁钱选择最佳、最灵活的存款模式。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运用知识。
3.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毛泽东语)。现在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教材也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研究性学习,我曾指导“盗版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市场现状,归纳盗版存在原因。在教学“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采访父母、亲戚,调查身边企业经营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归纳出原因。这些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事实证明,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运用网络了解生活: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我们看到,老师在介绍案例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如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老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消费者现状,每位学生都行动起来,对现状的了解比教师了解的要多得多。
但是,并不是给一点事让学生做,教师袖手旁观就行了,它必须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具有连续性,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活动时间、汇报评价时间,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这样才能将对生活的理解升华为对课本的理解感悟。
让政治课堂教学以生活为源泉,细水长流。
1 创设材料情境,启发诱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生活中的形象再现得越明显,越具体,对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
教学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时政材料、历史事实、历史故事、诗歌、音乐、漫画录像等都可以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生活的脉搏,体验学习的乐趣。
譬如,在讲授“价值规律内容和表现形式”时,老师运用四幅漫画“赶不上趟”,同时设置四个问题:老汉为什么办起养鸡场?为什么老汉的鸡蛋投入市场时价格就下跌呢?老汉将鸡全部杀掉后,市场价格为什么又回升呢?如果你是画中的老汉,如何去改变“赶不上趟”?问题提出来后,同学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学生看到教材中表述的内容与自己的见解基本一致并有新的看法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这能从情感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使课题安排能够激起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矛盾,让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力。
又如,讲授“对外开放”内容我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和结尾,学生在“……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新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的优美歌声中,感觉到生活化课堂的氛围,深刻理解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意义”这一严肃而枯燥的理论。
2 直观演示,加强感知
人在注意某些现象时,大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会产生一个优势兴奋中心,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就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改变。中学生的情绪强烈、丰富而多变,随时会转移优势兴奋中心,所以根本无法保持在45分钟内高度集中听课。尤其是在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停留在上节课或课间活动的刺激上,这些都不利于教和学。用情境表演的方式即可在短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政治课堂上来。
讲“货币的产生和本质”时,我将一组学生假设为原始市场,让他们演绎两种交换场景。情境一:偶然的物物交换,同学甲、乙等互换商品。情境二:扩大的物物交换。在他们的表演中,诞生出三种结果:经过复杂的交换得到需要的商品;无获而回;侵入别族市场(课本中没有)。他们已经找到一种不怎么文明的解决方式,此时让其他组同学帮助找到文明方式并演绎出,同时找出情境三与情境一的区别。情境三:一同学以橡皮为“可以跟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特殊商品,从而顺利的实现交换。……。在这样不断演绎、不断互相质疑的过程中,同学们解决了一系列问题:货币怎样产生、本质如何、为什么只有金银可以成为货币?
可见,这不仅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效果,而且还可以实现智慧的碰撞。一位学者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的教育缺什么?——智慧。我们的教育可以说什么都有——有知识、有课程、有作业、有考试,但惟独没有智慧。我们的教育关注的是现成的未知的世界,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我们的教育强调掌握很多的技能技巧,而有智慧的教育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品尝学习生活的愉悦和乐趣;我们的教育更多的是应试,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来看,每个学生都会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建构,面对同样的教材,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认识,这是学生的智慧,教师应该去挖掘这种智慧、延伸这种智慧。最终,学生会在智慧长河中不断成长。
3 走进生活,理解感悟
生活意识,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理解感悟生活。
3.1 开创课堂社会探究: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存款储蓄利国利民”一框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材料:四张存款单样本(废),假设你有1000元压岁钱,请为你的压岁钱选择最佳、最灵活的存款模式。学生既掌握知识,又运用知识。
3.2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毛泽东语)。现在看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仍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的教材也要求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其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寻,也可以是研究性实验及科技制作,具体形式要结合当地实际。我们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研究性学习,我曾指导“盗版对市场经济的影响”,组织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市场现状,归纳盗版存在原因。在教学“企业经营者的素质”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采访父母、亲戚,调查身边企业经营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并归纳出原因。这些使政治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了他们观察自然的兴趣。事实证明,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运用网络了解生活: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比老师的还要多。我们看到,老师在介绍案例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们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积极主动。如教学“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一课,老师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消费者现状,每位学生都行动起来,对现状的了解比教师了解的要多得多。
但是,并不是给一点事让学生做,教师袖手旁观就行了,它必须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这个教学活动具有连续性,必须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活动时间、汇报评价时间,教师要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这样才能将对生活的理解升华为对课本的理解感悟。
让政治课堂教学以生活为源泉,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