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边是技工荒,一边是技校忧,成了一个悖论。造成这一怪现状的历史原因有:市场化改革、下放风及渐行渐近的事业单位改革。其生存现状是陷入生源大战的恶性竞争泥潭不能自拔。根本原因:一是定位不明,二是制度设计不合理。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技校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一元管理,统筹规划;财政投入;技校为主。
[关键词]技工荒 技校忧 一元管理 制度设计
有人大喊“技工荒!”按照合理想象:“技工荒”必然导致“技校火”,技校应该是大喜,至少也是窃喜呀。可时至今日,一边是“技工荒”愈演愈烈,一边是技校正以一定的速度逐年减少。技校不喜反忧!据统计,我国技校总数已由高峰时期的3790多所,下降至2006年的2880所。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只剩20多所。上海的技校总量也由1994年的330所,迅速“缩水”到2006年的43所。那么,技校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个中原因,值得一究。
1 历史回顾。想当初,国家走的是多渠道办技校之路:企业办学、行业办学、政府办学三条腿走路。技校成为国家培养技工的主渠道,被喻为技工的“摇篮”,为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可是,以改革为旗号的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一次又一冲击技校的生存之基,挤压技校的生存空间。技校越来越被边缘化。
首先遭遇的就是市场导向下的改革大潮的冲击。原来大一点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校,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化,企业主副分离,不断剥离其社会职能。首当其冲,技校被当作了包袱和负担,当然难逃被裁撤的命运了,技校成了“被遗弃的孩子”。行业办学则受到了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加之,不断深化的税费改革,使得原来的经费渠道没有了,新的财政供给渠道又无法落实)。随着一些行政机构的撤并、经费的中断,其属下的技校成了“没娘的孩子”。政府办学原来是每个地市一所技校,隶属地市劳动部门。因劳动部门已变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名称变换带来职能转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再拥有直接管理企业劳动用工的权力,其旗下的技校就变得多余了。普遍的做法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技校资源被整合到当地普遍中学,技校成了“被领养的孩子”。
随后,又是一股“下放风”形成的第二波冲击。就在几年前,许多省份突然来个政策:企业、行业不再办技校,省属技校一律下放地市。这是明摆着将矛盾下放的办法,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地市当然不愿接受(自己的技校早已都办不下去了)。后来虽在行政命令下勉强接受,也是第一天下放,第二天关门,任其自生自灭。
技校遭遇的第三波冲击将是什么呢?就是正在拟议中的事业单位改革(未成事实,不便置喙)。
一浪接一浪的冲击下,多少技校难逃厄运。情急之下,技校也来个“集体大逃亡”:有的摇身一变(或与其它学校合并)而成“技术学院”或“技师学院”,有的干脆换了块“××培训中心”的牌子,有的承包给别人搞电脑培训、家具展销,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只有极少数“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2 现状分析。那么,这些幸存下来的技校,其生存状况又如何呢?
他们惊魂甫定,又被迫卷入另一场更为残酷的混战一生源大战之中,参加者有职业中学、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民办职校、技校,甚至还有普通高中。总体说来,参战者只有三家:教育部门、民办职校、劳动部门。这其中,教育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资源,实行部门(地方)保护主义,封堵其它学校,如市、县(区)教育部门为保护本地职中,年年发文给所属普通中学,摊派任務,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笔者的印象中,好像只有综治、计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至此,则应加上职教)。中学校长则发动班主任、老师进行“劝学”(劝进职高),甚至鼓励初一、初二学生分流进职高。
民办职校则采取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虚假承诺、高额回扣、速成班等。而劳动部门所属的技校,一没有政策扶持,二没有资金支持。所以这场竞争注定是不公平的。
可以说,教育部门采取的是扶弱抑强的保护主义政策(职高克隆了普教模式,定位不准,特色不明,一没师资,二没设备,与技校相比,孰强孰弱,一看便明)。民办职校负担轻、资金足,为追求经济效益,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搅乱市场。身处其中的技校不断被挤压,被拖垮。
这就是技校目前的生存现状。究竟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我们对技校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所以,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冲击的就是技校。技校总被视为“包袱”一个,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是“皮球”一只,被踢来踢去。二是制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作为一生下来就是为着培养技术工人服务的技校,它遍布全国,涵盖各行各业,专业门类较齐全,师资设备较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所具有的历史优势和现实实力是其它任何类型中职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抛弃技校谈发展中职教育,无益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更是一场巨大的资源浪费。可今天的技校却没有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不能名正言顺地得到国家的财政拨款或政策支持。教育部每年都要发布一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04年度始,才将技校纳入统计范围,列于“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分类项下。
3 对策思考。
3.1 从管理体制、制度入手,改变对技校的歧视性政策,变二元管理为一元管理。技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对于本来就贫乏的教育资源不能再任由政出多门而造成内耗和浪费。
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由教育部门统一发布招生信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现在由教育部门主导的中考,却根本没有技校)。
3.2 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渠道。要知道,职业教育是最花钱的教育。一套设备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完全由学校自筹或由学生家长承担是不可能的。完全把教育交给市场,肯定是行不通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拨给了教育部门,而作为技校的主管部门——劳动部门,一没钱,二没权,名为主管,实为不管(只是发发毕业证)。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一部分的技校,理应享有国家教育事业财政性经费的投入。令人鼓舞的是,国家从今年秋季新生入学始,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县镇及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生活补贴(1500元/年),力度确实不小。但人们还是要问,这是权益之计,还是长效措施?
3.3 以技校为主,以点带面,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技工是技校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它的办学特色最鲜明,定位最明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属于干部身份,职业高中一般分两块:升学班、就业班,只有少量学生可能进入技工行列),也是破解“技工荒”的主力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需以技校为主,重点突出,整体推进。“以技校为主”,也不是搞“一枝独秀”,要有“百花齐放”。技校需要竞争,也不惧怕竞争,但国家至少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竞争促进进步,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倒退。
当然也有办得好的技校(只是凤毛麟角,难成气候)。但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这类技校要么身处经济发达地区,要么有一个远见的地方政府或有钱的主管部门倾力支持。
温总理于2005年9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谈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1996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至今11年。恰恰在这短短的11年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滑坡,“技工荒”愈演愈烈。说明现有的这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可喜的是教育部门正在研究修订这部法律。我们期待修订后的这部法律能构建一个科学的、能动的、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于1986年11月11日共同发布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则显得更不合时宜。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制度设计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中职教育内部各部门、各类型学校的关系以及中职与高职、与普通高中甚至普通高校的关系等。
发展中职教育不能没有技校。可以说,“技工荒”正是我们认识不到位,政策失误的结果。这一点,不是笔者所说的,是市场以它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步破解“技工荒——技校忧”的怪圈。
[关键词]技工荒 技校忧 一元管理 制度设计
有人大喊“技工荒!”按照合理想象:“技工荒”必然导致“技校火”,技校应该是大喜,至少也是窃喜呀。可时至今日,一边是“技工荒”愈演愈烈,一边是技校正以一定的速度逐年减少。技校不喜反忧!据统计,我国技校总数已由高峰时期的3790多所,下降至2006年的2880所。在老工业基地沈阳,1996年到2002年。全市技校数量从140多所锐减到只剩20多所。上海的技校总量也由1994年的330所,迅速“缩水”到2006年的43所。那么,技校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个中原因,值得一究。
1 历史回顾。想当初,国家走的是多渠道办技校之路:企业办学、行业办学、政府办学三条腿走路。技校成为国家培养技工的主渠道,被喻为技工的“摇篮”,为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可是,以改革为旗号的政策环境的不断变化,一次又一冲击技校的生存之基,挤压技校的生存空间。技校越来越被边缘化。
首先遭遇的就是市场导向下的改革大潮的冲击。原来大一点的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校,随着企业改革、改制的逐步深化,企业主副分离,不断剥离其社会职能。首当其冲,技校被当作了包袱和负担,当然难逃被裁撤的命运了,技校成了“被遗弃的孩子”。行业办学则受到了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影响(加之,不断深化的税费改革,使得原来的经费渠道没有了,新的财政供给渠道又无法落实)。随着一些行政机构的撤并、经费的中断,其属下的技校成了“没娘的孩子”。政府办学原来是每个地市一所技校,隶属地市劳动部门。因劳动部门已变成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名称变换带来职能转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再拥有直接管理企业劳动用工的权力,其旗下的技校就变得多余了。普遍的做法是由当地政府牵头,技校资源被整合到当地普遍中学,技校成了“被领养的孩子”。
随后,又是一股“下放风”形成的第二波冲击。就在几年前,许多省份突然来个政策:企业、行业不再办技校,省属技校一律下放地市。这是明摆着将矛盾下放的办法,本来经费就捉襟见肘的地市当然不愿接受(自己的技校早已都办不下去了)。后来虽在行政命令下勉强接受,也是第一天下放,第二天关门,任其自生自灭。
技校遭遇的第三波冲击将是什么呢?就是正在拟议中的事业单位改革(未成事实,不便置喙)。
一浪接一浪的冲击下,多少技校难逃厄运。情急之下,技校也来个“集体大逃亡”:有的摇身一变(或与其它学校合并)而成“技术学院”或“技师学院”,有的干脆换了块“××培训中心”的牌子,有的承包给别人搞电脑培训、家具展销,有的干脆关门大吉,只有极少数“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2 现状分析。那么,这些幸存下来的技校,其生存状况又如何呢?
他们惊魂甫定,又被迫卷入另一场更为残酷的混战一生源大战之中,参加者有职业中学、职业中专、普通中专、成人中专、民办职校、技校,甚至还有普通高中。总体说来,参战者只有三家:教育部门、民办职校、劳动部门。这其中,教育部门利用手中掌握的行政资源,实行部门(地方)保护主义,封堵其它学校,如市、县(区)教育部门为保护本地职中,年年发文给所属普通中学,摊派任務,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在笔者的印象中,好像只有综治、计生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至此,则应加上职教)。中学校长则发动班主任、老师进行“劝学”(劝进职高),甚至鼓励初一、初二学生分流进职高。
民办职校则采取一些不正当竞争手段,如虚假承诺、高额回扣、速成班等。而劳动部门所属的技校,一没有政策扶持,二没有资金支持。所以这场竞争注定是不公平的。
可以说,教育部门采取的是扶弱抑强的保护主义政策(职高克隆了普教模式,定位不准,特色不明,一没师资,二没设备,与技校相比,孰强孰弱,一看便明)。民办职校负担轻、资金足,为追求经济效益,可以毫无顾忌地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搅乱市场。身处其中的技校不断被挤压,被拖垮。
这就是技校目前的生存现状。究竟原因,不外有二:一是我们对技校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所以,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冲击的就是技校。技校总被视为“包袱”一个,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是“皮球”一只,被踢来踢去。二是制度设计不合理,不科学。作为一生下来就是为着培养技术工人服务的技校,它遍布全国,涵盖各行各业,专业门类较齐全,师资设备较完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所具有的历史优势和现实实力是其它任何类型中职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如果我们抛弃技校谈发展中职教育,无益于“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更是一场巨大的资源浪费。可今天的技校却没有纳入国民教育系列,不能名正言顺地得到国家的财政拨款或政策支持。教育部每年都要发布一个《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04年度始,才将技校纳入统计范围,列于“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分类项下。
3 对策思考。
3.1 从管理体制、制度入手,改变对技校的歧视性政策,变二元管理为一元管理。技校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在“穷国办大教育”的情况下,对于本来就贫乏的教育资源不能再任由政出多门而造成内耗和浪费。
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由教育部门统一发布招生信息,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现在由教育部门主导的中考,却根本没有技校)。
3.2 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投入渠道。要知道,职业教育是最花钱的教育。一套设备动辄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完全由学校自筹或由学生家长承担是不可能的。完全把教育交给市场,肯定是行不通的。国家职业教育经费拨给了教育部门,而作为技校的主管部门——劳动部门,一没钱,二没权,名为主管,实为不管(只是发发毕业证)。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一部分的技校,理应享有国家教育事业财政性经费的投入。令人鼓舞的是,国家从今年秋季新生入学始,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农村、县镇及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生活补贴(1500元/年),力度确实不小。但人们还是要问,这是权益之计,还是长效措施?
3.3 以技校为主,以点带面,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技工是技校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它的办学特色最鲜明,定位最明确(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专学校的毕业生属于干部身份,职业高中一般分两块:升学班、就业班,只有少量学生可能进入技工行列),也是破解“技工荒”的主力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需以技校为主,重点突出,整体推进。“以技校为主”,也不是搞“一枝独秀”,要有“百花齐放”。技校需要竞争,也不惧怕竞争,但国家至少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公平的竞争促进进步,不公平的竞争导致倒退。
当然也有办得好的技校(只是凤毛麟角,难成气候)。但仔细研究,你就会发现:这类技校要么身处经济发达地区,要么有一个远见的地方政府或有钱的主管部门倾力支持。
温总理于2005年9月21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部署加强职业教育工作,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其中谈到:“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我国1996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至今11年。恰恰在这短短的11年间,我国职业教育整体滑坡,“技工荒”愈演愈烈。说明现有的这部法律,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可喜的是教育部门正在研究修订这部法律。我们期待修订后的这部法律能构建一个科学的、能动的、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原国家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于1986年11月11日共同发布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1987年1月1日起施行)则显得更不合时宜。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制度设计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中职教育内部各部门、各类型学校的关系以及中职与高职、与普通高中甚至普通高校的关系等。
发展中职教育不能没有技校。可以说,“技工荒”正是我们认识不到位,政策失误的结果。这一点,不是笔者所说的,是市场以它特有的方式告诉我们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逐步破解“技工荒——技校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