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学相承说“三刘”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87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时省检赋学史,发现“三刘”贡献特大,分别是南朝的刘勰、晚清的刘熙载及清末的刘师培,他们不仅所处地域相近,而且理论思想亦多相通。就地域言,“三刘”中刘勰侨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刘熙载为江苏兴化人,刘师培为江苏仪征人,几乎处在一个并不大的区域圈内。就赋学言,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堪称历史上第一篇系统评述赋体的理论文章,后“二刘”与其理论观的切近,也首在对“文心”的认同与追踪。如刘熙载《艺概·赋概》首则言赋,所谓“班固言‘赋者古诗之流’,其作《汉书·艺文志》,论孙卿、屈原赋有恻隐古诗之义。刘勰《诠赋》谓赋为六义附庸。可知六义不备,非诗即非赋也”,对照《诠赋》开篇“诗有六义,其二曰赋……刘向明不歌颂,班固称古诗之流”一段,其取效路径可见。再看刘师培的家学背景,其祖父刘毓崧即好“龙学”,他的《通义堂文集》卷十四《〈文心雕龙〉书后》对刘勰成书时间的考证,成一家之说,而刘师培对刘勰赋学的推尊与接受,也散见于他的赋学批评的言论中。比如刘师培《论文杂记》论赋家学术根柢,谓“昔相如、子云之流,皆以博极字书之故,致为文日益工,此文法原于字类之证也。后世字类、文法,区为二派,而论文之书,大抵不根于小学,此作文所以无秩序也”。对照刘勰《练字》所云“孝武之世,则相如撰篇。及宣成二帝……扬雄以奇字纂训……是以前汉小学,率多玮字……暨乎后汉,小学转疏,复文隐训,臧否大半”,将其对应汉赋创作,其渊源可知。
  如果对照“三刘”赋论,其赋学观的相近处甚多,胪举其要,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曰:究赋源。
  章实斋论学,以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赋论史上衍展出的诸如“风谏说”“丽则说”“六义说”等等,无非是辨体而探源,这也成为古代赋学的核心问题。对此,“三刘”辨赋,指向基本是一致的。刘勰论赋源,曾绾合前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不歌而诵谓之赋”“古诗之流”说,提出了“体则诗、骚”的观点,即《诠赋》所云“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而由“源”及“流”,他认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辨骚》),“逮孝武崇儒,润色鸿业,礼乐争辉,辞藻竞骛……降及灵帝……开鸿都之赋,而乐松之徒,招集浅陋”(《时序》),推尊诗骚,颇有褒贬。所以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卷上《诠赋第八》认为“舍人论文,骚赋分篇,与刘、班志《艺文》纳骚于赋,似异实同。盖刘、班以骚亦出于古诗六义之赋,欲明其源,故概以赋名之也。舍人谓汉赋之兴,远承古诗之赋义,近得楚人之骚体,故曰‘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盖以析其流也”,堪称精到语。因为刘勰着力在“赋”,故由源及流,然理论本义,仍在赋源。
  刘熙载与刘师培的赋源说,多依循刘勰之论,只是具体而微,各有见地。如刘熙载《赋概》云:“赋,古诗之流。古诗如《风》《雅》《颂》是也,即《离骚》出于《国风》《小雅》可见。”这将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赞语”所评相如赋“与《诗》之风谏何异”的赋用思想,已转换成赋体渊源的探寻。由于追踪《离骚》源于《诗》,刘熙载又从具体篇章追述汉赋的“祖骚”,所谓“长卿《大人赋》出于《远游》,《长门赋》出于《山鬼》;王仲宣《登楼赋》出于《哀郢》;曹子建《洛神赋》出于《湘君》《湘夫人》。而屈子深遠矣”。汉赋“祖骚”以究源,到刘师培笔下得以具体的阐释。在《论文杂记》中,刘师培取效孙梅《四六丛话》的方法,更广泛加以梳理,即“秦、汉之世,赋体渐兴,溯其渊源,亦为《楚词》之别派:忧深虑远,《幽通》《思元》,出于《骚经》者也……”然究赋之源,刘师培又另辟蹊径,如论“诗赋之学,亦出行人之官。盖赋列六艺之一,乃古诗之流。……夷考作者之生平,大抵曾任行人之职”,又从文学制度及赋家身份着眼,自有新意。
  二曰:明赋体。
  魏晋是赋论明体的时代,是作家认知由汉代赋做什么向赋是什么的变化,尽管其后又经历唐宋时期的破体,元明清的辨体与尊体,但赋学“体”的意识凸显,则是这一漫长历史进程中的批评主潮。“三刘”有关赋体的言说,在诸家赋论中尤为典型。刘勰谈赋之“体”颇为宽广,如论题材,如“京殿苑猎,述行序志,并体国经野,义尚光大”;论结构,在推尊“义尚光大”的骋辞大赋的同时,又关注随物赋形的“小制”,即“至于草区禽族,庶品杂类,则触兴致情,因变取会,拟诸形容,则言务纤密;象其物宜,则理贵侧附”。但无论长篇还是短制,他论赋明体乃持一核心标准,那就是《诠赋》中强调的一段话:“丽词雅义,符采相胜。如组织之品朱紫,画绘之著玄黄,文虽新而有质,色虽糅而有本,此立赋之大体也。”如果对应刘勰在《体性》篇所论文章“数穷八体”,分别是“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再结合徐复观《〈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文中分析的,“八体”中如“精约”“繁缛”“显附”“远奥”“典雅”多源于《诗》《礼》经典,“壮丽”出自屈原《离骚》,而“轻靡”出自晋人创作,其“新奇体”始作于谢灵运,也可互证刘勰赋体论之“本”。
  与刘勰的理论构建不尽相同,刘熙载在《赋概》中多出于创作论的思考,提出赋体的特性。如其谓“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迭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楚辞·招魂》云:‘结撰至思,兰芳假些。人有所极,同心赋些。’曰‘至’曰‘极’,此皇甫士安《三都赋序》所谓‘欲人不能加’也。”又云:“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皇甫士安《三都赋序》云:‘昔之为文者,非苟尚辞而已。’正见赋之尚辞不待言也。”其以赋的“铺”与“辞”彰显其“体”的特性。刘师培多从赋源论赋体,所以在其《论文杂记》《文说》《文章原始》《广阮氏文言说》《汉书艺文志书后》等撰述间,多有论述。如《论文杂记》云:“盖《骚》出于《诗》,故孟坚以赋为古诗之流。然相如、子云作赋汉廷,指陈事物,殚见洽闻,非惟风雅之遗音,抑亦史篇之变体。”此论赋体,既重渊源,又重交互。又《文章原始》云:“西汉代兴,文区二体:赋颂箴铭,源出于文者也。论辩书疏,源出于语者也。然扬、马之流,类皆深湛小学,故发为文章,沈博典丽,雍容揄扬。”从文言、文语之辨,谈赋体由源及流之分,亦不乏精到处。   三曰:尊古制。
  汉人论赋,尚无明确的“体”的意识,“辞”与“赋”常见互用,至魏晋以降,张明体义,于是有“骚汉”与“新体”之分,继后唐宋考律,又出现“古体”(以楚汉为主)与“新体”(律赋)的区别,赋学批评也呈现“尊古”与“趋时”的不同。“三刘”论赋,显然统属“尊古”一路。如刘勰《诠赋》云:“观夫荀结隐语,事数自环,宋发巧谈,实始淫丽。枚乘《菟园》,举要以会新;相如《上林》,繁类以成艳;贾谊《鸟》,致辨于情理;子渊《洞箫》,穷变于声貌;孟坚《两都》,明绚以雅赡;张衡《二京》,迅发以宏富;子云《甘泉》,构深玮之风;延寿《灵光》,含飞动之势;凡此十家,并辞赋之英杰也。及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伟长博通,时逢壮采;太冲安仁,策勋于鸿规;士衡子安,底绩于流制;景纯绮巧,缛理有余;彦伯梗概,情韵不匮;亦魏晋之赋首也。”论楚汉“十家”,最重汉八家的创作风格及成就,至于对魏晋诸家的评述,是追附楚汉赋家“英杰”而取意,在关注赋史于古典与新变的演进过程中确立楚汉辞赋的经典地位。
  清代赋论尚时,大量赋选多为律体,包括当朝“馆阁赋”,当然其中也不乏尊古者,如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即选汉魏六朝赋以为典范。刘熙载与刘师培赋论相承,也是以尊古为旨归。刘熙载赋学大旨,基本延续元明以来的“祖骚宗汉”传统,而不及于时赋或新体。如评“骚”,其谓“叙物以言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此诀”。又评“汉”,则谓“相如一切文,皆善于架虚行危。其赋既会造出奇怪,又会撇入窅冥,所谓‘似不从人间来’者,此也。至模山范水,犹其末事”。是其赋学尊古的具体阐释。再看刘师培《论文杂记》尊骚体之论:“诗篇以降,有屈、宋《楚词》,为词赋家之鼻祖。然自吾观之,《离骚》《九章》,音涉哀思,矢耿介,慕灵修,伤中路之夷犹,怨美人之迟暮,托哀吟于芳草,验吉占于灵茅,窈窕善怀,婵娟太息,诗歌比兴之遗也。《九歌》《招魂》,指物类象,冠剑陆离,舆旌纷错,以及灵旗星盖,鳞屋龙堂,土伯神君,壶蜂雁虺,辨名物之瑰奇,助文章之侈丽,史篇记载之遗也。”此将尊古制与究赋源又凝合为一。
  四曰:重鉴赏。
  在赋学史上,“三刘”论赋都是颇有体悟的,这不仅体现在批评的精致,更在于对作品的鉴赏。在刘勰《文心雕龙》中,这类文字就屡见不鲜。例如:“贾谊浮湘,发愤《吊屈》,体同而事核,辞清而理哀”(《哀吊》);“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枚乘《七发》云:‘通望兮东海,虹洞兮苍天。’相如《上林》云:‘视之无端,察之无涯,日出东沼,月生西陂。’马融《广成》云:‘天地虹洞,固无端涯,大明出东,月生西陂。’扬雄《校猎》云:‘出入日月,天与地沓。’张衡《西京》云:‘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于蒙汜。’此并广寓极状,而五家如一”(《通变》);“夫比之为义,取类不常……宋玉《高唐》云:‘纤条悲鸣,声似竽籁。’此比声之类也。枚乘《莬园》云:‘焱焱纷纷,若尘埃之间白云。’此则比貌之类也。贾生《赋》云:‘祸之与福,何异纠纆。’此以物比理者也。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以声比心者也。马融《长笛》云:‘繁缛络绎,范蔡之说也。’此以响比辩者也。张衡《南都》云:‘起郑舞,茧曳绪。’此以容比物者也”(《比兴》)。征引赋句,以证艺趣,无不出于论者的鉴赏眼光。与刘勰相比,刘熙载、刘师培此类鉴赏文字或少,但也于论赋中见其统绪或方法。如前述刘熙载说《九歌》最得“叙物以言情”之“赋诀”,亦以赏鉴赋句成说,其谓“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正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赋概》)。如此以赋句证旨意,自有体悟于中。刘师培论赋源,亦及于风格品鉴,如论“班固《兩都》,诵德铭勋,从雍揄扬,事核理举,颂扬休明,远则相如之《封禅》,近师子云之《羽猎》”(《论文杂记》)。又如论阮籍《东平》《首阳山》《清思》诸赋,以为“语重意奇,颇事华采”(《中国中古文学史》),语虽简,却通赋术而能明其大义。
  由刘汉崛起的“一代文学之胜”的赋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三位刘姓学者勤治此术,且意旨相近,成就突出,这也算赋坛的一段佳话了。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月亮作为地球的一颗行星,在宇宙中也许并不算特别,但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言,她的阴晴圆缺都在人的心灵深处投射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古往今来的诗人们几乎没有不写过月亮的,那些美妙的作品或望月起兴,或对月述怀,千载之下仍能毫无阻隔地触摸到因月而起的微妙情绪。虽然月亮与地球相距三十八万千米,但这颗在日光黯淡下去之后毫不吝惜地将澄澈辉光呈现给世人的星球,早已成为敏感脆弱的人类在夜幕之下不知不觉流露出幽微曲折
期刊
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此乃杜甫诗中的名篇,在无数咏诵王昭君事迹的诗词中属佼佼者,一千多年来,广为流传。但是,对于其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一联,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今人多注为息井切的“省”,理解为省察。例如王力
期刊
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天资聪颖,多才多艺,工书画,精音律,擅诗文,尤其在填词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王鹏运在《半塘老人遗著》中夸赞他为“词中之帝”。但是李煜以赤子之心,却要背负南唐国主的重任,苦苦煎熬了15年后,终于被宋所灭;“一旦归为臣虏”,又以亡国之君的身份备受屈辱,最终年仅42岁被宋太宗用牵机药毒杀。围绕着这位富有才华而又身世沉浮的一代词宗,历来不乏神奇的传说。  一  李煜天生异禀,
期刊
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作为开拓投融资渠道,强化乡村振兴投入的重要保障。农村金融是乡村发展与振兴的重要支撑,然而,金融天生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农村地区易受到金融排斥;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来测度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状况,同时实证研究了金融排斥的影响因素,并且提供相应缓减农村金融排斥的对策,对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本文界定了金融排斥的内涵,阐述了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及其分类;其次,分析
学习,学与习侧重点不一样。初读、听课、记笔记是“学”,复习、练习是“习”,更要的是后者重在有所思考,反复地思考。这本不是什么新玩意儿,此时忽地发起感慨来,是因为自己近来闭户漫卷旧书,才发现本以为没问题的“常识”老是出问题,这才痛感反思的重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看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老先先将“绘事后素”与《易经》中的贲卦联系起来讲很有印象。后来读李泽厚《论语今读》,
期刊
《七发》是汉初作家枚乘的代表作,在汉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地位,“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奠定了新体赋的形式,促进了汉代辞赋的发展”(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还在赋中开创一种特定的主客问答型的文体,“自《七发》以下作者继踵,观枚氏首唱,信独拔而伟丽矣”(《文心雕龙·杂文》),号称“七体”,《文选》设立“七”类便是对此文学传统的确认。正缘于《七
期刊
临济宗杨岐派在两宋之际很有影响,代表人物是士珪和宗杲。士珪(1083—1146),字粹中,成都人,俗姓史氏。年十三,于大慈寺落发。年十八出川东游,遍参诸方。登舒州龙门,于佛眼清远言下大悟,嗣其法,为临济宗杨岐派南岳下十五世。继佛眼住褒禅。靖康改元,移庐山东林,以兵乱退居分宁西峰。入闽,住圣泉、鼓山,迁雁荡能仁、温州龙翔。士珪住褒禅山时,东偏植竹而为退居之处,名曰竹庵,有诗曰:“种竹百余个,结茅三两
期刊
李清照在其著名的《词论》中曾说苏轼等人的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虽然带有批评的意思,却也说出了苏轼词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事实上,这正是苏轼自己的主观追求,最明显的就是他写了一些回文、栝、集句词,确实是把诗歌的一些表现手法移植到词里来了,尽管也不一定是他的首创。  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中曾评价苏轼:“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这可能有点夸张,但是在苏轼的心中,可能真的就曾经想
期刊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云彬先后在新闻出版总署、人民教育出版社参加教科書的编辑审订与出版工作;1958年调北京中华书局,参与“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纪念
期刊
大约从汉代开始,中国士人阶层风靡一种叫作五石散(又称寒食散)的药物,可是说来奇怪,这种药物很难说它对某种病有什么特殊疗效。可是大家却趋之若鹜、争先恐后地来效法和实践。到了魏晋时期,这股风潮更是达到了顶点。一时间,人们把服药看成是门阀世族时髦的外在特征。不服药,好像就今天的人们不会用手机、不会上网一样土里土气。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药,人们为什么对它如此情有独钟呢?  五石散(寒食散)是什么药?  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