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师经常研究和探讨的主要课题。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阅读是习作的基础,习作是阅读的提升。阅读了经典文章,耳濡目染,陶冶了情操,提升了素养,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句法,为习作提供了一定的表达技巧、方法的指导。人教版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经典文章,许多篇目无论是选材还是表达,都是学生学习的范例。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习作无疑是一条事半功倍的便捷之路。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为习作搭桥铺路呢?下面我就谈一谈我在实践中的粗浅认识。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积累,丰富底蕴
学生语言积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功”。而这“内功”,直接影响习作水平。一篇学生习作,虽不用堆砌辞藻,但用词优美与否,直接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质量,没有优美语句的文章,不足以吸引读者。可见,优美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而阅读教学无疑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篇章的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要求学生课下做好摘录笔记,将这些优美句段积累下来。由于这些优美句段均是学生理解感悟后记下的,等到学生写作时自然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如在学到《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描写海水和鱼的内容特别有兴趣,这两部分内容的描写都很优美,不仅擅用四字词语,还有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句学生积累下来,用处一定很大。果然学生摘抄积累以后,我布置小练笔时,有的孩子写《家乡的丰庆湖》时,用上了描写海水一处的内容,有的孩子写旅游见闻时,去海边的孩子用上了描写海鱼的排比句,引用十分恰当,为文章增色不少。可见,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的积累,可为习作积累词汇,积累原料,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疏通障碍
语感是学生语言的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线的语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读起来,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归根结底,是缺乏语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生课外要多读书外,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感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老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感悟文中的重点词句,强化学生的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到《草原》一课时,学生在不太了解草原的美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草原美的特点,感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先用图片展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让学生结合图片内容,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况。当学生说到草原一碧千里、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时,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亮光,我知道,那是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来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他们对草原的美丽有了更实在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又结合课件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在对词句的分析、品味中,语感得到了升华。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和体验带到习作中,自然能写出生动传神、情真意切的习作。
其次,要注重的是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语言库存。同时,让学生“熟读”,口诵心惟,有助于学生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了《风筝》一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本土作家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很感兴趣,在自己的习作中不经意流露出来,写课间十分钟时,恣意玩耍,千呼万唤,拼命奔跑等内容,都是源自课文。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写法,让学生有迹可循
学生刚开始习作时,表达方法等技巧几乎是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又不适合直接给他们讲什么写作技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感悟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很有效的做法。如在学习《小摄影师》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感受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同时感悟到提示语位置的变化,使语言描写的方式不单一,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练笔,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技巧。又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受作者叙述时地点转移的方位顺序和过渡方式等,体会文章的条理清楚,进行习作时自然也会要求自己的文章要脉络清晰。实践证明,学生观察的有顺序,文章才会写的有条理。
四、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带写,让学生由模仿而创新
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模仿。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才有创新的可能。而作文恰恰是由模仿“入格”而到“出格”创新的过程,因此,习作教学中,我们不仅不能讳言模仿,反而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提倡模仿。正如茅盾所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还不如学生轻而易举的仿写,作文虽说是创造性的活动,但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要求他们创新作文,这是不现实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美文,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入格”后再求创新。我们可以常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续写的练习,从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在阅读教学时为习作搭桥铺路,以读悟写,从模仿走向创新,以写促读,从现象深入本质,让阅读与习作达到读写互动、双赢共进的理想效果,让学生的习作一路走好!
一、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积累,丰富底蕴
学生语言积累,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也就是通常说的“内功”。而这“内功”,直接影响习作水平。一篇学生习作,虽不用堆砌辞藻,但用词优美与否,直接影响了整篇文章的质量,没有优美语句的文章,不足以吸引读者。可见,优美词句的积累非常重要。而阅读教学无疑是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篇章的好时机,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背诵课文中的优美句、段,并要求学生课下做好摘录笔记,将这些优美句段积累下来。由于这些优美句段均是学生理解感悟后记下的,等到学生写作时自然信手拈来,水到渠成了。如在学到《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学生对描写海水和鱼的内容特别有兴趣,这两部分内容的描写都很优美,不仅擅用四字词语,还有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的语句学生积累下来,用处一定很大。果然学生摘抄积累以后,我布置小练笔时,有的孩子写《家乡的丰庆湖》时,用上了描写海水一处的内容,有的孩子写旅游见闻时,去海边的孩子用上了描写海鱼的排比句,引用十分恰当,为文章增色不少。可见,阅读教学中,学生语言的积累,可为习作积累词汇,积累原料,也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疏通障碍
语感是学生语言的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感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线的语文教师在阅读学生作文时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读起来,语句不通顺,词不达意,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很多。归根结底,是缺乏语感。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学生课外要多读书外,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感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
首先,老师要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感悟文中的重点词句,强化学生的语感。课文中有些词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词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在学到《草原》一课时,学生在不太了解草原的美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草原美的特点,感受“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我先用图片展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让学生结合图片内容,说说你所看到的情况。当学生说到草原一碧千里、郁郁葱葱、苍翠欲滴时,从孩子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亮光,我知道,那是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来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他们对草原的美丽有了更实在的感受和体验。同时我又结合课件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在对词句的分析、品味中,语感得到了升华。让他们把这种感受和体验带到习作中,自然能写出生动传神、情真意切的习作。
其次,要注重的是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学生朗读、背诵的过程就是语感生成的过程。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的篇章,不断充实着自己的语言库存。同时,让学生“熟读”,口诵心惟,有助于学生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了《风筝》一课,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本土作家贾平凹的语言风格很感兴趣,在自己的习作中不经意流露出来,写课间十分钟时,恣意玩耍,千呼万唤,拼命奔跑等内容,都是源自课文。实践表明:大凡爱看书的学生,语感都较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把握非常准确。
三、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写法,让学生有迹可循
学生刚开始习作时,表达方法等技巧几乎是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老师又不适合直接给他们讲什么写作技法。那么,在阅读教学中,结合课文,通过老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感悟一些作者的写作方法是很有效的做法。如在学习《小摄影师》时,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描写,感受提示语的不同位置,同时感悟到提示语位置的变化,使语言描写的方式不单一,学生仔细观察后进行练笔,轻松地掌握了这一技巧。又如学习《颐和园》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受作者叙述时地点转移的方位顺序和过渡方式等,体会文章的条理清楚,进行习作时自然也会要求自己的文章要脉络清晰。实践证明,学生观察的有顺序,文章才会写的有条理。
四、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以读带写,让学生由模仿而创新
人类行为学研究表明,人的任何行为都源于模仿。在模仿中获得了成功,积累了经验才有创新的可能。而作文恰恰是由模仿“入格”而到“出格”创新的过程,因此,习作教学中,我们不仅不能讳言模仿,反而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提倡模仿。正如茅盾所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小学阶段,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教师苦口婆心的讲解还不如学生轻而易举的仿写,作文虽说是创造性的活动,但如果小学生一开始作文就要求他们创新作文,这是不现实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模仿教材中的美文,激发其兴趣,让学生“入格”后再求创新。我们可以常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和续写的练习,从中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能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坚持不懈地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在阅读教学时为习作搭桥铺路,以读悟写,从模仿走向创新,以写促读,从现象深入本质,让阅读与习作达到读写互动、双赢共进的理想效果,让学生的习作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