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教育部分存在“真空”现象。德育建设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软肋。因此,建立家长培训的有效机制,合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教育刻不容缓。要把德育工作放在落实素质教育的首位,在思想上重视,在方法上求活,在效果上高效,在主客观上促进师资素质专业化的均衡发展,从而解决农村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打工经济”与农村家庭教育力量的衰减。
“打工经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发展经济模式。它使家庭教育的主体发生变化,出现了错位的呈现形式:保姆式管理。无形中滋长了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孩子成了爱的奴隶;放羊式管理,在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错过了挽救的最佳时机;学业荒废,素质趋低,不良的习惯成了他们释放精力的渠道,失去了基本的约束力,更谈不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了。
(二)学校德育建设弱化与精神成长的软肋。
1.囿于理论层面,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佩戴红领巾作为积分考评依据,让管理代替教育,让积分成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标尺。
2.应试成绩压倒一切,德育地位矮化。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考核评比中,德育建设成绩要么是“打和牌”,要么是权重轻,而教学成绩则独步天下。考评又是悬在校长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一状况就迫使校长、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应试教育上。
(三)追求主课高分与全面发展的虚空。
1.追求主课高分是由主管部门考核导向决定的。现在江苏高考也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上行下效,小学也就只重视这三个学科的考试成绩,甚至发展到,毕业年级的考试成绩权重代表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这样一来,就出现“我的眼里只有语、数、英了”,“考点”就是“教点”,为考而教。
2.全面发展的虚空。由于上述原因,无形中“开全上足课程”这一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定就产生了动摇,音乐、体育、科学、美术等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这些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路堵塞了。没有学科课程的开全开足,哪有素质的全面提升?哪还有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
(四)师资配备失衡与部分学科教学质量的难以保障。
大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不够均衡,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三所学校中,语文、数学学科教师配备基本符合要求,其中英语教师显得紧缺,两所村小学没有一名专职英语教师,更别说其他学科了。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兼课,其专业水准很难符合要求。
(五)虚假专业成长与专业水平的滞后。
1.学历培训的潜在危机。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目前不仅局限于教育这个行业),由原来的知识型逐渐转变为职称晋升服务型。水平还是那个水平,学历变了,其他没变。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专业成长滞后。从学历进修的现状可以看出,基础水平提升的滞后不容乐观。一是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乡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二是校本培训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相应的教科研培训人员,加之课务比较重,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所以个人业务进修渐渐流于形式。
二、对策
(一)建立家长培训的长效机制,致力形成教育合力。
1.社区及学校要共同承担起这项责任。应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复杂性,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社区及学校联手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本质上扭转家庭教育力量衰减的被动局面。
2.培训形成机制,保证活动的效率。在政府物質保障的基础上,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培训活动要形成系列,将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融进时代主旋律,物化德育建设内容。
在思想认识上的再定位。学校要改变一味重视智育,重视考试成绩的做法,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物化活动内容。所谓“物化”就是将道德素质的目标,落实在可操作的实践层面上:一是积极开展班队活动;二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三是延伸活动。四是建立活动的多元评价机制。
(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摆正素质培养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处理学科成绩与素质培养的关系。这本是个不须赘述的问题,可恰恰成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不要把眼光仅仅落在语、数、英的考试分数上,更要把精力放在督查“开足开全”上。学校、教师要充分调动内因,有全面意识,课程体系意识。
(四)转变专业观念,调整充实专业队伍,保证学科教学的均衡性。
变一专多能为专业精深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诉求,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是举步维艰的。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近几年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较其他高校相对较低,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似乎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专业教师的缺额较大,师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
(五)教师专业成长变被动为主动。
1.改变旧有的行政推动模式。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资历看水平。在职称评审、工资晋级、表彰奖励等方面,要轻学历,重能力。另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大学历培训的力度,由经济利益驱动转向服务教育发展。
2.调动内在动因,让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内在诉求。一是增加广大教师学习的机会,在政策上、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让学习成为可能。二是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村小学纳入中心小学进行培训。制定学校、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三是积极开展竞赛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四是进行城乡结队帮扶,打造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永久通道。
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家庭教育部分存在“真空”现象。德育建设步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节奏,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软肋。因此,建立家长培训的有效机制,合力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方教育刻不容缓。要把德育工作放在落实素质教育的首位,在思想上重视,在方法上求活,在效果上高效,在主客观上促进师资素质专业化的均衡发展,从而解决农村教育的一些关键问题。
(一)“打工经济”与农村家庭教育力量的衰减。
“打工经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发展经济模式。它使家庭教育的主体发生变化,出现了错位的呈现形式:保姆式管理。无形中滋长了孩子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孩子成了爱的奴隶;放羊式管理,在客观上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从而错过了挽救的最佳时机;学业荒废,素质趋低,不良的习惯成了他们释放精力的渠道,失去了基本的约束力,更谈不上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引领了。
(二)学校德育建设弱化与精神成长的软肋。
1.囿于理论层面,不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佩戴红领巾作为积分考评依据,让管理代替教育,让积分成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标尺。
2.应试成绩压倒一切,德育地位矮化。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考核评比中,德育建设成绩要么是“打和牌”,要么是权重轻,而教学成绩则独步天下。考评又是悬在校长头上的一把利剑,这一状况就迫使校长、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应试教育上。
(三)追求主课高分与全面发展的虚空。
1.追求主课高分是由主管部门考核导向决定的。现在江苏高考也就是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上行下效,小学也就只重视这三个学科的考试成绩,甚至发展到,毕业年级的考试成绩权重代表整个学校的教学成绩。这样一来,就出现“我的眼里只有语、数、英了”,“考点”就是“教点”,为考而教。
2.全面发展的虚空。由于上述原因,无形中“开全上足课程”这一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定就产生了动摇,音乐、体育、科学、美术等就有可能被打入冷宫,这些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路堵塞了。没有学科课程的开全开足,哪有素质的全面提升?哪还有素质教育的开花结果?
(四)师资配备失衡与部分学科教学质量的难以保障。
大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学科之间不够均衡,专业化程度不高。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三所学校中,语文、数学学科教师配备基本符合要求,其中英语教师显得紧缺,两所村小学没有一名专职英语教师,更别说其他学科了。任教这些学科的教师也大多是兼课,其专业水准很难符合要求。
(五)虚假专业成长与专业水平的滞后。
1.学历培训的潜在危机。教师个人的学历进修(目前不仅局限于教育这个行业),由原来的知识型逐渐转变为职称晋升服务型。水平还是那个水平,学历变了,其他没变。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学生素质的提高。
2.教师的专业成长滞后。从学历进修的现状可以看出,基础水平提升的滞后不容乐观。一是教师实践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乡村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二是校本培训难以落实。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相应的教科研培训人员,加之课务比较重,学习时间也难以保证,所以个人业务进修渐渐流于形式。
二、对策
(一)建立家长培训的长效机制,致力形成教育合力。
1.社区及学校要共同承担起这项责任。应该说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复杂性,但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只有社区及学校联手把这项工作抓起来,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本质上扭转家庭教育力量衰减的被动局面。
2.培训形成机制,保证活动的效率。在政府物質保障的基础上,学校具体组织实施。培训活动要形成系列,将理论培训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二)融进时代主旋律,物化德育建设内容。
在思想认识上的再定位。学校要改变一味重视智育,重视考试成绩的做法,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物化活动内容。所谓“物化”就是将道德素质的目标,落实在可操作的实践层面上:一是积极开展班队活动;二是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三是延伸活动。四是建立活动的多元评价机制。
(三)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摆正素质培养的位置。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正确处理学科成绩与素质培养的关系。这本是个不须赘述的问题,可恰恰成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管理力度,不要把眼光仅仅落在语、数、英的考试分数上,更要把精力放在督查“开足开全”上。学校、教师要充分调动内因,有全面意识,课程体系意识。
(四)转变专业观念,调整充实专业队伍,保证学科教学的均衡性。
变一专多能为专业精深发展,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教育的发展应该是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诉求,没有政府的鼎力支持是举步维艰的。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近几年师范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较其他高校相对较低,国家虽然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似乎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村专业教师的缺额较大,师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
(五)教师专业成长变被动为主动。
1.改变旧有的行政推动模式。不唯学历看能力,不唯资历看水平。在职称评审、工资晋级、表彰奖励等方面,要轻学历,重能力。另外,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加大学历培训的力度,由经济利益驱动转向服务教育发展。
2.调动内在动因,让专业成长成为教师的内在诉求。一是增加广大教师学习的机会,在政策上、经费上加大扶持力度,让学习成为可能。二是加大校本教研力度,将村小学纳入中心小学进行培训。制定学校、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三是积极开展竞赛评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四是进行城乡结队帮扶,打造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永久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