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学必须改革,音乐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满足学生对音乐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 教学重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活动;教材内容繁多,偏重书本知识,导致教学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的差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方面缺乏客观性,影响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因此,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作为音乐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不断学习,调整心态,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观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又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陶冶心灵。因此,音乐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一些节日、庆典、迎送、婚丧等场合出现的礼仪音乐,在广告、健身、舞蹈等活动中出现的实用音乐,在超市、影视等特定背景下出现的背景音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音乐与生活品味的联系。通过音乐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感情,让音乐伴随终生,让音乐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真正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比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我让学生欣赏Flash,并让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同时还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现象。
二、改进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音乐课上,还要将音乐课与其他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门课程中接受熏陶。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要实现多学科的整合。现在,多媒体已经在很多学校普遍使用,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同程度地使用背景音乐,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这些课程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课外的一些活动,比如大合唱,配乐诗朗诵等等都已成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转移教学重心,培养人文精神
(一)丰富情感体验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会影响课堂的气氛。没有教师的情感力量,就不会以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音乐课每周只有1节,如果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二)培养探索精神
音乐具有自由性、模糊性的特点,为人们理解音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音乐最富于想象力,最富于创造性。所以教师要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使音乐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师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体现人文内涵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注重音乐的感化作用,这充分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合唱是合作精神的体现,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会有和谐的合唱效果。
总之,音乐具有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审美的作用。音乐教师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 教学重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我们不难发现现行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很多教师过于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活动;教材内容繁多,偏重书本知识,导致教学脱离了生活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求。由于学生的爱好与兴趣的差异,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方面缺乏客观性,影响学生对于音乐课的兴趣。因此,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实践,完善音乐课程体系,已成为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作为音乐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要不断学习,调整心态,更新教育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更新教学理念,树立新课程观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又有益于社会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陶冶心灵。因此,音乐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课程观,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一些节日、庆典、迎送、婚丧等场合出现的礼仪音乐,在广告、健身、舞蹈等活动中出现的实用音乐,在超市、影视等特定背景下出现的背景音乐,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让学生了解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音乐与生活品味的联系。通过音乐教学,进一步增强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感情,让音乐伴随终生,让音乐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体验音乐,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真正理解音乐与人生的关系。比如,在一节音乐欣赏课上,我让学生欣赏Flash,并让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感到生动有趣,同时还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音乐现象。
二、改进课堂教学,转变教学方式
音乐教育不能停留在音乐课上,还要将音乐课与其他课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各门课程中接受熏陶。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要实现多学科的整合。现在,多媒体已经在很多学校普遍使用,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同程度地使用背景音乐,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如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这些课程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课外的一些活动,比如大合唱,配乐诗朗诵等等都已成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转移教学重心,培养人文精神
(一)丰富情感体验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会影响课堂的气氛。没有教师的情感力量,就不会以音乐的魅力感染学生。音乐课每周只有1节,如果教师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正确引导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沉浸在音乐的海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二)培养探索精神
音乐具有自由性、模糊性的特点,为人们理解音乐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音乐最富于想象力,最富于创造性。所以教师要把音乐创作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音乐的需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使音乐教学获得最大的教育效果。另外,教师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从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体现人文内涵
自古以来,统治者都注重音乐的感化作用,这充分说明音乐教育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比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合唱是合作精神的体现,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会有和谐的合唱效果。
总之,音乐具有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审美的作用。音乐教师只有树立新课程理念,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反思、不断进取,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