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渐渐地发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现象存在较为普遍。那么,如何让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提问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呢?下面,先看一个案例:
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时,在充分感知了小鹰的努力和鹰妈妈话中含义后,教师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为了让学生感悟小鹰的努力与执着,教师问道:“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的翅膀。
师:从你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读书也很努力。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执着的小鹰,虽然它已经飞得很累了,但仍然没有放弃。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张开双翅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它非常听妈妈的话,在努力学习飞行。
生:我看到一只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终于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满头大汗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弱小的翅膀。它很累,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想起妈妈的话,它又鼓起劲往上飞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鹰、一只执着的小鹰、一只勤奋的小鹰。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
生:因为妈妈告诉它飞得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生:因为还有鹰比它飞得更高更远。
生:因为小鹰知道了学习本领是没有尽头的,要想飞得更高,只有更努力地学习飞行。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对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得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连锁效应。在我看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从教师的“善问”开始。
一、紧扣文本,情境提问
教师的“善问”必须紧扣文本,忌讳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在《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试图通过感悟小鹰的精神从而领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鹰、一只执着的小鹰、一只勤奋的小鹰。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这两个巧妙的“善问”,让文本舒展开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有效减少了教师提问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了思维的指向性。
二、学生为本,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而学生作为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少讲一些,通过精练的提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假如我们把教学提问换成“曲问”和“善问”,以学生为本,变曲为直,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小鹰学飞》教学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这个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简单为生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力求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将文本中直白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问题改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鹰”,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直白,教师语言的苍白无力也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瘪的词语,学生回答也就不会精彩纷呈。
三、发展为本,以评促问
“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他们热爱语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的即时评价,并在评价中及时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就高明多了,立足学生的发展之本,以评促问。教师把学生的回答看作是一种学习水平,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较为到位时,对其作出真实、真诚的评价,理解和鼓励学生对文字的不同感悟,使被评价的学生受到鼓舞,其他学生也受到相应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理解上,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这平等、民主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关注被评价者的现状,还有效地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上得到了提升,从而实现了由学生的自读自悟到自读共悟的飞跃。
享受语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语文,不仅仅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作引导和提升,使教学水到渠成。让我们教师的“善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教学苏教版第三册《小鹰学飞》时,在充分感知了小鹰的努力和鹰妈妈话中含义后,教师出示:小鹰只好鼓起劲,跟着老鹰拼命向上飞。飞呀,飞呀,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为了让学生感悟小鹰的努力与执着,教师问道:“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的翅膀。
师:从你的回答中,老师看出你读书也很努力。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执着的小鹰,虽然它已经飞得很累了,但仍然没有放弃。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张开双翅努力向上飞的小鹰,它非常听妈妈的话,在努力学习飞行。
生:我看到一只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终于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的小鹰。
生:我仿佛看到一只满头大汗的小鹰,在拼命地拍打着自己弱小的翅膀。它很累,很想休息一会儿。可是想起妈妈的话,它又鼓起劲往上飞了。
师:是啊,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鹰、一只执着的小鹰、一只勤奋的小鹰。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
生:因为妈妈告诉它飞得比大树高还不算会飞。
生:因为还有鹰比它飞得更高更远。
生:因为小鹰知道了学习本领是没有尽头的,要想飞得更高,只有更努力地学习飞行。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对于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语文课堂提问设计得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连锁效应。在我看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从教师的“善问”开始。
一、紧扣文本,情境提问
教师的“善问”必须紧扣文本,忌讳那些大而不当的问题。如果学生的思维还未进入理想境界,提问的时机尚未成熟,就匆匆忙忙地提出一些较深奥的、带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很容易让学生的思维陷入一种茫茫然不知所以然的境地。在《小鹰学飞》的教学中,教师试图通过感悟小鹰的精神从而领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是啊,这真是一只努力的小鹰、一只执着的小鹰、一只勤奋的小鹰。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这两个巧妙的“善问”,让文本舒展开来,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从而有效减少了教师提问和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了思维的指向性。
二、学生为本,变直为曲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而学生作为接受者,只能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久而久之,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可能少讲一些,通过精练的提问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并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对语文本身的兴趣。假如我们把教学提问换成“曲问”和“善问”,以学生为本,变曲为直,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小鹰学飞》教学中,“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一只怎样的小鹰?”这个问题化抽象为形象,化简单为生动,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情感经验去体验作品,力求对文本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将文本中直白的语言文字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将问题改成“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鹰”,教师的提问就显得直白,教师语言的苍白无力也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瘪的词语,学生回答也就不会精彩纷呈。
三、发展为本,以评促问
“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他们热爱语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和学生的回答进行巧妙的即时评价,并在评价中及时提问,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上述的案例中教师的评价就高明多了,立足学生的发展之本,以评促问。教师把学生的回答看作是一种学习水平,当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较为到位时,对其作出真实、真诚的评价,理解和鼓励学生对文字的不同感悟,使被评价的学生受到鼓舞,其他学生也受到相应的启发。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的理解上,而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它不停地往上飞呢?”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这平等、民主的互动中,教师不仅关注被评价者的现状,还有效地促使全体学生在原有学习水平上得到了提升,从而实现了由学生的自读自悟到自读共悟的飞跃。
享受语文,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语文,不仅仅是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享受思考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水平,尊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在学生充分思考后再作引导和提升,使教学水到渠成。让我们教师的“善问”成为架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桥梁,成为能给师生都带来思维享受的艺术,成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