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得到彰显。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三个角度来分析并结合《洛丽塔》的两个中文译本来研究认知语言学识解视域下,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识解;详略度;背景;视角;主体性
一、引言
在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前,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状态的真实反映。这种观点影响投射在翻译实践中,学者普遍更加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从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派翻译理论。[1]研究方向发生改变。译者主体地位,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的青睐。译者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
二、识解
“识解”这一概念最初被称为“意象”。意象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与心理学术语的混淆。Langacker将其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2]也就是说识解是我们用不同方式来理解,阐释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此种观点反应到翻译中来就是,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译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识解。这就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Langacker把“识解”分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把辖域和背景归为一类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
(一)详略度
详略度是指“发话人可以用不同的细节对同一情景进行描写”[3]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理解不同,详略度也就不同。
(二)辖域或背景
辖域是指某一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4]简而言之就是理解相关表达式所需要具有的相关经验,背景知识。百科知识,阶级和背景是辖域的三个重要要素。不同译者的经历背景不同,识解会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识解结果。当对同一个文学作品进行识解翻译时,由于译者的生长环境背景和知识储备不同,翻译的结果就不同。
(三)视角
视角表明观察者观察事物的立场,方向和角度。[2]观察者选取的角度不同,那么识解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就回有所不同。在翻译文学作品当中,译者选取的视角不同,我们所得到的翻译结果也会不同。
三、案例分析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于1955年公开发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本文选取了于晓丹和主萬两个译本来进行举例分析。
(一)详略度
原文:“Seva ascendes,pulsa te,brulans,kitzelans,dementissima.Elevator clatterans,pausa clatterans,populus in corridoro.Hanc nisi mors mihi adimet nemo!Juncea puellula,jo pensavo fondissime,nobserva nihil quidquam;[5]
于:“精气在上升,搏动,燃烧,刺痒,完全失去了控制,电梯咔哒咔哒响着,停下来,有咔哒咔哒响着,走廊里有不少人,除了死亡,谁也不能把这个人从我身边带走!苗条的小姑娘,我的最爱,她什么也没注意到;[6]
主:“Seva ascendes,pulsate,brulans,kitzelans,dementissima.Elevator clatterans,pausa,clatterans,populus in corridoro.Hanc nisi mors mihi adimet nemo!Juncea puellula,jo pensavo fondissime,nobserva nihil quidquam。(189页)[7]
原文中划横线部分,夹杂着拉丁,法语,德语等等。通过对比于丹版并运用“精气,搏动,燃烧,刺痒”等词语详尽的翻译了原文的内容。而主版,保留了原文,采取了标注解释的方法,将原文的大意注释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详略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二)辖域和背景
原文“I discussed Soviet movies with expatriates;I sat with uranists in the Deux Magots.(Page 161)”[5]
于版:“我和流亡者大谈苏联电影。我和铀矿学家一起坐在‘第二人像’里。(164页)[6]
主版:“我和流往国外的人一起谈论苏联电影。我和一些同性恋者坐在‘双叟’里面。”(235页)[7]
在识解视角下,百科知识辖域的一个重要因素。Deux Magots是法语单词,译为“两个老猴”。但是实际上是一家咖啡店。在于版中,她直接翻译成了“铀矿学家一起坐在‘第二人像里’”。于缺乏背景知识,只直译出原文内容,并没译出文化内涵让读者搞不清楚。而主版本明确其中文化内涵,有助读者理解。
(三)视角
原文“Only you’ll never,never see that miserable brat again.(Page 101)[5]
于版:“只是你永远、永远见不到那个可怜的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了。”(93页)[6]
主版:“只是你决不会,决不会再见到那个不要脸的小鬼啦。”(150页)[7]
译者所选取视角立场不同,对文本的翻译也不同。文中“brat”一词意为顽童。于从女性视角,将miserable brat译为“乳臭未干的小丫头”,满含怜爱之意。而主直译为“臭不要脸的小鬼”。女性视角使于的语言更柔美,内敛。而主的翻译更奔放。
四、结论
“识解”所反映的是“人之理解方式”,与翻译过程研究中关注人本精神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一致。[8]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和突显四个方面对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不同的译者出发点不同,翻译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有所不同,所以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识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2]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3.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5]Nabokov Vadimir,Lolita[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7]主万译《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
[8]王寅.人之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翻译研究,2013
关键词:识解;详略度;背景;视角;主体性
一、引言
在认知语言学问世之前,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对世界状态的真实反映。这种观点影响投射在翻译实践中,学者普遍更加注重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的运用,从而忽视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主体地位。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译入语文化的文学派翻译理论。[1]研究方向发生改变。译者主体地位,得到国内外翻译研究的青睐。译者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
二、识解
“识解”这一概念最初被称为“意象”。意象是心理学上的概念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有相同之处却又不尽相同。为了避免与心理学术语的混淆。Langacker将其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2]也就是说识解是我们用不同方式来理解,阐释同一现实情景的能力。此种观点反应到翻译中来就是,不同的译者对相同的译本也会做出不同的识解。这就与译者的主体性息息相关。Langacker把“识解”分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五个方面。在本文中,我们把辖域和背景归为一类分析,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译者的主体性。
(一)详略度
详略度是指“发话人可以用不同的细节对同一情景进行描写”[3]不同的译者对同一文本理解不同,详略度也就不同。
(二)辖域或背景
辖域是指某一表达式所涉及的相关经验和被激活的概念域配置[4]简而言之就是理解相关表达式所需要具有的相关经验,背景知识。百科知识,阶级和背景是辖域的三个重要要素。不同译者的经历背景不同,识解会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识解结果。当对同一个文学作品进行识解翻译时,由于译者的生长环境背景和知识储备不同,翻译的结果就不同。
(三)视角
视角表明观察者观察事物的立场,方向和角度。[2]观察者选取的角度不同,那么识解的方式方法和结果就回有所不同。在翻译文学作品当中,译者选取的视角不同,我们所得到的翻译结果也会不同。
三、案例分析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于1955年公开发表。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争议的小说之一。本文选取了于晓丹和主萬两个译本来进行举例分析。
(一)详略度
原文:“Seva ascendes,pulsa te,brulans,kitzelans,dementissima.Elevator clatterans,pausa clatterans,populus in corridoro.Hanc nisi mors mihi adimet nemo!Juncea puellula,jo pensavo fondissime,nobserva nihil quidquam;[5]
于:“精气在上升,搏动,燃烧,刺痒,完全失去了控制,电梯咔哒咔哒响着,停下来,有咔哒咔哒响着,走廊里有不少人,除了死亡,谁也不能把这个人从我身边带走!苗条的小姑娘,我的最爱,她什么也没注意到;[6]
主:“Seva ascendes,pulsate,brulans,kitzelans,dementissima.Elevator clatterans,pausa,clatterans,populus in corridoro.Hanc nisi mors mihi adimet nemo!Juncea puellula,jo pensavo fondissime,nobserva nihil quidquam。(189页)[7]
原文中划横线部分,夹杂着拉丁,法语,德语等等。通过对比于丹版并运用“精气,搏动,燃烧,刺痒”等词语详尽的翻译了原文的内容。而主版,保留了原文,采取了标注解释的方法,将原文的大意注释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详略度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
(二)辖域和背景
原文“I discussed Soviet movies with expatriates;I sat with uranists in the Deux Magots.(Page 161)”[5]
于版:“我和流亡者大谈苏联电影。我和铀矿学家一起坐在‘第二人像’里。(164页)[6]
主版:“我和流往国外的人一起谈论苏联电影。我和一些同性恋者坐在‘双叟’里面。”(235页)[7]
在识解视角下,百科知识辖域的一个重要因素。Deux Magots是法语单词,译为“两个老猴”。但是实际上是一家咖啡店。在于版中,她直接翻译成了“铀矿学家一起坐在‘第二人像里’”。于缺乏背景知识,只直译出原文内容,并没译出文化内涵让读者搞不清楚。而主版本明确其中文化内涵,有助读者理解。
(三)视角
原文“Only you’ll never,never see that miserable brat again.(Page 101)[5]
于版:“只是你永远、永远见不到那个可怜的乳臭未干的小丫头了。”(93页)[6]
主版:“只是你决不会,决不会再见到那个不要脸的小鬼啦。”(150页)[7]
译者所选取视角立场不同,对文本的翻译也不同。文中“brat”一词意为顽童。于从女性视角,将miserable brat译为“乳臭未干的小丫头”,满含怜爱之意。而主直译为“臭不要脸的小鬼”。女性视角使于的语言更柔美,内敛。而主的翻译更奔放。
四、结论
“识解”所反映的是“人之理解方式”,与翻译过程研究中关注人本精神的基本出发点完全一致。[8]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从详略度,辖域或背景,视角和突显四个方面对译者在进行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主体性差异进行了分析。不同的译者出发点不同,翻译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有所不同,所以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识解。(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2]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23.
[3]文旭.语义,认知与识解[J]外语学刊,2007
[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体验性概念化”对翻译主客观性的解释力——一项基于古诗《枫桥夜泊》40篇英语译文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
[5]Nabokov Vadimir,Lolita[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6]于晓丹译《洛丽塔》,南京译文出版社,2000年版
[7]主万译《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
[8]王寅.人之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翻译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