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过程(市场)会对利益的分配做出规定,还会自发形成与之对应的制度(契约)形式;同时市场通过对效率的强制要求还会对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出某一程度的需求。因此,系统阐述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供求律的制约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2-0128- 03
目前,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文献很多,但大多数要么在结合具体工作讲,要么是对科学发展观体系本身的总结或解释。
面对这种状况,陈文玲提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现实服务,为决策服务。她认为经济学研究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点不相匹配。表现之一是脱节,就是经济学研究和现在伟大变革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的研究有些脱节,联系不太紧密。其次是照搬,缺少原创性研究,从格式到理论的表述上照搬原来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与她的观点相符合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理论的内在需求之一是对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机理的解释。现在一提起经济学基本就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及其关系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可是这个体系无法解释人的发展这类问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经济学的历史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1 科学发展观对以经济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现象的需求
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如GDP增长的快、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及其在国际市场上日益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压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日益强调科技和人的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我国今后如何发展的回答。
这表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而人在市场中是要结成组织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同的组织方式意味着不同的契约选择。好的契约能恰当地保护参与者的权利,从而最大化其利益。但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非均衡的,因此有必要在事后对个人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进行调节。而且,不同人的不同收入意味着不同的个人福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基本的人权,有有必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活力,我国一直在进行企业改制,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是受到经济原因支配的。这样,科学发展观意味着对利益的调节和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的改革。新的发展思路的核心是人,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一定的供求状况下,在市场对效率的强制要求下,还会形成特定的制度形式并对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出特定的要求。
不能一味地讲效率、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教育、医疗、住房、新劳动法等社会热点备受关注。从社会公平角度讲,我们应该让人人在各个方面机会平等,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社会规制也应该以此为努力方向。然而,在这些方面,经济规律(市场)都会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对利益的人为调节无法超越市场的自发调节。教育扩招令更多的人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教育投资(金钱和时间)的收益率。面对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学习无用论甚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医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医药价格却只见涨,医疗对很多人而言依然是重负。上半年喊房价高,下半年不少地方政府却忙着救市。这些现象说明无论我们的愿望多么美好,都无法超越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我们只能缓和却无法消灭矛盾,因此,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可阻挡地对劳动者的福利和发展水平做出规定的。对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类目标,政府应该理性地逐渐推进。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人均产出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市场的竞争,使产品市场的竞争者无需向劳动者提供过多就能获得必要的效率。
以上例子还只是调节利益分配方面的例子。直接调整市场自身的契约选择被事实证明也是不足取的。新劳动法还未正式颁布,就出现了华为辞职门事件,而且这种现象还形成了一股风潮。结果不少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受到了损失。
“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的首要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即把主要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合作体制。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它们与职位相连,而职位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与第一个正义原则所要求的绝对的同等自由不相符合之处,都不能用对社会和经济有较大的好处为由证明其有理。正义原则要求社会必须安排得使那些处于最不利条件下的人们认为是合理的,这才是平等的正义原则。因为每个人的福利都依靠着一个社会的合作体系,没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个满意的生产。”(P197-198)罗尔斯实际上在讲一个社会应如何处理正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实中,基本制度的正义和结果的公平市场自身无法提供,只能由法来完成;在财产运用的过程中,市场的自律作用会有遗漏,这也需要法来补充,但不能由此否认市场中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市场(财产运用)运作的过程中,会对利益的分配做出规定;还会自发形成与之对应的制度(契约)形式;同时市场通过对效率的强制要求还会对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出某一程度的需求。对经济规律(市场)在这三者之间的具体运作机理,现代西方经济学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尽管系统阐述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但在这个方面鲜有涉足者。之所以这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马歇尔的后继者抛弃了他从供求律出发分析人的发展、人的福利、组织方式及其变迁及其他社会现象的传统。
2 马歇尔以供求律对人、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之规律的解释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体系脱胎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然而马歇尔的供求分析充满了对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认为由人组成的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并作为一个整体与供求律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即市场经济的规则(供求律)往往与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例如他讨论了结婚年龄、结婚率、英国南部传统观念对经济的阻碍、民族气质对行业选择的影响、高尚生活方式对效率的增进、人的才能的发展和生活程度的进步等。他的《原理》共六篇,以人开始以人结束,因为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从供求分析出发讨论人和社会(包括制度)现象的分析框架可由下表表示。
对表的说明。要素对经营者竞争优势的贡献与其拥有者所得收入的多少之间是一致的;同时,人为了取得收入而从事的创新活动与市场机制原则上也是相符合的。各市场主体的决策以预期收入为基础,进而对生产经营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创新。由于是以竞争的方式进行生产并索取收入,且消费者的购买前提是对效用的满足程度。所以作为组织管理者的资本家(或企业家)的收入必须依附于生产经营本身的质量。他们所经营的要素的整体优势,代表其竞争优势,收入只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这个逻辑对于其他要素所有者也适用。我们讲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有效制度,这讲的都是物质生产的层面。产品讲竞争,要素同样讲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收入,结果却是人们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因此,说人为了取得收入而从事的创新活动与市场机制原则上也是相符和的。
市场中,要素的层面代表竞争力,而人的工作效率所要求的条件随工作的不同而不同。当人们的创新推动生产的发展时,人们工作的性质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导致人们的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产品市场上供求状况的改变也会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且,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也会使经济各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这会对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而供求律的作用就是令这些变化按一条客观的、既定的路径进行,即要符合效率原则。这样,就从供求均衡的数量(成本、价格、收入、产量等)规则中引申出了对人、组织等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型。
消费品味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过程对美术才能的需求,从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机会。“财富的增长使人们能购买各种物品以适合嗜好,而这对于这些物品是否耐用却看作次要的事情;所以,在各种衣着和家具上,东西的销售决定于样式,越来越风行了”。“风俗所要求的作为最低限度的那种多样化和奢费,和风俗所容许的作为最高限度的那种多样化和奢费,都在不断地增大;要从衣服上得到自豪感的努力,正在英国社会的下层阶级中扩大。”为此“工业教育虽不能大大增加美术上天才的供给但它却能使许多天生的美术天才不改变为无用” ,而且“美术才能的发展成为工业效率的一个因素”,因为它可以产品或劳务更能适合客户的需求。
在生产领域,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对人的一般智慧和才能的需求,这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自动机械的精密和用途每有进步,就越缩小极其注重手和眼的运用的手工操作的范围;由最好形式的普通教育所训练出来的那些才能(指一般智慧和活力)的重要性正日渐增大”。“印刷业者的工具每有改良和跌价,对校对者的判断力、鉴别力和文学知识的需要,以及对那些知道怎样排成优美的内封面,或怎样在纸上印刷雕刻物,以适当地配合色彩明暗的人的技能和审美力的需要,就俞增加。” 从而为了维持一般智慧和才能的效率“比较宽敞而设备完善的房屋,即使对于最低的社会等级的人,也是一种‘维持效率的必需品”。
工人的福利之所以不断得到提升,是因为“报酬优厚的劳动,对那些旨在领先并企图用最先进的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的雇主来说,实际上是廉价的劳动。他们之所以给予他们的工人以高工资和对工人加以细心的训练,一则由于这样做对他们有利,二则由于他们宜于领导生产技术的那种性格也可能使他们对为他们工作的人们的福利发生莫大的兴趣”。
在人们获得管理职位的机会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提出了对更多更高才能的管理人员的需求,而竞争使之趋于公平。“初看起来商人们似乎会成为一种世袭的阶级,会把管理上的主要位置分给他的儿子们去担任,建立世袭的王朝,而接连许多代统治某些商业部门。但是,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当一个人建成了一个大企业时,他的子孙虽有很大的利益,但往往不能发展同样成功地经营这个企业所需要的高级才能和特殊的意志及气质。”
特定的商业组织形式也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在大工厂开始之前,在羊毛业中盛行下述的责任划分:采购和销售上的较有投机性的工作和较大的风险,由企业家担当,而企业家本身并不是劳动的雇主;同时管理上的细节工作和履行一定的合同之较小的风险,则由小包工者担当。在纺织业的某些部门中――尤其是对于未来的预测有很大困难的那些部门中――仍然广泛地实现这个办法”。“曼彻斯特的批发商人,专门研究时式的变动,原料的销路,贸易、金融市场和政治的一般情况,以及其他会影响将临的季节中各种货品的价格之种种原因;如果需要的话,他们雇用了熟练的设计师来实行他们的计划之后;他们就与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订立制造货物的合同,而对于这些货物,他们决定冒投资的风险”。而且,由于技术的变动,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动。“在工厂和家庭工业之间有不断的竞争,时而前者得势,时而后者得势;例如,现在由蒸汽动力运输的缝纫机的使用日渐增多,加强了制靴业工厂的地位”。“另一方面,制袜业则因手织机近来的改良而引回到家庭工业”。
可见,商人们以何种组织形式经营商业,完全是基于效率即成本上的考虑,而某一组织形式是否有效,是在竞争中同其他的组织形式相比较而言的。技术的变动,只是改变了不同组织形式的相对效率,因此引起组织形式的变迁。
一般而言,“经济自由制度对那些身心健康的人来说,不论从道德或物质的观点来看也许是最理想所的制度”。“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所依靠的种种条件是工业效率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看工业效率而定;同时,相反的,物质财富的最大重要性在于下一事实:财富如被明智的使用,就可增进人类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马歇尔在《原理》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中,考察了人类生活程度的进步与市场经济(供求律)的互动问题。他认为“工资有同培养、训练和保持有效率的劳动的精力所用的成本保持密切关系(虽然是间接而复杂的)的趋势” ;“有某种消费,如果它有某些减少,则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各级工作所绝对必要的”;“使效率所绝对必需的那种消费,有任何增加,都不是得不偿失的”;很多这些提高人类生活的旨趣的“必需品和日常嗜好品是物质与精神进步的体现,它们的范围随世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用减少而不是增进效率的手段以维持较高的安逸程度的方法,是违反社会利益的,也是近视的”。总之,由于替代原则不断发挥作用,由于供求律(竞争)的制约,出于劳动效率的考虑,人们的收入会逐渐上升从而消费水平即生活程度也会逐渐的上升,而且这是“正义事业的真相”。“一切的人初入世界都应有过文明生活的公平机会,不受贫困的痛苦和过度机械的劳动的呆板影响,这真是不可能的吗?” “这个答案大部分有赖于经济学范围之内的事实和推论。” 这就是马歇尔的人本精神和研究经济学原理即供求律的初衷。
总之,在供求律与人和社会的对立统一中,关键是人和社会对效率的增进和被人的活动改变了的一般供求的状况和财富的增加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任何违反效率的东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违反社会利益的,也是近视的”。
3 结论
谷书堂认为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成思危主张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内在要求。在实施途径上,王振中认为是建立文明社会,而且一个文明社会起码具有三个标志:第一,在文明社会中,不仅要促进社会活动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个人活动的发展。第二,一个文明社会,不仅要体现社会的进步,而且要体现人性的进步。黄泰岩主张实现公平分配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或核心。罗润东强调和谐社会是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然而,我们不能把社会的和谐、人们的福利水平的提升这类问题做简单化的理解。因为从经济原因看,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是由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对效率的强制要求导致的。因此,任何不及或过激的做法都会对效率造成损伤。当然,追求幸福、文明与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但欲速则不达,如果混淆了人们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好的社会氛围,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1):6-14.
[2]陈文玲.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经济学研究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3]谷书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和谐社会理论基础初探[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4]黄泰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标准及其应用[J].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7-(2):1-18.
[5]罗润东.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和谐社会形态的三个维度.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7-(2):1-18.
[6]吕世伦主编,鄂振辉著.自然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第一 版.
[8]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第一版.
[9]王振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社会和谐途径之探讨[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责任编辑:饶 湘)
【关键词】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供求律的制约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2-0128- 03
目前,解读科学发展观的文献很多,但大多数要么在结合具体工作讲,要么是对科学发展观体系本身的总结或解释。
面对这种状况,陈文玲提出经济学的研究应该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现实服务,为决策服务。她认为经济学研究和整个时代的发展有点不相匹配。表现之一是脱节,就是经济学研究和现在伟大变革时代的许多重大问题、难点问题的研究有些脱节,联系不太紧密。其次是照搬,缺少原创性研究,从格式到理论的表述上照搬原来的研究框架、体系和方法。与她的观点相符合的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经济理论的内在需求之一是对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机理的解释。现在一提起经济学基本就是指研究经济变量及其关系的现代西方经济学,可是这个体系无法解释人的发展这类问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经济学的历史不够重视,从而不能全面、合理地解释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1 科学发展观对以经济规律解释人和社会现象的需求
在新的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势头良好,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如GDP增长的快、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加大及其在国际市场上日益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竞争压力。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日益强调科技和人的因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这是对我国今后如何发展的回答。
这表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而人在市场中是要结成组织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不同的组织方式意味着不同的契约选择。好的契约能恰当地保护参与者的权利,从而最大化其利益。但竞争的结果必然是非均衡的,因此有必要在事后对个人收入差距、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进行调节。而且,不同人的不同收入意味着不同的个人福利,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基本的人权,有有必要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为了促进经济的活力,我国一直在进行企业改制,但企业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是受到经济原因支配的。这样,科学发展观意味着对利益的调节和对经济活动的组织方式的改革。新的发展思路的核心是人,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在利益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在一定的供求状况下,在市场对效率的强制要求下,还会形成特定的制度形式并对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出特定的要求。
不能一味地讲效率、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教育、医疗、住房、新劳动法等社会热点备受关注。从社会公平角度讲,我们应该让人人在各个方面机会平等,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的社会规制也应该以此为努力方向。然而,在这些方面,经济规律(市场)都会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对利益的人为调节无法超越市场的自发调节。教育扩招令更多的人受到了高等教育,但在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也降低了他们教育投资(金钱和时间)的收益率。面对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学习无用论甚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医改进行了这么多年医药价格却只见涨,医疗对很多人而言依然是重负。上半年喊房价高,下半年不少地方政府却忙着救市。这些现象说明无论我们的愿望多么美好,都无法超越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我们只能缓和却无法消灭矛盾,因此,经济规律的作用是不可阻挡地对劳动者的福利和发展水平做出规定的。对于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类目标,政府应该理性地逐渐推进。这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人均产出少,另一方面是劳动市场的竞争,使产品市场的竞争者无需向劳动者提供过多就能获得必要的效率。
以上例子还只是调节利益分配方面的例子。直接调整市场自身的契约选择被事实证明也是不足取的。新劳动法还未正式颁布,就出现了华为辞职门事件,而且这种现象还形成了一股风潮。结果不少普通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受到了损失。
“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的首要对象是社会基本结构,即把主要制度安排成为一种合作体制。制度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它们与职位相连,而职位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与第一个正义原则所要求的绝对的同等自由不相符合之处,都不能用对社会和经济有较大的好处为由证明其有理。正义原则要求社会必须安排得使那些处于最不利条件下的人们认为是合理的,这才是平等的正义原则。因为每个人的福利都依靠着一个社会的合作体系,没有它,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一个满意的生产。”(P197-198)罗尔斯实际上在讲一个社会应如何处理正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实中,基本制度的正义和结果的公平市场自身无法提供,只能由法来完成;在财产运用的过程中,市场的自律作用会有遗漏,这也需要法来补充,但不能由此否认市场中契约自由、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市场(财产运用)运作的过程中,会对利益的分配做出规定;还会自发形成与之对应的制度(契约)形式;同时市场通过对效率的强制要求还会对人的发展和福利水平提出某一程度的需求。对经济规律(市场)在这三者之间的具体运作机理,现代西方经济学并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因此,尽管系统阐述经济规律与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机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很强的启发意义,但在这个方面鲜有涉足者。之所以这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马歇尔的后继者抛弃了他从供求律出发分析人的发展、人的福利、组织方式及其变迁及其他社会现象的传统。
2 马歇尔以供求律对人、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之规律的解释
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体系脱胎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然而马歇尔的供求分析充满了对人和各种社会现象的讨论,认为由人组成的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并作为一个整体与供求律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即市场经济的规则(供求律)往往与社会现象之间存在相互的影响。例如他讨论了结婚年龄、结婚率、英国南部传统观念对经济的阻碍、民族气质对行业选择的影响、高尚生活方式对效率的增进、人的才能的发展和生活程度的进步等。他的《原理》共六篇,以人开始以人结束,因为他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他从供求分析出发讨论人和社会(包括制度)现象的分析框架可由下表表示。
对表的说明。要素对经营者竞争优势的贡献与其拥有者所得收入的多少之间是一致的;同时,人为了取得收入而从事的创新活动与市场机制原则上也是相符合的。各市场主体的决策以预期收入为基础,进而对生产经营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创新。由于是以竞争的方式进行生产并索取收入,且消费者的购买前提是对效用的满足程度。所以作为组织管理者的资本家(或企业家)的收入必须依附于生产经营本身的质量。他们所经营的要素的整体优势,代表其竞争优势,收入只是顺理成章的结果。这个逻辑对于其他要素所有者也适用。我们讲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是创造物质财富的有效制度,这讲的都是物质生产的层面。产品讲竞争,要素同样讲竞争,竞争的目的是收入,结果却是人们可以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因此,说人为了取得收入而从事的创新活动与市场机制原则上也是相符和的。
市场中,要素的层面代表竞争力,而人的工作效率所要求的条件随工作的不同而不同。当人们的创新推动生产的发展时,人们工作的性质也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导致人们的工作条件(工资、福利、工作环境以及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等)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产品市场上供求状况的改变也会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而且,分工协作的不断发展也会使经济各部分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密切,这会对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而供求律的作用就是令这些变化按一条客观的、既定的路径进行,即要符合效率原则。这样,就从供求均衡的数量(成本、价格、收入、产量等)规则中引申出了对人、组织等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型。
消费品味的提升,促进了生产过程对美术才能的需求,从而为人们的精神追求提供了机会。“财富的增长使人们能购买各种物品以适合嗜好,而这对于这些物品是否耐用却看作次要的事情;所以,在各种衣着和家具上,东西的销售决定于样式,越来越风行了”。“风俗所要求的作为最低限度的那种多样化和奢费,和风俗所容许的作为最高限度的那种多样化和奢费,都在不断地增大;要从衣服上得到自豪感的努力,正在英国社会的下层阶级中扩大。”为此“工业教育虽不能大大增加美术上天才的供给但它却能使许多天生的美术天才不改变为无用” ,而且“美术才能的发展成为工业效率的一个因素”,因为它可以产品或劳务更能适合客户的需求。
在生产领域,技术的进步加强了对人的一般智慧和才能的需求,这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自动机械的精密和用途每有进步,就越缩小极其注重手和眼的运用的手工操作的范围;由最好形式的普通教育所训练出来的那些才能(指一般智慧和活力)的重要性正日渐增大”。“印刷业者的工具每有改良和跌价,对校对者的判断力、鉴别力和文学知识的需要,以及对那些知道怎样排成优美的内封面,或怎样在纸上印刷雕刻物,以适当地配合色彩明暗的人的技能和审美力的需要,就俞增加。” 从而为了维持一般智慧和才能的效率“比较宽敞而设备完善的房屋,即使对于最低的社会等级的人,也是一种‘维持效率的必需品”。
工人的福利之所以不断得到提升,是因为“报酬优厚的劳动,对那些旨在领先并企图用最先进的生产方法生产优质产品的雇主来说,实际上是廉价的劳动。他们之所以给予他们的工人以高工资和对工人加以细心的训练,一则由于这样做对他们有利,二则由于他们宜于领导生产技术的那种性格也可能使他们对为他们工作的人们的福利发生莫大的兴趣”。
在人们获得管理职位的机会方面,企业规模的扩大提出了对更多更高才能的管理人员的需求,而竞争使之趋于公平。“初看起来商人们似乎会成为一种世袭的阶级,会把管理上的主要位置分给他的儿子们去担任,建立世袭的王朝,而接连许多代统治某些商业部门。但是,实际情况却大不相同。因为当一个人建成了一个大企业时,他的子孙虽有很大的利益,但往往不能发展同样成功地经营这个企业所需要的高级才能和特殊的意志及气质。”
特定的商业组织形式也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在大工厂开始之前,在羊毛业中盛行下述的责任划分:采购和销售上的较有投机性的工作和较大的风险,由企业家担当,而企业家本身并不是劳动的雇主;同时管理上的细节工作和履行一定的合同之较小的风险,则由小包工者担当。在纺织业的某些部门中――尤其是对于未来的预测有很大困难的那些部门中――仍然广泛地实现这个办法”。“曼彻斯特的批发商人,专门研究时式的变动,原料的销路,贸易、金融市场和政治的一般情况,以及其他会影响将临的季节中各种货品的价格之种种原因;如果需要的话,他们雇用了熟练的设计师来实行他们的计划之后;他们就与世界各地的制造商订立制造货物的合同,而对于这些货物,他们决定冒投资的风险”。而且,由于技术的变动,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动。“在工厂和家庭工业之间有不断的竞争,时而前者得势,时而后者得势;例如,现在由蒸汽动力运输的缝纫机的使用日渐增多,加强了制靴业工厂的地位”。“另一方面,制袜业则因手织机近来的改良而引回到家庭工业”。
可见,商人们以何种组织形式经营商业,完全是基于效率即成本上的考虑,而某一组织形式是否有效,是在竞争中同其他的组织形式相比较而言的。技术的变动,只是改变了不同组织形式的相对效率,因此引起组织形式的变迁。
一般而言,“经济自由制度对那些身心健康的人来说,不论从道德或物质的观点来看也许是最理想所的制度”。“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所依靠的种种条件是工业效率的基础,而物质财富的生产要看工业效率而定;同时,相反的,物质财富的最大重要性在于下一事实:财富如被明智的使用,就可增进人类身体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健康与强壮。”
在这一认识的指导下,马歇尔在《原理》的最后一篇的最后一章中,考察了人类生活程度的进步与市场经济(供求律)的互动问题。他认为“工资有同培养、训练和保持有效率的劳动的精力所用的成本保持密切关系(虽然是间接而复杂的)的趋势” ;“有某种消费,如果它有某些减少,则工作就不能有效地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各级工作所绝对必要的”;“使效率所绝对必需的那种消费,有任何增加,都不是得不偿失的”;很多这些提高人类生活的旨趣的“必需品和日常嗜好品是物质与精神进步的体现,它们的范围随世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同”;“用减少而不是增进效率的手段以维持较高的安逸程度的方法,是违反社会利益的,也是近视的”。总之,由于替代原则不断发挥作用,由于供求律(竞争)的制约,出于劳动效率的考虑,人们的收入会逐渐上升从而消费水平即生活程度也会逐渐的上升,而且这是“正义事业的真相”。“一切的人初入世界都应有过文明生活的公平机会,不受贫困的痛苦和过度机械的劳动的呆板影响,这真是不可能的吗?” “这个答案大部分有赖于经济学范围之内的事实和推论。” 这就是马歇尔的人本精神和研究经济学原理即供求律的初衷。
总之,在供求律与人和社会的对立统一中,关键是人和社会对效率的增进和被人的活动改变了的一般供求的状况和财富的增加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任何违反效率的东西,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违反社会利益的,也是近视的”。
3 结论
谷书堂认为实现公平和正义是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成思危主张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内在要求。在实施途径上,王振中认为是建立文明社会,而且一个文明社会起码具有三个标志:第一,在文明社会中,不仅要促进社会活动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个人活动的发展。第二,一个文明社会,不仅要体现社会的进步,而且要体现人性的进步。黄泰岩主张实现公平分配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或核心。罗润东强调和谐社会是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然而,我们不能把社会的和谐、人们的福利水平的提升这类问题做简单化的理解。因为从经济原因看,这些方面的发展都是由一定水平的经济发展对效率的强制要求导致的。因此,任何不及或过激的做法都会对效率造成损伤。当然,追求幸福、文明与和谐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人们共同的理想。但欲速则不达,如果混淆了人们的认识,就会形成不好的社会氛围,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事业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7-(1):6-14.
[2]陈文玲.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5经济学研究要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3]谷书堂.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和谐社会理论基础初探[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4]黄泰岩.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6居民收入公平分配的标准及其应用[J].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7-(2):1-18.
[5]罗润东.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和谐社会形态的三个维度.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7-(2):1-18.
[6]吕世伦主编,鄂振辉著.自然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7]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第一 版.
[8]马歇尔著,朱志泰译.经济学原理(下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年10月第一版.
[9]王振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社会和谐途径之探讨[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7-(2):1-18.
(责任编辑:饶 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