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使用信息技术时,要通过信息技术来重现数学社会,通过信息技术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各种交互,运用声音、动画等技术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它也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好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的运用当作一种装饰,虽然在课堂上也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它更大的特点,这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1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社会“再现”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很多虽然都来自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不了明确的印象。如果教学不联系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低迷。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校园外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来。而汽车、桥梁、公园、影院等许多生活中的事物,都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把这些场景搬到教室里,呈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由于这些生活片断都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所以当再次看到熟悉的场景时,他们就会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会明白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在教学“负数”时,由于学生对于负数基本上没有概念,虽然平时在生活中也能感觉到冬天时的气温是低于零下的,但是教学时却没有这些现实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为了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笔者用多媒体先是出示上海、南京、哈尔滨3座城市冬天时某一天的气温图片,让学生通过画面上人的穿衣与活动来感受3座城市不同的温度:一个是零上的温度,一个是零度的温度,一个是零下的温度。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从语言中来感受不同地方的温度,从而形成正负的认识。后来,笔者又把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以下的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可现”
数学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合作与探索而形成的。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时,由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老化,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是通过反复练习才形成的。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没有思维量,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当学生遇到与所学知识不一样的内容时候,就不能灵活运用解决了。学生之所以会解这样的题目,完全是机械的练习而形成的,他们没有思维过程,不知道如何思考。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把静止的事物活动化,变静为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行程类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时,以前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然后在那儿不停地动手演示,不停地讲解,直到学生知道这类题目的解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具备直观性,学生也很难理解。而如果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什么是相遇、什么是追及,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思考,就会帮助学生把思路明朗化,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把握。
再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如果用普通的教学方法会不好操作,而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先出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图片,让学生来加一加涂上阴影部分的是多少份。虽然是在同一图片中,但因为所涂阴影部分面积大小不一样,学生也不知道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动画演示把它它细分成相同大小的小图形,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涂上阴影部分是多少份,这个图形一共分成多少份了。这样就很顺利地让学生的思维从茫然的状态清晰起来。这时教师再引入通分知识,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通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出来。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不是学生能把题目解答出来就可以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应重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维状态,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暴露出来,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给呈现出来,发展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把一些复杂的知识进行转化,转化成学生可以见得着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作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3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创新“能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成。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由于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的一门学科,对于智能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弱,数据分析能力不强,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都还不完善,因此,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深入思维,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道题目,一道是:“买4支钢笔要用36元,那买6支钢笔需用多少元?”另一道是:“买一支钢笔要用9元钱,一支圆珠笔价钱是6元钱。那么,买4支钢笔的钱可以买几支圆珠笔?”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两道题目,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这两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刚学习的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目,学生也都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出这两道题目。但是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从你出示的画面来看,通过你给我们的思路分析,我感觉用比例知识解答这两道题目有点麻烦、费事,其实这两道题目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归一类与归总类问题,所以直接用这两种解题方法就可以了。第一道题可以列式为36÷4×6=54(元),第二道题目可以列式为9×4÷6=6(支),这样的解法多简单呀。”这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得出来的新的解法,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真正优化了数学教学。
4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内容“丰现”
数学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罗列出来,只能是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来衍生出其他新的知识。而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把离学生很远的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丰富数学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冲之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学会不断探索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完“比的应用”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世界上利用黄金分割点的知识建造出来的壮观景物,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这些数学内容的丰富,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春天,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应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渤海实验学校)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目前的数学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各种交互,运用声音、动画等技术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它也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策略,可以促进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数学探究活动中来。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好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的运用当作一种装饰,虽然在课堂上也运用了信息技术,但是只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它更大的特点,这是数学教师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1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社会“再现”
数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有很多虽然都来自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但是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不了明确的印象。如果教学不联系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低迷。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校园外的东西搬到课堂上来。而汽车、桥梁、公园、影院等许多生活中的事物,都不能直接搬到课堂上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互动性把这些场景搬到教室里,呈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由于这些生活片断都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所以当再次看到熟悉的场景时,他们就会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就会明白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在教学“负数”时,由于学生对于负数基本上没有概念,虽然平时在生活中也能感觉到冬天时的气温是低于零下的,但是教学时却没有这些现实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真实地感受。为了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笔者用多媒体先是出示上海、南京、哈尔滨3座城市冬天时某一天的气温图片,让学生通过画面上人的穿衣与活动来感受3座城市不同的温度:一个是零上的温度,一个是零度的温度,一个是零下的温度。然后播放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从语言中来感受不同地方的温度,从而形成正负的认识。后来,笔者又把珠穆朗玛峰与海平面以下的视频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探究,从而促进学生对负数的理解。
2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思维“可现”
数学课堂是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合作与探索而形成的。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时,由于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手段老化,所以训练学生的思维都是通过反复练习才形成的。虽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没有思维量,是一种简单的模仿,当学生遇到与所学知识不一样的内容时候,就不能灵活运用解决了。学生之所以会解这样的题目,完全是机械的练习而形成的,他们没有思维过程,不知道如何思考。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它可以把静止的事物活动化,变静为动,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教学行程类问题中的相遇与追及问题时,以前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然后在那儿不停地动手演示,不停地讲解,直到学生知道这类题目的解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具备直观性,学生也很难理解。而如果教师引入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什么是相遇、什么是追及,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该从哪个角度来思考,就会帮助学生把思路明朗化,让学生的思维可以把握。
再比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方法,所以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如果用普通的教学方法会不好操作,而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先出示异分母分数相加的图片,让学生来加一加涂上阴影部分的是多少份。虽然是在同一图片中,但因为所涂阴影部分面积大小不一样,学生也不知道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教师引入信息技术,动画演示把它它细分成相同大小的小图形,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涂上阴影部分是多少份,这个图形一共分成多少份了。这样就很顺利地让学生的思维从茫然的状态清晰起来。这时教师再引入通分知识,学生就能很容易掌握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时要通分,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完全呈现出来。
数学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不是学生能把题目解答出来就可以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应重视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们的思维状态,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暴露出来,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给呈现出来,发展他们思维的条理性。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把一些复杂的知识进行转化,转化成学生可以见得着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良好的思维过程,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起到了作用,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3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创新“能现”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生成。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舞台,而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由于数学是研究数量与空间的一门学科,对于智能发育还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空间观念弱,数据分析能力不强,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都还不完善,因此,普通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引导他们深入思维,从而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比如在学习“用比例解决问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两道题目,一道是:“买4支钢笔要用36元,那买6支钢笔需用多少元?”另一道是:“买一支钢笔要用9元钱,一支圆珠笔价钱是6元钱。那么,买4支钢笔的钱可以买几支圆珠笔?”当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决这两道题目,笔者在多媒体上出示这两道题目的解题思路,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刚学习的比例知识来解答这两道题目,学生也都用正比例与反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出这两道题目。但是这时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从你出示的画面来看,通过你给我们的思路分析,我感觉用比例知识解答这两道题目有点麻烦、费事,其实这两道题目就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归一类与归总类问题,所以直接用这两种解题方法就可以了。第一道题可以列式为36÷4×6=54(元),第二道题目可以列式为9×4÷6=6(支),这样的解法多简单呀。”这就是学生通过多媒体演示得出来的新的解法,也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表现。
这样,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平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真正优化了数学教学。
4 通过信息技术让数学内容“丰现”
数学教材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罗列出来,只能是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一个例子来衍生出其他新的知识。而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把离学生很远的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丰富数学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用多媒体播放了祖冲之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好好学习,学会不断探索的能力。再如在学习完“比的应用”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世界上利用黄金分割点的知识建造出来的壮观景物,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这些数学内容的丰富,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信息技术的应用确实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春天,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应利用好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数学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渤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