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恐怕是对于站在讲台上的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不容回避也不易回答的问题。我观摩了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但回到自己的教室,却不敢也不能盲目效仿,因为总觉得这些课有点顾此失彼:太注重形式活泼的好像把语文课上成了表演课,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好像是填鸭式教学,缺少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的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但老师缺乏情感,感染力不强,好像在机械地操作课堂结构,课堂气氛照样难以调动起来。所以,我认为上好语文课,应该符合三个要求:一是“味”正,二是“情”浓,三是“式”活。
1.“味”正是语文的根本
所谓“味”正,就是要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即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的目地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是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课文剖析、品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词语、经典句段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
比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六册叶圣陶的《荷花》,绝不是为了记住“荷叶美”、“荷花美”的知识,而是要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如,课文抓住了关键词“挨挨挤挤”,来体现荷叶的多和密,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境界。我出示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欣赏了荷叶茂盛的荷塘,看到了荷叶是如何“挨挨挤挤”的,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挨挨挤挤”说一句话。学生在口头造句中理解并会运用“挨挨挤挤”了。课文抓住关键词“冒”,来体现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多有冲劲、多有生命力呀!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动作表达“冒”字: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起,一个学生从后面往三人中的一个缝隙钻出头来。在动作演示中,学生更加感觉到荷花的活力,好像还有小孩的调皮呢。课文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荷花的千姿百态的,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白云形状的变化多端,并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挨挨挤挤”、“冒”、“有的……有的……有的……”这些关键词把荷叶和荷花写活了,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有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好课的“味”也即在这里。
2.“情”浓是课堂的灵魂
所谓“情”浓,就是充满诗情画意。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意。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挚的、强烈的情感,是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的。
我认为教师的“情”浓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2.1 爱教材。教师一定要熟悉文本,要全情投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就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深刻领悟到巴迪父母对孩子共同的的爱,但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不同:母亲表现高调,父亲则显得理智。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巴迪父母对孩子的爱呢?那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融入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指导朗读巴迪母亲赞扬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面带惊喜、两眼放光地读“巴迪,这是你写的吗?”;读到“多美的诗啊!”微微闭上眼睛,做陶醉状;“精彩极了!”“精彩”两字读重音,“极”字拉长音。然后也让学生这样反复练读,从而品味到: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太夸张了,饱含着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朗读父亲的评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则表情严肃、语调低沉、语速缓慢,重音突出“糟糕”,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评价是理智的,也是平衡对母亲过分的赞扬,这样对巴迪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练读课文中父母的对话。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完全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深深体会到巴迪父母对他的爱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2.2 爱学生。一个教师,当她带着对学生的爱时,态度温和了,语气亲切了,笑容甜美了。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关注、都欣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快乐。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当孩子们质疑完,我的一句“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一句句赞美“真棒!”“读得真有感情!”“回答得真响亮!”“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同学们喜欢读哪部分就站起来读哪部分”给了学生自主与自信。在与学生互动时,我很自然地摸摸学生的头,或冲学生甜甜地笑;看学生时充满肯定、欣赏的眼神,对学生的喜爱溢于言表。这样,用巨大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激动了,靈感产生了,热情调动了,课堂气氛就激活了。
3.“式”活是学习的关键
所谓“式”活,是指形式要很好地服务内容。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法。故事性较强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的《将相和》、下册的《船长》,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并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介绍风景名胜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景物的特点进行交流,如《桂林山水》、《颐和园》、《赵州桥》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诗歌形式的课文或优美的散文,则采用激情朗读、评读、品读、竞读等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如《明天更辉煌》、《匆匆》等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才能有真情流露,从而触及文章的灵魂,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结构相同的课文,我则引导学生学懂一部分,掌握学习方法后,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如《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新型玻璃》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学习的效果较高。教师只有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形式多样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人。
语文“味”正是根本,课堂“情”浓是灵魂,学习“式”活是关键,三者有机融合,才能组成令人信服的语文好课。
1.“味”正是语文的根本
所谓“味”正,就是要把握语文学科本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即在课堂上老师借课本里的课文做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和写话。”“语文课的目地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是通过对典型的“言语作品”——课文剖析、品味,积累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常用词语、经典句段等),学习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交际,逐步形成能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同时内化各种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获。
比如学习小学语文第六册叶圣陶的《荷花》,绝不是为了记住“荷叶美”、“荷花美”的知识,而是要学习叶圣陶先生如何抓住关键词语来描绘荷花的美,从而体会大自然的美。如,课文抓住了关键词“挨挨挤挤”,来体现荷叶的多和密,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境界。我出示了课件,让学生直观欣赏了荷叶茂盛的荷塘,看到了荷叶是如何“挨挨挤挤”的,并适时地引导学生用“挨挨挤挤”说一句话。学生在口头造句中理解并会运用“挨挨挤挤”了。课文抓住关键词“冒”,来体现荷花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中急切地、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多有冲劲、多有生命力呀!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动作表达“冒”字:三个学生并排站在一起,一个学生从后面往三人中的一个缝隙钻出头来。在动作演示中,学生更加感觉到荷花的活力,好像还有小孩的调皮呢。课文抓住“有的……有的……有的……”来学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荷花的千姿百态的,我顺势引导学生回忆白云形状的变化多端,并用“有的……有的……有的……”说一句话。“挨挨挤挤”、“冒”、“有的……有的……有的……”这些关键词把荷叶和荷花写活了,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让学生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这也让学生懂得了如何将情感用恰当的有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所以然。这才是我们要学习的重中之重——语文好课的“味”也即在这里。
2.“情”浓是课堂的灵魂
所谓“情”浓,就是充满诗情画意。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形成的关键。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的突出特点就是诗意。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真挚的、强烈的情感,是不可能把课上得成功的。
我认为教师的“情”浓应该体现在两方面:
2.1 爱教材。教师一定要熟悉文本,要全情投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能与作者产生共鸣,才能用自己的情去感染学生,与学生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悟神”。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前就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深刻领悟到巴迪父母对孩子共同的的爱,但他们爱孩子的方式不同:母亲表现高调,父亲则显得理智。如何引领学生去体会巴迪父母对孩子的爱呢?那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领学生融入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如在指导朗读巴迪母亲赞扬巴迪写的第一首诗时,我声情并茂地范读:面带惊喜、两眼放光地读“巴迪,这是你写的吗?”;读到“多美的诗啊!”微微闭上眼睛,做陶醉状;“精彩极了!”“精彩”两字读重音,“极”字拉长音。然后也让学生这样反复练读,从而品味到: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太夸张了,饱含着对孩子的过分宠爱。朗读父亲的评价“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则表情严肃、语调低沉、语速缓慢,重音突出“糟糕”,让学生体会到,父亲的评价是理智的,也是平衡对母亲过分的赞扬,这样对巴迪的健康成长是有好处的。然后让学生分角色练读课文中父母的对话。学生始终带着高涨的学习情绪完全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深深体会到巴迪父母对他的爱虽然方式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水到渠成地达到了。
2.2 爱学生。一个教师,当她带着对学生的爱时,态度温和了,语气亲切了,笑容甜美了。老师对学生的每一个举动都关注、都欣赏,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快乐。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有一个“质疑”的环节,当孩子们质疑完,我的一句“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提出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一句句赞美“真棒!”“读得真有感情!”“回答得真响亮!”“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同学们喜欢读哪部分就站起来读哪部分”给了学生自主与自信。在与学生互动时,我很自然地摸摸学生的头,或冲学生甜甜地笑;看学生时充满肯定、欣赏的眼神,对学生的喜爱溢于言表。这样,用巨大的热情和对学生的关爱,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的感情激动了,靈感产生了,热情调动了,课堂气氛就激活了。
3.“式”活是学习的关键
所谓“式”活,是指形式要很好地服务内容。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使学生有学习动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从而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体裁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设计不同的教法。故事性较强的可以采用表演式,如六年级语文S版上册的《将相和》、下册的《船长》,我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并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再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介绍风景名胜的文章,则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景物的特点进行交流,如《桂林山水》、《颐和园》、《赵州桥》等,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于诗歌形式的课文或优美的散文,则采用激情朗读、评读、品读、竞读等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如《明天更辉煌》、《匆匆》等课文,我首先让学生认真朗读,然后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才能有真情流露,从而触及文章的灵魂,感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对于结构相同的课文,我则引导学生学懂一部分,掌握学习方法后,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如《索溪峪的“野”》、《桂林山水》、《新型玻璃》等,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且学习的效果较高。教师只有运用了灵活多样的教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是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关键。只有当形式多样的教法转化为学生的学法时,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人。
语文“味”正是根本,课堂“情”浓是灵魂,学习“式”活是关键,三者有机融合,才能组成令人信服的语文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