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特别是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逃不掉时时被劲风所撼动,被各种日常中的突发事件的瞠目和荒唐所侵扰,想隔开现实,逃避它对人的高强度的碰撞挤压锥刺,门儿都没有。前几天收到学生的微博私信说,他准备离开微博,因为这里的现实太过真,太过残酷,他发现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麻木的幸福感,哪怕明知这感觉不真实。一个涉世未深的90后可以暂时选择逃避,一个自封的写作者却该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就在眼下,新视角的介入尤其重要和急迫,也许可以把它叫成“敏锐的担当”吧。
从2005年在大学上课到现在,教了七年课,今年出了一本《上课记》,它只是这七年里中间五年的记录,第一年因为没有原始记录,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上课记在这本书出版上市的时候刚动笔,未来应该还有一本新的上课记。
开始写《上课记》并没想过成书,但一直有个潜在的认识,不是想说我怎样,只是想说他们怎样,记录的目的是把他们这个群体引出来。
尽管从1994年以来一直有日记,但当2005年年底,一学期的课结束,学生纷纷离校后,细想过去的四个月,很难有确切可感的细节留存,只剩了空空的感觉,很快我和他们之间就各自一方,那些年轻又生动的相貌和故事都会自然失散,任何杜撰和虚构都无力找回真切的他们。从2006年开始,对课间的事情有零星的记录,渐渐这种记录里的有大约九成是当天记下的,因为隔多一日,原始的感觉一定会淡化和模糊(我们每天随意地淡化掉了多少丰润锐利的感觉)。到2011年年初,书出来的时候,读者都会看到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记录的原始形态,文体讲述风格讲述角度等等很多不同,虽然有人建议过出版前“统一统”稿子,我没接受,很怕那会失去最初的最坚持的本意:它是一个记录,虽然我会议论会抒情,但这次,所谓文采要让位于踏实真切的记录本身。
这种形式的记录是不是划分成文学作品不重要。模式不重要,命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身在其中所感受到的饱满鲜活的东西即时地记录下来。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应该过千万,看在眼里,这不过是一组数字,而这流水一样变动着的千万个年轻人中,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同,故事实在多,占有话语权的人们几乎不去注视这个群体,教授们自有更多的对他个人更重要的事情做,评职称,发论文,拿课题。正常情况下,要求一个大学老师认真上课已经接近苛求,关注学生,当然超出了他的职能范围,虽然这些活灵灵的生命就在眼前,却长久地被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了老师念经,学生应付,最后大家都默契:兑换毕业证书,求得一份糊口的职业。人生四年(也许更长)里的苦熬过程,谁说已经人人都甘愿默然接受和自然沿袭?可以想象,更多的从业者会暗自嘲笑像《上课记》这么上课,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总要有人不这样做。
有人问我,你写的都是真的吗,你的学生名字也是真的吗,我说当然真,没一个假名字。在《上课记》中,凡是用“有学生说”的时候,都出于不想把他的真实名字说出来。责任编辑对我说了她的发现:比较好的学生和事情,都会写出具体名字,相反,很可能是隐掉了名字,只说一位同学。我说确实如此。
今年新写的“2011上课记”中有一段“微博世界”,我说2011年12月24号结束了全学期的最后一课回家的那个中午,我发了一条微博。后来看到有人说:“原来还真有这么一条微博啊”,这个好奇者,得辛辛苦苦翻过上千条,才找到了半年前发过的这一条。我不会为了写作去杜撰出一条微博或一个名字一个细节。
过去的六篇上课记,都是在学期结束后,开始一点点翻出记在不同本子上废纸上手机上的片段,开始组织成文字。上课期间,只是上课,排除掉写作的意图,上课的四个月,就是好好上课和随手记下我听到看到的。
从2009年以来的三年来,一个问题变得日渐突出:越深入清晰地接触了解学生们,会越困惑和矛盾,很多的原始记录都不能用,在“2011年上课记”中最后用到的,不到记录的一半,我正越来越感到保护他们比记录他们更重要。下面是个实例:
2011年的期中,她迟迟没交作业(隐去她的名字),见了我总笑呵呵地说再等等啊老师,我暗想是给偷懒找理由吧。在教她之前就认识她了,一次学生自发的读书活动,我带去两本书给大家传递,知道她是刚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喜欢读书,当时,她直接拿走了我带去的《夹边沟纪事》。
作业拖后了大约20多天,她抱个16开的硬皮本子来上课,说作业终于赶出来了。接过本子随手装进书包,回到家才拿出来看。看了两页惊了一跳,她交给我的可不是什么鬼作业,从小学到中学,一个孩子的苦痛记忆,各种主要角色跃然在纸上,这是一本“成长小说”的大纲。我看了写满了小半本的“作业”,马上给她写邮件,叮嘱她千万存放保留好自己的东西,我还写了下面这段:……以前总会轻描淡写地看你们,似乎能“一眼看穿”,以为就一个孩子吗,就是念书,然后就是长大,我太过忽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了,20岁足以历尽沧桑(请别以为我只是感慨你的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好些同学的聊天和作业让我感慨和重新认识这代人)……
发走邮件,心里想的全是赶紧忘掉刚看到的一切,这些整整齐齐写下来的小字们。除非将来,她自己愿意把它整理出来,曝光于众。眼下的我,作为它的唯一阅读者,要尽快忘掉其中的任何细节,让它平安稳妥地重回它的亲历者的记忆深处,让它依旧仅仅属于她自己。好像我最紧要的就是拿忘掉来换得对写作者的“保护”。
自我暗示真了不得,现在我真的记不起那本“作业”里的细节了,还残存在脑子里的,只是确定地看过一个写在厚重本子上的当代中国90后的成长史,显然它不是个人境遇的孤本和特例,只不过被其中一个亲历者自己写了出来。
如果只是看一位学生的简历表,都会清爽简单:生于1990年,就读于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地某学校,但是这密密麻麻写满了的小字之间,一条小生命顶着来自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设置的层层困境,每一层对一个孩子都是灭顶之灾,她竟然也挣扎着长大了,也笑也唱歌也读诗歌也偷偷写点什么,这长大得多艰难又多悲哀。她的默默承受和自我消化,外人懵然不知。
再去上课,把本子交到她手上,提醒她一定放好,心想这20岁的孩子,凭什么信任你,凭什么把深藏的心事告诉你,这托付的沉重甚至超过了友情。有些事情,渐渐希望沉淀在我和他们之间,记不记录忽然也显得不重要了。
这件事带给我的困扰已经很突出,但是,我仍旧格外看重记录在某些年代远重要于虚构的故事和美文,何况是凡俗到不可忍受的虚构和美文。
不久前,参加我的大学同学聚会,有人刚查出点小病,却神色显得特心灰意冷,说他烧掉了几十年来的全部日记。开始在场的人都遗憾说,时间已经让他的日记变得珍贵,本该留传给后人啊。可细一想,那个年代的日记,行文僵硬刻板,都如同出自一人,留下来的价值或者也只能佐证“千人一面”的荒诞。
在一个各种异样的风劲吹的年代,急切地需要更多的记录者,仅说大学里,就该有人写得出“办学记”“保研记”“晋升记”“考核记”“评估记”“申报课题记”“拿项目记”“论文辅导记”,在多少浮光掠影花言巧语下面,隐蔽着的勾人魂魄的触目惊心的真实,在今天真实尤其重要,除非有人坚持说真实不是文学的一部分。
特别是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逃不掉时时被劲风所撼动,被各种日常中的突发事件的瞠目和荒唐所侵扰,想隔开现实,逃避它对人的高强度的碰撞挤压锥刺,门儿都没有。前几天收到学生的微博私信说,他准备离开微博,因为这里的现实太过真,太过残酷,他发现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麻木的幸福感,哪怕明知这感觉不真实。一个涉世未深的90后可以暂时选择逃避,一个自封的写作者却该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就在眼下,新视角的介入尤其重要和急迫,也许可以把它叫成“敏锐的担当”吧。
从2005年在大学上课到现在,教了七年课,今年出了一本《上课记》,它只是这七年里中间五年的记录,第一年因为没有原始记录,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上课记在这本书出版上市的时候刚动笔,未来应该还有一本新的上课记。
开始写《上课记》并没想过成书,但一直有个潜在的认识,不是想说我怎样,只是想说他们怎样,记录的目的是把他们这个群体引出来。
尽管从1994年以来一直有日记,但当2005年年底,一学期的课结束,学生纷纷离校后,细想过去的四个月,很难有确切可感的细节留存,只剩了空空的感觉,很快我和他们之间就各自一方,那些年轻又生动的相貌和故事都会自然失散,任何杜撰和虚构都无力找回真切的他们。从2006年开始,对课间的事情有零星的记录,渐渐这种记录里的有大约九成是当天记下的,因为隔多一日,原始的感觉一定会淡化和模糊(我们每天随意地淡化掉了多少丰润锐利的感觉)。到2011年年初,书出来的时候,读者都会看到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记录的原始形态,文体讲述风格讲述角度等等很多不同,虽然有人建议过出版前“统一统”稿子,我没接受,很怕那会失去最初的最坚持的本意:它是一个记录,虽然我会议论会抒情,但这次,所谓文采要让位于踏实真切的记录本身。
这种形式的记录是不是划分成文学作品不重要。模式不重要,命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身在其中所感受到的饱满鲜活的东西即时地记录下来。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应该过千万,看在眼里,这不过是一组数字,而这流水一样变动着的千万个年轻人中,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同,故事实在多,占有话语权的人们几乎不去注视这个群体,教授们自有更多的对他个人更重要的事情做,评职称,发论文,拿课题。正常情况下,要求一个大学老师认真上课已经接近苛求,关注学生,当然超出了他的职能范围,虽然这些活灵灵的生命就在眼前,却长久地被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了老师念经,学生应付,最后大家都默契:兑换毕业证书,求得一份糊口的职业。人生四年(也许更长)里的苦熬过程,谁说已经人人都甘愿默然接受和自然沿袭?可以想象,更多的从业者会暗自嘲笑像《上课记》这么上课,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总要有人不这样做。
有人问我,你写的都是真的吗,你的学生名字也是真的吗,我说当然真,没一个假名字。在《上课记》中,凡是用“有学生说”的时候,都出于不想把他的真实名字说出来。责任编辑对我说了她的发现:比较好的学生和事情,都会写出具体名字,相反,很可能是隐掉了名字,只说一位同学。我说确实如此。
今年新写的“2011上课记”中有一段“微博世界”,我说2011年12月24号结束了全学期的最后一课回家的那个中午,我发了一条微博。后来看到有人说:“原来还真有这么一条微博啊”,这个好奇者,得辛辛苦苦翻过上千条,才找到了半年前发过的这一条。我不会为了写作去杜撰出一条微博或一个名字一个细节。
过去的六篇上课记,都是在学期结束后,开始一点点翻出记在不同本子上废纸上手机上的片段,开始组织成文字。上课期间,只是上课,排除掉写作的意图,上课的四个月,就是好好上课和随手记下我听到看到的。
从2009年以来的三年来,一个问题变得日渐突出:越深入清晰地接触了解学生们,会越困惑和矛盾,很多的原始记录都不能用,在“2011年上课记”中最后用到的,不到记录的一半,我正越来越感到保护他们比记录他们更重要。下面是个实例:
2011年的期中,她迟迟没交作业(隐去她的名字),见了我总笑呵呵地说再等等啊老师,我暗想是给偷懒找理由吧。在教她之前就认识她了,一次学生自发的读书活动,我带去两本书给大家传递,知道她是刚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喜欢读书,当时,她直接拿走了我带去的《夹边沟纪事》。
作业拖后了大约20多天,她抱个16开的硬皮本子来上课,说作业终于赶出来了。接过本子随手装进书包,回到家才拿出来看。看了两页惊了一跳,她交给我的可不是什么鬼作业,从小学到中学,一个孩子的苦痛记忆,各种主要角色跃然在纸上,这是一本“成长小说”的大纲。我看了写满了小半本的“作业”,马上给她写邮件,叮嘱她千万存放保留好自己的东西,我还写了下面这段:……以前总会轻描淡写地看你们,似乎能“一眼看穿”,以为就一个孩子吗,就是念书,然后就是长大,我太过忽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了,20岁足以历尽沧桑(请别以为我只是感慨你的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好些同学的聊天和作业让我感慨和重新认识这代人)……
发走邮件,心里想的全是赶紧忘掉刚看到的一切,这些整整齐齐写下来的小字们。除非将来,她自己愿意把它整理出来,曝光于众。眼下的我,作为它的唯一阅读者,要尽快忘掉其中的任何细节,让它平安稳妥地重回它的亲历者的记忆深处,让它依旧仅仅属于她自己。好像我最紧要的就是拿忘掉来换得对写作者的“保护”。
自我暗示真了不得,现在我真的记不起那本“作业”里的细节了,还残存在脑子里的,只是确定地看过一个写在厚重本子上的当代中国90后的成长史,显然它不是个人境遇的孤本和特例,只不过被其中一个亲历者自己写了出来。
如果只是看一位学生的简历表,都会清爽简单:生于1990年,就读于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地某学校,但是这密密麻麻写满了的小字之间,一条小生命顶着来自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设置的层层困境,每一层对一个孩子都是灭顶之灾,她竟然也挣扎着长大了,也笑也唱歌也读诗歌也偷偷写点什么,这长大得多艰难又多悲哀。她的默默承受和自我消化,外人懵然不知。
再去上课,把本子交到她手上,提醒她一定放好,心想这20岁的孩子,凭什么信任你,凭什么把深藏的心事告诉你,这托付的沉重甚至超过了友情。有些事情,渐渐希望沉淀在我和他们之间,记不记录忽然也显得不重要了。
这件事带给我的困扰已经很突出,但是,我仍旧格外看重记录在某些年代远重要于虚构的故事和美文,何况是凡俗到不可忍受的虚构和美文。
不久前,参加我的大学同学聚会,有人刚查出点小病,却神色显得特心灰意冷,说他烧掉了几十年来的全部日记。开始在场的人都遗憾说,时间已经让他的日记变得珍贵,本该留传给后人啊。可细一想,那个年代的日记,行文僵硬刻板,都如同出自一人,留下来的价值或者也只能佐证“千人一面”的荒诞。
在一个各种异样的风劲吹的年代,急切地需要更多的记录者,仅说大学里,就该有人写得出“办学记”“保研记”“晋升记”“考核记”“评估记”“申报课题记”“拿项目记”“论文辅导记”,在多少浮光掠影花言巧语下面,隐蔽着的勾人魂魄的触目惊心的真实,在今天真实尤其重要,除非有人坚持说真实不是文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