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遵循内心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0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话儿爱说“采风”或者“体验生活”,都是督促写作者要去接近生活,似乎正常的风吹不到一个写字的人。这说法的前提很像“缺什么补什么”,也强硬地把一个写作者隔绝排斥在生活以外,好像他刚从外星球降落人间,要专项地去关注体验和接近人类的日常生活,这说法真是要多可笑就有多可笑。只要你是地球人,活着就必然被风吹,被生活折磨,是个人就逃脱不掉的。或者有人硬要拆分出“文学的生活”和“非文学的生活”,而这个所谓的“文学的生活”本身离真生活又远又假。
  特别是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逃不掉时时被劲风所撼动,被各种日常中的突发事件的瞠目和荒唐所侵扰,想隔开现实,逃避它对人的高强度的碰撞挤压锥刺,门儿都没有。前几天收到学生的微博私信说,他准备离开微博,因为这里的现实太过真,太过残酷,他发现他自己真正需要的是麻木的幸福感,哪怕明知这感觉不真实。一个涉世未深的90后可以暂时选择逃避,一个自封的写作者却该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就在眼下,新视角的介入尤其重要和急迫,也许可以把它叫成“敏锐的担当”吧。
  从2005年在大学上课到现在,教了七年课,今年出了一本《上课记》,它只是这七年里中间五年的记录,第一年因为没有原始记录,而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上课记在这本书出版上市的时候刚动笔,未来应该还有一本新的上课记。
  开始写《上课记》并没想过成书,但一直有个潜在的认识,不是想说我怎样,只是想说他们怎样,记录的目的是把他们这个群体引出来。
  尽管从1994年以来一直有日记,但当2005年年底,一学期的课结束,学生纷纷离校后,细想过去的四个月,很难有确切可感的细节留存,只剩了空空的感觉,很快我和他们之间就各自一方,那些年轻又生动的相貌和故事都会自然失散,任何杜撰和虚构都无力找回真切的他们。从2006年开始,对课间的事情有零星的记录,渐渐这种记录里的有大约九成是当天记下的,因为隔多一日,原始的感觉一定会淡化和模糊(我们每天随意地淡化掉了多少丰润锐利的感觉)。到2011年年初,书出来的时候,读者都会看到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记录的原始形态,文体讲述风格讲述角度等等很多不同,虽然有人建议过出版前“统一统”稿子,我没接受,很怕那会失去最初的最坚持的本意:它是一个记录,虽然我会议论会抒情,但这次,所谓文采要让位于踏实真切的记录本身。
  这种形式的记录是不是划分成文学作品不重要。模式不重要,命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身在其中所感受到的饱满鲜活的东西即时地记录下来。
  中国的在校大学生应该过千万,看在眼里,这不过是一组数字,而这流水一样变动着的千万个年轻人中,每个人的出身经历都不同,故事实在多,占有话语权的人们几乎不去注视这个群体,教授们自有更多的对他个人更重要的事情做,评职称,发论文,拿课题。正常情况下,要求一个大学老师认真上课已经接近苛求,关注学生,当然超出了他的职能范围,虽然这些活灵灵的生命就在眼前,却长久地被视而不见。人们习惯了老师念经,学生应付,最后大家都默契:兑换毕业证书,求得一份糊口的职业。人生四年(也许更长)里的苦熬过程,谁说已经人人都甘愿默然接受和自然沿袭?可以想象,更多的从业者会暗自嘲笑像《上课记》这么上课,但是还是那句话:在大多数人都这样做的时候,总要有人不这样做。
  有人问我,你写的都是真的吗,你的学生名字也是真的吗,我说当然真,没一个假名字。在《上课记》中,凡是用“有学生说”的时候,都出于不想把他的真实名字说出来。责任编辑对我说了她的发现:比较好的学生和事情,都会写出具体名字,相反,很可能是隐掉了名字,只说一位同学。我说确实如此。
  今年新写的“2011上课记”中有一段“微博世界”,我说2011年12月24号结束了全学期的最后一课回家的那个中午,我发了一条微博。后来看到有人说:“原来还真有这么一条微博啊”,这个好奇者,得辛辛苦苦翻过上千条,才找到了半年前发过的这一条。我不会为了写作去杜撰出一条微博或一个名字一个细节。
  过去的六篇上课记,都是在学期结束后,开始一点点翻出记在不同本子上废纸上手机上的片段,开始组织成文字。上课期间,只是上课,排除掉写作的意图,上课的四个月,就是好好上课和随手记下我听到看到的。
  从2009年以来的三年来,一个问题变得日渐突出:越深入清晰地接触了解学生们,会越困惑和矛盾,很多的原始记录都不能用,在“2011年上课记”中最后用到的,不到记录的一半,我正越来越感到保护他们比记录他们更重要。下面是个实例:
  2011年的期中,她迟迟没交作业(隐去她的名字),见了我总笑呵呵地说再等等啊老师,我暗想是给偷懒找理由吧。在教她之前就认识她了,一次学生自发的读书活动,我带去两本书给大家传递,知道她是刚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喜欢读书,当时,她直接拿走了我带去的《夹边沟纪事》。
  作业拖后了大约20多天,她抱个16开的硬皮本子来上课,说作业终于赶出来了。接过本子随手装进书包,回到家才拿出来看。看了两页惊了一跳,她交给我的可不是什么鬼作业,从小学到中学,一个孩子的苦痛记忆,各种主要角色跃然在纸上,这是一本“成长小说”的大纲。我看了写满了小半本的“作业”,马上给她写邮件,叮嘱她千万存放保留好自己的东西,我还写了下面这段:……以前总会轻描淡写地看你们,似乎能“一眼看穿”,以为就一个孩子吗,就是念书,然后就是长大,我太过忽视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了,20岁足以历尽沧桑(请别以为我只是感慨你的个人的特殊经历,和好些同学的聊天和作业让我感慨和重新认识这代人)……
  发走邮件,心里想的全是赶紧忘掉刚看到的一切,这些整整齐齐写下来的小字们。除非将来,她自己愿意把它整理出来,曝光于众。眼下的我,作为它的唯一阅读者,要尽快忘掉其中的任何细节,让它平安稳妥地重回它的亲历者的记忆深处,让它依旧仅仅属于她自己。好像我最紧要的就是拿忘掉来换得对写作者的“保护”。
  自我暗示真了不得,现在我真的记不起那本“作业”里的细节了,还残存在脑子里的,只是确定地看过一个写在厚重本子上的当代中国90后的成长史,显然它不是个人境遇的孤本和特例,只不过被其中一个亲历者自己写了出来。
  如果只是看一位学生的简历表,都会清爽简单:生于1990年,就读于某某省某某市某某地某学校,但是这密密麻麻写满了的小字之间,一条小生命顶着来自身边的同学老师家长设置的层层困境,每一层对一个孩子都是灭顶之灾,她竟然也挣扎着长大了,也笑也唱歌也读诗歌也偷偷写点什么,这长大得多艰难又多悲哀。她的默默承受和自我消化,外人懵然不知。
  再去上课,把本子交到她手上,提醒她一定放好,心想这20岁的孩子,凭什么信任你,凭什么把深藏的心事告诉你,这托付的沉重甚至超过了友情。有些事情,渐渐希望沉淀在我和他们之间,记不记录忽然也显得不重要了。
  这件事带给我的困扰已经很突出,但是,我仍旧格外看重记录在某些年代远重要于虚构的故事和美文,何况是凡俗到不可忍受的虚构和美文。
  不久前,参加我的大学同学聚会,有人刚查出点小病,却神色显得特心灰意冷,说他烧掉了几十年来的全部日记。开始在场的人都遗憾说,时间已经让他的日记变得珍贵,本该留传给后人啊。可细一想,那个年代的日记,行文僵硬刻板,都如同出自一人,留下来的价值或者也只能佐证“千人一面”的荒诞。
  在一个各种异样的风劲吹的年代,急切地需要更多的记录者,仅说大学里,就该有人写得出“办学记”“保研记”“晋升记”“考核记”“评估记”“申报课题记”“拿项目记”“论文辅导记”,在多少浮光掠影花言巧语下面,隐蔽着的勾人魂魄的触目惊心的真实,在今天真实尤其重要,除非有人坚持说真实不是文学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是要求我们每个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同伴合作学习,不断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感悟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创新的智慧火花。  在教学正方体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这个知识点时,我设计了这
现如今,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也在经济的发展中拼命地往前赶。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产业技术的革新,而技术革新的表现靠的就是通过机械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的革新,然而若想生
先来看两个关键词:  读客图书:近几年新崛起的民营图书出版机构,3年时间创造了20本书,码洋过亿的销售奇迹,平均单本书销量超过20万册,其中《藏地密码》单本销量就过百万,《侯卫东官场笔记》打响了“官场图书”第一品牌,成为“公务员必读”,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  李佩甫:河南许昌人,国家一级作家,河南省作协主席,代表作有《羊的门》、《城的灯》、《生命册》,曾先后获得“人民文学优秀长篇奖”、“五个一
“经验课堂”教学模式是在《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经验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
近年来,诸种冠以口述历史、口述实录、口述传记、口述访谈等名目的著作接连出版,不少以口述历史为定位的电视节目、纪录片争相亮相,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口述历史的浓厚兴趣。口述历史正在日益成为被学术界认可与接纳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传播学、艺术学、文学等领域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在一片喧嚣背后,也隐藏着一些混乱,甚至连口述史最根本的身份问题都已模糊难辨。何种作品可以被冠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工作地深入推进,文化传承越发得到重视,承载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古村落的保护更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以龙门县功武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为例,围绕“
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  戴锦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通过影像而思,是《光影之隙》一书最大的看点。出版人高秀芹说:“它不是一本电影资讯类的软读物,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经院式电影研究类著作,而是以富有批判性的电影和文化理论,研究和审视电影文化现象,对当下电影以富有建设意义的批评和研究,引导电影研究的方向,让电影研究者/创作者和爱好者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路径而饱含着现实关怀和理论体认的电影
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  张真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艾略特曾把跨文化解读描述成“从镜子的两面”来看事物,意思是说这是不可能的。本来,镜子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不透明,才能够反射出你我的模样。话是这么说,事实上我们不断从各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甚至努力去设想镜子背面的目光。这就给艾略特的比喻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意思:尽管人都是自恋的,看来看去都是自己的模样,但是这个“自己”
中国民权哲学  夏勇著,三联书店,2004  很早便读过夏勇教授的《中国民权哲学》,并断断续续做了一些读书札记。最近,再次读到这本书,又陆续读了若干评论,使我下决心一定要“写点什么”。不言而喻,“权利”“民权”已成为当下中国最流行的话语和最强劲的声音之一。近代以降,民权一直被看做解决中国问题、打开中国枷锁的扣结。梁启超说:“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政弱之根源”。孙中山创立了系统的民权理论,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