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军事变革方兴未艾、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士官教育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多年来教育实践认为,适应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需要,创新士官培训模式,要做到“实行一个转变,确立四个模式”。
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实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向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转变
士官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具体岗位为指向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所以,办学指导思想应摆脱学历教育条件下的办学理念,在立足我军任职教育鲜明职业特性的基础上,确立 “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坚持士官教育与部队需求相协调,努力实现任职教育部队化,将部队训练、管理模式引进院校教学,按照建设一支优秀部队的标准建设院校,全面营造部队训练管理的环境,确保培养的士官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的任职岗位需要,适应作战训练需要。
一是做好任职教育对象的岗位需求分析。在规划任职教育活动之前,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任职岗位要求教育对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鉴别与分析,进而确定教育内容。对院校来说,就是要确认士官学员现有状况与任职岗位要求其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一方面要深人学习和理解总部制订的新任务规划,掌握士官学员任职教育的预定目标和所开课程,以确定对任职教育士官学员的预期培训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士官学员的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和专业素质情况搞清楚,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士官学员任职教育提供直接、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是解决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问题。院校士官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着眼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岗位任职的实际。任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主要是为了使培训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这种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员任职能力问题。衡量院校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所培养的士官人才能否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能否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据此,对接受任职教育的士官学员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基本掌握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任职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士官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专”的含义是惟一性,“通”的含义是广泛性。一般而言,专业技术越复杂、操作性越强的岗位,越需要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的则需要通用性人才。士官的主要职责是操作(操作武器装备或从事具体工作),操作水平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因而对士官的要求是必须精通本职业务,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手中的武器装备等。当然 “专”与“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士官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专才”不是“通才”,是指士官教育的着眼点,士官教育首先要“专”,在“专”的基础上才可以逐步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但决不能把培养“通才”作为士官教育的目标。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模式
根据院校士官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应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岗位特色。各个任职岗位都具有鲜明的岗位特色,因此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必须突出岗位特色。要着眼对士官学员岗位任职
能力的培养,建立以深入研究部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力求在能力生成上“实”。要根据培划专业要求,建立具有各专业培训层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力求在专业指向上“专”。对士官的短期培训可不按系统培训模式设置教学内容,而是突出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以重点内容带动其他内容的教学,避免求大求全。
二是突出时代特色。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催生了许多新理论、新装备、新战法,要求任职教育要更加注重时代特色。为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适应新装备的要求,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适应部队科技练兵的发展。首先,教学计划要快速更新。院校的士官教育有不同的类型,周期短、层次不一、知识更新快,这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要针对每期学员的特点,制订和完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教学内容要快速更新。要不断将新军事理论、新专业知识、新军事技能、新装备情况、新战法研究,以及院校、部队训练改革的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再者,教材要快速更新。由于士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使得教材建设也不能滞后,要相应配套。
三是突出人才快速生成特色。士官任职教育周期短、内容多,教学安排比较困难,必须精选、重组教学内容,从不同对象的岗位任职需求出发,强干削枝,将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通过模块重组,形成适应不同培训对象和目标需要的新课程。
三、着眼士官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优化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
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士官人才的生命线,是形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专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现在的士官教育由于受传统普教思想的影响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性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来设置的,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由此造成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士官人才的培养与部队需要的脱节,既造成了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为了适应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士官任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当中,完善实验实作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安排足够的学时,采取“双线并进”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士官学员进行动手实践或模拟操作训练。
二是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在部队无法或难以学到且部队急需的、有实战价值的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同时,突出实战背景下的训练,模拟设置多种情况,增加训练课题,实行交互式教学,使士官学员在近似高技术战争环境中得到全面锻炼。 三是实行开放办学,改变以院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部队和工厂,建立院校与部队、工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元”办学体制,探索一条理论教学以院校为主,实装操作以部队、工厂为主的实习路子,使士官学员可以经常参加岗位性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人才共育的良性机制。这样既可以为部队解决训练和装备技术难题,又缩短了士官学员到部队任职的距离;既可以缓解学校器材、场地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全面提高士官学员操作使用和维修武器装备的技能。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构建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现代教学论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首先,要注重学前评价。通过文化复试和身体复检,对入院士官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和资格认证,严格把好人口关。其次要注重学中评价。根据士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考评指标,采用多种形式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规范教学行为,实施奖优罚劣。再者,要注重学后评价。通过书面、网上问卷、深入部队进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士官学员上岗、任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同时请毕业士官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对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提出改进建议,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要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活动的良险发展。所谓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模式,是指由院校训练部门负责,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组监控指导和学员评价共同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首先,院校训练部门主抓教学,对士官教学负有领导责任。院校训练部门要加强领导,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士官教学质量的监控。其次,教研室主任身处教学活动第一线,对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比较清楚,因而发挥教研室主任的质量监控作用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应严格明确教研室主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负的责任,并将其所在教研室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再者,教学督导和学员评价也是考评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应深入研究并建立可行的指标体系。要特别重视学员评价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而且有助于使课程设置符合学员的岗位需求,体现任职教育特点,增强院校教学的针对性。
五、不断提高教员执教能力,构建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培训模式
教员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我军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的教员队伍,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把先进思想传授给学员;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特长,能够把高超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要具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采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员的执教能力高低决定士官的培训质量,因此不断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构建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培训模式,是任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是在岗学习。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员知识结构的更新,但体制编制和教学任务又制约着教员离岗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本职岗位学习充电来提高教员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院校领导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加大改善教员学习环境的投人,建立起教员业务学习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激励教员在本职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使自身知识储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是离岗深造。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要使军队院校跟上这一时代发展的步伐,单靠教员在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教员离开岗位脱产深造。只有敢于让挑大梁的教员充电,才能使优秀者更加安心,后进者受到激励,使教员队伍实现良性发展。
三是换岗补缺。一方面在上级机关的统一协调下,建立教员与部队优秀主官双向代职制度,让教员赴部队代职,增强对部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部队各类岗位任职需求的深人了解,同时也让部队优秀干部定期到院校担任教学任务,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并完善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尝试在院校内部进行教员、行政管理干部、机关人员不定期地相互交换岗位。通过岗位互换,弥补教员知识结构和经验阅历上的不足,以满足士官任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
一、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实行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向军事斗争准备需求为牵引转变
士官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具体岗位为指向的,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层次性、实用性。所以,办学指导思想应摆脱学历教育条件下的办学理念,在立足我军任职教育鲜明职业特性的基础上,确立 “以军事需求为牵引,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坚持士官教育与部队需求相协调,努力实现任职教育部队化,将部队训练、管理模式引进院校教学,按照建设一支优秀部队的标准建设院校,全面营造部队训练管理的环境,确保培养的士官人才能够快速适应部队的任职岗位需要,适应作战训练需要。
一是做好任职教育对象的岗位需求分析。在规划任职教育活动之前,运用各种方法与技术对任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任职岗位要求教育对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鉴别与分析,进而确定教育内容。对院校来说,就是要确认士官学员现有状况与任职岗位要求其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一方面要深人学习和理解总部制订的新任务规划,掌握士官学员任职教育的预定目标和所开课程,以确定对任职教育士官学员的预期培训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把士官学员的文化素质、军事素质和专业素质情况搞清楚,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士官学员任职教育提供直接、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是解决士官学员岗位任职能力问题。院校士官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着眼现实军事斗争准备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紧密结合岗位任职的实际。任职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主要是为了使培训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这种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员任职能力问题。衡量院校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就是所培养的士官人才能否适应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能否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据此,对接受任职教育的士官学员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基本掌握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任职所应具备的能力。同时,要处理好“专才”与“通才”的关系。士官教育培养的对象是“专才”而不是“通才”。“专”的含义是惟一性,“通”的含义是广泛性。一般而言,专业技术越复杂、操作性越强的岗位,越需要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的则需要通用性人才。士官的主要职责是操作(操作武器装备或从事具体工作),操作水平是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因而对士官的要求是必须精通本职业务,能够熟练地操作使用手中的武器装备等。当然 “专”与“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士官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专才”不是“通才”,是指士官教育的着眼点,士官教育首先要“专”,在“专”的基础上才可以逐步了解和熟悉相关知识,但决不能把培养“通才”作为士官教育的目标。
二、调整课程结构,优化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模式
根据院校士官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特点,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应做到三个突出:
一是突出岗位特色。各个任职岗位都具有鲜明的岗位特色,因此士官任职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建立必须突出岗位特色。要着眼对士官学员岗位任职
能力的培养,建立以深入研究部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重点的教学内容体系,力求在能力生成上“实”。要根据培划专业要求,建立具有各专业培训层次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力求在专业指向上“专”。对士官的短期培训可不按系统培训模式设置教学内容,而是突出解决一两个重点问题,以重点内容带动其他内容的教学,避免求大求全。
二是突出时代特色。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推进,催生了许多新理论、新装备、新战法,要求任职教育要更加注重时代特色。为此,必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其适应新装备的要求,适应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适应部队科技练兵的发展。首先,教学计划要快速更新。院校的士官教育有不同的类型,周期短、层次不一、知识更新快,这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周期大大缩短。因此,要针对每期学员的特点,制订和完善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教学内容要快速更新。要不断将新军事理论、新专业知识、新军事技能、新装备情况、新战法研究,以及院校、部队训练改革的新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再者,教材要快速更新。由于士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完善,以及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使得教材建设也不能滞后,要相应配套。
三是突出人才快速生成特色。士官任职教育周期短、内容多,教学安排比较困难,必须精选、重组教学内容,从不同对象的岗位任职需求出发,强干削枝,将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通过模块重组,形成适应不同培训对象和目标需要的新课程。
三、着眼士官岗位专业技能的需要,优化任职教育实践性教学模式
过硬的专业技能是士官人才的生命线,是形成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专业技能的培养依赖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现在的士官教育由于受传统普教思想的影响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性教学仅仅是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来设置的,没有形成独立的课程体系,由此造成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士官人才的培养与部队需要的脱节,既造成了院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又影响了部队战斗力的生成。为了适应我军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士官任职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把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当中,完善实验实作体系,增加实践性课程的比重,安排足够的学时,采取“双线并进”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士官学员进行动手实践或模拟操作训练。
二是要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的力度,突出高技术条件下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那些在部队无法或难以学到且部队急需的、有实战价值的课题进行重点研究。同时,突出实战背景下的训练,模拟设置多种情况,增加训练课题,实行交互式教学,使士官学员在近似高技术战争环境中得到全面锻炼。 三是实行开放办学,改变以院校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将实践性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部队和工厂,建立院校与部队、工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三元”办学体制,探索一条理论教学以院校为主,实装操作以部队、工厂为主的实习路子,使士官学员可以经常参加岗位性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形成人才共育的良性机制。这样既可以为部队解决训练和装备技术难题,又缩短了士官学员到部队任职的距离;既可以缓解学校器材、场地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全面提高士官学员操作使用和维修武器装备的技能。
四、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构建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功能。现代教学论认为,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可以说,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首先,要注重学前评价。通过文化复试和身体复检,对入院士官学员进行综合评价和资格认证,严格把好人口关。其次要注重学中评价。根据士官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考评指标,采用多种形式对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规范教学行为,实施奖优罚劣。再者,要注重学后评价。通过书面、网上问卷、深入部队进行面对面访谈等形式对士官学员上岗、任职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同时请毕业士官学员结合工作实际对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提出改进建议,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二是要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活动的良险发展。所谓四位一体的质量监控模式,是指由院校训练部门负责,教研室主任、教学督导组监控指导和学员评价共同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首先,院校训练部门主抓教学,对士官教学负有领导责任。院校训练部门要加强领导,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士官教学质量的监控。其次,教研室主任身处教学活动第一线,对整个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都比较清楚,因而发挥教研室主任的质量监控作用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障。应严格明确教研室主任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应负的责任,并将其所在教研室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再者,教学督导和学员评价也是考评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应深入研究并建立可行的指标体系。要特别重视学员评价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员的授课质量,而且有助于使课程设置符合学员的岗位需求,体现任职教育特点,增强院校教学的针对性。
五、不断提高教员执教能力,构建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培训模式
教员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组织者。我军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的教员队伍,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能够把先进思想传授给学员;要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特长,能够把高超的技能以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员;要具有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能够采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教员的执教能力高低决定士官的培训质量,因此不断提高教员的执教能力,构建与任职教育相适应的教员培训模式,是任职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是在岗学习。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要求教员知识结构的更新,但体制编制和教学任务又制约着教员离岗学习,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本职岗位学习充电来提高教员的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和途径。院校领导应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强化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加大改善教员学习环境的投人,建立起教员业务学习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机制,激励教员在本职岗位上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丰富头脑,开阔视野,使自身知识储备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是离岗深造。在世界新军事变革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军事领域正在发生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要使军队院校跟上这一时代发展的步伐,单靠教员在职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教员离开岗位脱产深造。只有敢于让挑大梁的教员充电,才能使优秀者更加安心,后进者受到激励,使教员队伍实现良性发展。
三是换岗补缺。一方面在上级机关的统一协调下,建立教员与部队优秀主官双向代职制度,让教员赴部队代职,增强对部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部队各类岗位任职需求的深人了解,同时也让部队优秀干部定期到院校担任教学任务,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并完善其自身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也可尝试在院校内部进行教员、行政管理干部、机关人员不定期地相互交换岗位。通过岗位互换,弥补教员知识结构和经验阅历上的不足,以满足士官任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