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必然存在它的原因。本文主要通过追溯汉语合音现象起源的基础上,探究汉语网络流行语中合音现象的成因和规律。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汉语合音;成因影响
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并普及应用,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随之而来——网络流行语。而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诸如“酱紫”、“你造吗”、“我宣你”等这一类合音词现象。它不仅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也被一些新闻媒体所运用,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中合音词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一、汉语合音现象
合音,是指在汉语音节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发生语音变化后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汉语合音现象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语音现象。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中提到“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1]。在如今的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合音现象与上述现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网络流行语“我宣你”、“你造吗”、“男票女票”中的“宣”、“造”、“票”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单纯词,不承载原本的语义,而只是在网络语境中把两个音节合读成一个音節,在书面上合写成一个汉字。“宣”、“造”、“票”分别是由“喜欢”、“知道”、“朋友”的读音合音而成。这些词在网络语境中原义丢失,只起到标音作用。这与以往的合音现象有所区别。
但是,网络流行合音词产生于网络语境中,它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与当下的网络传播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影响方面与古而有之的、官方认可的合音词有所区别。
二、网络流行语中合音现象的成因
网络流行语中的合音现象属于汉语合音的一种特殊的、新鲜的现象。因此,它的形成首先不可避免地来自于汉语合音现象产生的本源。其次,由于它诞生于当下的网络语境之中,所以它的成因也烙印下网络传播时代的标记。
(一)汉语“一音一义”规律的推动
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认为:结构格局是支配语言运转和演变的杠杆,汉语的音节是表义的语音单位,这就使得汉语呈现出“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结构基础和基本结构格局。这是汉语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原则[2]。
通过观察合音词的普通话发音规律,如“喜欢”、“这样”、“知道”等词汇,发现合发音音词的一般都是“重轻”格式。由于人们在语音发声时的“惰性”,说话时往往从省力的角度出发,合音后字的发音通常被说话人习惯性地脱落,一般表现为音节读音较轻。随着合音后字发音的弱化或者脱落,其语义也渐渐被虚化或者消磨,从而整个词汇的语义逐渐由合音前字所承担,最终整合为一个意义。此时的词语就形成了“两个字、两个音节、一个概念”的结构。然而,这种结构与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不符。由于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是支配语言运转和演变的杠杆,因此,人们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音,便出现了把“两个音”合成“一个音”的现象。
(二)港台地区语音特点的影响
在港台影视作品中,我们总会注意到他们独特的发音特点,并且当中的合音现象很常见。通常我们将其称为“港台腔”。
由于港台地区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推广比较迟缓。因此,说惯了闽南话、粤语的港台人再学习普通话就会依据原本的语音发音习惯产生某种程度的“音变”。比如,港台地区的“j、q、x”的发音比较重,发成近乎“zh、ch、sh”的音、“r”的音有时会发成“弱”的音等。因此,港台人在说普通话某些词汇的时候,就会按照他们原来的语音习惯,从而导致某些合音现象的出现,比如“这样子”的合音词“酱紫”就是一个典型的港台腔的例子。这些由港台地区独特的发音习惯产生的合音词,一开始也许仅仅只是出现在他们日常口语交际当中。但是,经过港台影视作品以及港台明星的运用,这种合音现象逐渐被受众们所关注与运用,就形成了如今充斥在日常交流中的网络合音词。
(三)网络传播特点的影响
语境影响言语的交际。在网络语境下,人们往往会因网络传播快捷性、趣味性的特点寻求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简单性。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人们的交际中意识或无意识地创造、模仿、传播的。
一开始,也许网络流行语的合音现象并不多见。然而,当人们开始接触到一两个合音词,合音词便以它极大的简单化的发音优势成为人们言语交际中的“宠儿”。合音词的形成有它的语音规律,通常由两个音节中的部分音节合成一个音节,比如“喜欢”合成“宣”的发音,就是由“喜”的声母“x”与欢的韵母“uan”组成。因此,人们可以抓住并利用这种规律模仿并造出新的合成词,以应用于网络交际当中。
三、网络合音词出现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固然有它出现和存在的时代意义。但是由于它存在只存在并应用于口语交际中,也对语言的规范性产生了挑战。
(一)体现语言的时代性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特别是社会流行语的出现,记录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民的情感情绪。网络合音词是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时代变迁,人们不断被新事物、新观点、新潮流包围着,因此,人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需要与时俱进的语言表达方式。而网络合音词就是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丰富人们的表达需要而产生的。
(二)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当你对别人说“你怎么这样子呢?”也许会让人觉得有责怪之意;当你对别人说“你怎么酱紫呢”就很容易听出玩笑的意味。由此可见,网络合音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言语氛围。
(三)挑战语言的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的合音现象毕竟只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现象,它并不具有社会认可度和广泛适用性。它只能存在于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如果对网络合音词运用不当或者应用在不恰当的场合,特别是在书面语表达中,便会危害语言的规范性。特别是在被各色各样的新词、网络流行语充斥着的当下,我们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更要加以警惕。网络合音词可以为我们的日常交际增加一抹亮色,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崔黎.汉语合音现象简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2] 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汉语合音;成因影响
近年来,网络迅速发展并普及应用,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也随之而来——网络流行语。而在各种各样的网络流行语中,出现了诸如“酱紫”、“你造吗”、“我宣你”等这一类合音词现象。它不仅在网络社交媒体上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也被一些新闻媒体所运用,可以说网络流行语中合音词的使用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一、汉语合音现象
合音,是指在汉语音节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并用的音节发生语音变化后合为一个音节的现象。汉语合音现象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语音现象。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艺文》中提到“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1]。在如今的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合音现象与上述现象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网络流行语“我宣你”、“你造吗”、“男票女票”中的“宣”、“造”、“票”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单纯词,不承载原本的语义,而只是在网络语境中把两个音节合读成一个音節,在书面上合写成一个汉字。“宣”、“造”、“票”分别是由“喜欢”、“知道”、“朋友”的读音合音而成。这些词在网络语境中原义丢失,只起到标音作用。这与以往的合音现象有所区别。
但是,网络流行合音词产生于网络语境中,它的形成、发展与传播与当下的网络传播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形成的原因与产生的影响方面与古而有之的、官方认可的合音词有所区别。
二、网络流行语中合音现象的成因
网络流行语中的合音现象属于汉语合音的一种特殊的、新鲜的现象。因此,它的形成首先不可避免地来自于汉语合音现象产生的本源。其次,由于它诞生于当下的网络语境之中,所以它的成因也烙印下网络传播时代的标记。
(一)汉语“一音一义”规律的推动
语言学家徐通锵先生认为:结构格局是支配语言运转和演变的杠杆,汉语的音节是表义的语音单位,这就使得汉语呈现出“一个字、一个音节、一个概念”的结构基础和基本结构格局。这是汉语最简单、最基本的结构原则[2]。
通过观察合音词的普通话发音规律,如“喜欢”、“这样”、“知道”等词汇,发现合发音音词的一般都是“重轻”格式。由于人们在语音发声时的“惰性”,说话时往往从省力的角度出发,合音后字的发音通常被说话人习惯性地脱落,一般表现为音节读音较轻。随着合音后字发音的弱化或者脱落,其语义也渐渐被虚化或者消磨,从而整个词汇的语义逐渐由合音前字所承担,最终整合为一个意义。此时的词语就形成了“两个字、两个音节、一个概念”的结构。然而,这种结构与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不符。由于汉语的基本结构格局是支配语言运转和演变的杠杆,因此,人们在日常口语交流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无意识地朝着简单化的方向发音,便出现了把“两个音”合成“一个音”的现象。
(二)港台地区语音特点的影响
在港台影视作品中,我们总会注意到他们独特的发音特点,并且当中的合音现象很常见。通常我们将其称为“港台腔”。
由于港台地区的特殊性,普通话的推广比较迟缓。因此,说惯了闽南话、粤语的港台人再学习普通话就会依据原本的语音发音习惯产生某种程度的“音变”。比如,港台地区的“j、q、x”的发音比较重,发成近乎“zh、ch、sh”的音、“r”的音有时会发成“弱”的音等。因此,港台人在说普通话某些词汇的时候,就会按照他们原来的语音习惯,从而导致某些合音现象的出现,比如“这样子”的合音词“酱紫”就是一个典型的港台腔的例子。这些由港台地区独特的发音习惯产生的合音词,一开始也许仅仅只是出现在他们日常口语交际当中。但是,经过港台影视作品以及港台明星的运用,这种合音现象逐渐被受众们所关注与运用,就形成了如今充斥在日常交流中的网络合音词。
(三)网络传播特点的影响
语境影响言语的交际。在网络语境下,人们往往会因网络传播快捷性、趣味性的特点寻求语言表达的独特性、简单性。网络流行语就是在人们的交际中意识或无意识地创造、模仿、传播的。
一开始,也许网络流行语的合音现象并不多见。然而,当人们开始接触到一两个合音词,合音词便以它极大的简单化的发音优势成为人们言语交际中的“宠儿”。合音词的形成有它的语音规律,通常由两个音节中的部分音节合成一个音节,比如“喜欢”合成“宣”的发音,就是由“喜”的声母“x”与欢的韵母“uan”组成。因此,人们可以抓住并利用这种规律模仿并造出新的合成词,以应用于网络交际当中。
三、网络合音词出现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作为一个新的语言现象,固然有它出现和存在的时代意义。但是由于它存在只存在并应用于口语交际中,也对语言的规范性产生了挑战。
(一)体现语言的时代性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特别是社会流行语的出现,记录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与人民的情感情绪。网络合音词是一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它体现了语言的时代性。时代变迁,人们不断被新事物、新观点、新潮流包围着,因此,人们在日常口语交际中需要与时俱进的语言表达方式。而网络合音词就是为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丰富人们的表达需要而产生的。
(二)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
当你对别人说“你怎么这样子呢?”也许会让人觉得有责怪之意;当你对别人说“你怎么酱紫呢”就很容易听出玩笑的意味。由此可见,网络合音词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趣味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言语氛围。
(三)挑战语言的规范性
网络流行语的合音现象毕竟只是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的语言现象,它并不具有社会认可度和广泛适用性。它只能存在于人们日常交际过程中,而难登大雅之堂。因此,如果对网络合音词运用不当或者应用在不恰当的场合,特别是在书面语表达中,便会危害语言的规范性。特别是在被各色各样的新词、网络流行语充斥着的当下,我们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时候更要加以警惕。网络合音词可以为我们的日常交际增加一抹亮色,但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的场合。
参考文献
[1] 崔黎.汉语合音现象简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
[2] 孙红举.论汉语合音现象的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