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人观论略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zhou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无论天人之分,或者其后的合一与相参,其关节点都在于人之主体性的凸显与张扬上。荀子思想中的天人论最终要落实到人之自身中的心、性关系中去。
  关键词:荀子;天人相分;天人相参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6-02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所著《荀子》一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天人观是荀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在天人观上,荀子既主天人的原始同一和相分,亦主二者之间的相合与相参,且其相合与相参正建立在它们相分的基础之上。我们分别论之。
  一、天、人同一
  所谓“天、人同一”,指在《荀子》中,“天”创生万物,也创生人类,“人”由“天”所生,是“天”的产物,因此与“天”在原初的意义上是同一的,二者之间具有同一的属性与特征。关于“天”之创生万物,《荀子》说:
  天地者,生之始也。(《荀子·王制》)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荀子·天论》)
  在荀子之前,天命思想盛行,将“天”人格化、道德化乃至神秘化是殷商以至先秦时期的普遍性思潮。与此不同,荀子将“天”自然化、客观化和规律化,天就是自然之天,而不是意志之天,或者道德之天,所谓“神”是指其之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而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就叫做天。相应地,由于“人”由“天”生,“天”“人”同一,故荀子论人,亦着眼于人之自然情性,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感官本能、生理欲望和心理反应等,它们是人之为人的自然特性所在。如他说: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辨酸咸甘苦,鼻辨芬芳腥臊,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养。是又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荀子·荣辱》)
  所谓“饥而欲食,寒而欲暖”是生理本能,而“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则是感官功能,它们乃“无待而然者”,故是人生而具有而不是后天形成的。这样,与“天”之为自然之“天”相应,荀子所论之“人”也是自然之“人”。进一步,荀子说:
  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耳、目、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谓天官;心居中虚,以治五官,夫是之谓天君;财非其类,以养其类,夫是之主谓天养;顺其类者谓之福,逆其类者谓之祸,夫是之谓天政。
  在这里,所谓“天情”、“天官”和“天君”,主要也是就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存在说的;所谓“天养”和“天政”,即利用自然万物来供养人类,亦意在肯定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天然性和合理性。它们可以说是“天”之在“人”者。在自然之“人”与自然之“天”的含义上,人、天无别,二者同一而不是相分。这是荀子论天人关系的第一个层面。
  二、天、人相分
  关于天人相分的观点,荀子在《天论》中说: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在这里,荀子明确地把“天”与“人”分开,把“天”看作是独立于人的自然界,然后把“人”亦与“天”分开,指出人类社会是与自然界具有不同功能与规律作用于其中的领域和存在。自然界具有自身独立常存的客观规律,所谓“天有常道,地有常数”,“天道”、“地数”本身有其必然性,而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力量为转移。这是“天”之作用的领域。与自然领域相对,在人发挥其作用的社会领域,则有其自身的治乱之道。所谓“治道”,如“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和“循道而不贰”等;所谓“乱道”,如“本荒而用侈”、“养略而动罕”和“倍道而妄行”等,它们都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规律,与自然界无及无涉。依照荀子所论,在“人”依循“治道”而为时,“天”不能使之贫病,而在背道妄行时,则“天”不能使人富全。“天”、“人”各有其作用的领域,这是荀子“天人相分”思想的主要内涵。
  进一步,为什么能够“天”、“人”相分呢?荀子强调人类具有的认知主体性和道德能动性。他说:
  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曰……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非相》)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
  “有辩”指的是人之认知特性,而人且进一步“有知,亦且有义”,也就是说还具有道德主体性。这样,在“人”之为“人”的特性上,除了与“天”相类之本能、欲求等自然属性外,在“天”、“人”相分的意义上,荀子将“人”之存在的主体特性予以凸显和强化了。通过人的认知能力和道德存在的发挥,人类建立了一个独有的作用区域,从而将“天道”作用的自然领域和治乱之道作用于其中的社会领域区分了开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天人不相预”。“明于天人之分,可谓至人也”(《荀子·天论》)。(下转第88页)
  ★作者简介:高姿(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管理与、中国政治现代化。浅析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原因和途径
  高姿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摘要:大学生政治信仰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依据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分析了当代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偏差的原因,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信仰;原因;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87-02
  
  政治信仰是指特定社会和国家的人们在对某种社会政治体系及其理论学说认同、信服和敬仰的基础上,进而奉为自己言行准则并身体力行的精神体系。我们常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但这一命题要成立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大学生应具备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急剧转型期,受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呈现出自主倾向、利益意识、模糊化、多样选择的特点,因此,关注在校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实际状况,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这不仅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还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及其出现偏差的原因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现状
  根据2011年教育部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信仰基本是正确的,他们拥护马克思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能够确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在政治观上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部分大学生没有稳定的政治信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是基于事实判断,国家经济形势好就认同,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发生动摇。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观表现出模糊性、趋利性、世俗化,或者是其政治观在认识和实践的结合中表现为知与行的不统一,等等。
  (二)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出现偏差的原因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偏差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指出:“信仰自由和宗教自由的思想,不过表明自由竞争在信仰领域里占统治地位罢了。”市场经济具有唯利性,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往往容易产生个人至上的思想观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金钱的巨大力量,部分大学生把金钱的力量片面夸大,这些加强了大学生信仰的物质性,使他们产生了对现实力量的崇拜,而忽略了思想和精神的追求,从主观上形成了不重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意识。
  2、党员干部腐败现象及不正之风是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所动摇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产生的负面效应,部分党员走向了腐败的深渊,这些人的腐败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这无疑会淡化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对大学生科学政治观的形成产生负面效应,造成部分大学生对党的领导产生困惑,从而动摇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尽管上述问题只存在于党内少数干部身上,但是对于充满激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是难以用理性、全面、客观的态度来分析对待的。
  3、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导致造成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的直接原因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是形成其信仰危机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人格结构尚未完成整合,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对问题缺乏自己的判断力,容易出现偏差,易受环境的影响,面对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心态浮躁而脆弱,缺乏自信,容易自暴自弃,对待事情的分析缺乏理性,从而造成自身政治信仰的模糊。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多样化不可忽视的原因
  当前,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或实践能力,忽视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老师上课方式单一,只注重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对学生关心的国内外重大问题,难以提供有力的说明,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加之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使大学生更关注现实物质问题,注重于实际技能的学习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愿意参加政治活动,因此,部分大学生逐渐丧失了科学的政治信仰。
  二、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对外交流合作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上各种思潮纷至沓来。各种观点、思潮的相互碰撞,思想信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无疑会影响大学生尚未清晰成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鉴别力。“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要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使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澄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错误认识,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提高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找好切入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紧紧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加强对国内外形势和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帮助大学生分清现象与本质、主流与支流,从而正确地认识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尚存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和丑恶的现象,进而不断坚定大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与决心。此外,信仰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者的素养和奉献精神,教师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坚定不移,满怀信心热情,才会在把整个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才能对学生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主学习,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归根到底还是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首先是学,要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其次是思,只有通过思考才能对所学的、所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才能去伪存真,获得科学真理,树立崇高、科学的信仰。再次是行,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本质属性,即“急剧变化的自然性、日趋成熟的社会性、逐步完善的实践性”,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们可以感受到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缺乏,从而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四)塑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创新教育载体
  大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基本上在学校,生活的环境也是学校,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以达到强化信仰教育的目的,对校园环境做到净化、优化,尽力打造出干净、优美、人文的校园环境。创新教育载体,整合学校的网络、报刊、社团组织等各种资源,营造一个政治导向明确、气氛活泼、和谐包容的校园文化,把信仰教育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大学生在政治、学习、心理、交往、就业等方面的需要,使大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从而实现对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第二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4\]北京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64.
  \[5\]井中雪.论政治信仰\[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1.
  \[6\]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影响人才质量的直接因素。现存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以个体人才培养为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文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为例,提出了以学生创业团队为主要培养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创业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8-02    2012年1月16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如何,政治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国家未来的政治发展状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盛衰成败。针对大学生政治心理状况,本文从多方面提出促进大学生政治心理全面健康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求在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动向大学生灌输积极、正确政治观念,增强他们的政治情感,不断优化他们的政治心理,促使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朝着积极、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大学
期刊
摘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发受到高校关注。传统教学模式强调规范性的教学行为,学生往往无法将接收到的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而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核心,以感悟、分享、反思为重点,将学与用有机结合,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生涯发展自主意识和生涯规划能力。  关键词:体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
期刊
摘要:分析建筑企业经济纠纷案件现状,提出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经济纠纷案件防范措施与对策。  关键词:施工合同;经济纠纷;防范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04-02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企业体制多元化发展,建筑施工企业经济纠纷案件急剧上升,已严重困扰着企业的发展和流动资金的运转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入。本文通过有关文件和大量报刊有
期刊
摘要:德国诉讼实务对于教育案件的司法审查适用判断余地理论,这对于我国法院是否审查学位授予纠纷以及审查强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学位评定具有高度的属人性和学术性,因此法院对于学位授予诉讼应坚持司法节制,实行有限审查,尊重高等学校的判断余地,只进行形式和程序的合法性审查,并不进行实质内容的合法性审查,实现在依法履行司法监督职能的同时,维护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关键词:判断余地;司法节制;学位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技能素质,而对于培养劳动者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本文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与高职人才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从而对新形势下高职教程的改革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教程体系;现实需求;教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
期刊
摘要:信息时代、低碳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大背景的变革带来多元的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意识和价值观等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思潮最为敏感的、受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这种形势下,深入研究探讨多元化社会思潮引发的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以及寻求减少多元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就业负面影响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就业  中
期刊
摘要:以自编的应用题阅读理解水平测试试卷为材料,探讨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应用题过程的特点,对学生解数学阅读理解题的错误类型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双困生和数困生错误类型次数明显要多于学优生;4年级学生错误类型次数明显要多于学5年级和6年级的错误次数;学生的简单应用题错误类型次数明显要少于复杂应用题的错误次数。  关键词:数学应用题;错误类型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
期刊
摘要:我国民诉法修改草案中提出将公益诉讼纳入现行民事诉讼中,这对于我国法律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产品质量公益诉讼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因此探讨将公益诉讼作为解决产品质量诉讼中的损害公共利益的方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产品质量;公益;公益诉讼  中图分类号:D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9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数量和品种的
期刊
摘要:因特网已经全方位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互联网强大的交互性使得我们普通受众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接受信息、关注新闻,还可以发现新闻,传播信息。公民的知情权得到了尽可能的满足,同时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了新的挑战。  关键字:隐私;隐私权;自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15-01    新闻活动是以报道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活动。人是社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