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形势下,要求劳动者具备良好的技能素质,而对于培养劳动者的高等职业学校也应当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本文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为视角,深入分析了当前社会发展与高职人才现实需求之间的冲突,从而对新形势下高职教程的改革作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教程体系;现实需求;教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国家甚至实施鼓励与扶持政策来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对技工人才的现实需要却极度的不相符,反而使高职教育的稳步推进受到限制。因此针对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沿袭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的阶段式课程设置。文化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而专业基础课又服务于专业实践课。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现行高职教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冲突
高职教育尽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由于高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机制和教育方式又比较滞后,培育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即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使高职教育陷入了招生难的境地,造成发展缓慢。究其根源,由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所致。
1、专业型与多元化之间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需要高职毕业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但是,企业又倾向于某一工种和岗位具有熟练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而现行的职教体系都是以学生职业定向培训为目标的,没有增加对学生职业应变能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2、基础型和发展性之间的冲突
职教体系中学生必须按照基础教育的要求掌握好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实社会则要求职业教育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现行的职教课程只一味侧重于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3、就业型与转变性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知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高层化。目前高职教育就承担了就业预备教育兼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而现有的职教课程体系只以就业预备教育为目标而停滞不前,显然是无法完成这双重重任。
(二)现行高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具备了知识技能先后有序、知识积累循序渐进、教学便于开展等优点。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范围广,难度大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扎实的基础且整体素质不高。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导致教材的编写、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的实施进程中,力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日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理论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教师授课有困难,学生也不易接受,从而实践技能训练弱化,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理论脱离实际,教程过于陈旧
现行高职课程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整体性不强,没有学科的衔接性,过于陈旧的知识理论没有形成学科间的渗透,跟不上社会形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高职课程教材,尤其是文化课教材与普教教材几乎没有差别,导致教师教学过程普教色彩浓重。
因此,基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推动了职教理念的更新和职教课程的改革。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科技的进步及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劳动者工作性质也随之改变;而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方向,又指引着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界限逐步拓宽等。这些都会使劳动者在将来的社会中必须具备较扎实的技术功底,全方位的职业转换、适应能力。那种只注重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跟不上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经济、综合型人才,是集修养、文化、技能于一身,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世纪劳动者。针对以上因素,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立足于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二)高职教程的改革内容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遵循新世纪的职教改革理念,已逐步从专业定向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变化的需要势必要求职教改革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结合学生的“就业”与“后续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推进,企业用工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招工,而是更加理性化地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进行挑选。基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通过长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出来的。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达到了专业大类的覆盖程度,并实现了一专多能。因此,就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另一个开始,如果只强调证级制度,则偏离了学校教育的重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2、统一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知识与专项技能
随着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将会面临着更加频繁的职业更换,而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已不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涉及更加宽广的知识与技能面。但依照目前企业的招工需要,专岗必须专人负责,又突出了岗位的“专一”性。因此学校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采取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使二者的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宽基础、活模块”遵循以下基本思路:(1)以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平台,将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分为政治文化类、工具类、一般职业类、专业技能类等四大类,且都是阶段性的必修内容,分年级连续实施;(2)根据各专业工种的不同要求及高职升学的要求而设置不同的模块。分为专业性模块、岗位定向知识技能模块、高职对应模块,这一阶段的内容可设为选修内容,在高职高年级分阶段实施。这两个阶段既分工明确,又互相联系。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后,对专业及专业方向均有了解,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3、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学校为迎合社会变化的需求,将一些新型专业引入课堂,从而影响了优势专业的发展。这样,学校专业设置的频繁更换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给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负担。然而,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逐渐缩短,人才市场的可预见难度也逐渐增大,随之更加需要灵活地设置学校的课程。于是,力求在专业稳定中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学校课程应当在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具体地说,学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仍作为学校的传统专业维持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于新技术、新行业的课程,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就业实际,作为选修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4、有效转换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与创业课程模式
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是在学科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的,这一模式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开展,容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使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弊端逐步显现:(1)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导,从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2)学科间的衔接性不强,无法使课程整体优化;(3)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新时代是需要有更多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时代,因而把实践、创业课程作为教学的主导课程已是中职学校势必改革的项目。创业教育指引着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它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任。高等职业学校在开设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并通过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就是逐步实现知识型到技能型,再到创业型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何玉刚.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01).
\[2\]杨黎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10,(18).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9,(01).
\[4\]成光琳.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8,(03).
关键词:教程体系;现实需求;教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136-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的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国家甚至实施鼓励与扶持政策来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但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与社会对技工人才的现实需要却极度的不相符,反而使高职教育的稳步推进受到限制。因此针对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
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仍然沿袭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的阶段式课程设置。文化课服务于专业基础课,而专业基础课又服务于专业实践课。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日益凸显。
(一)现行高职教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的冲突
高职教育尽管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由于高职学校生源素质普遍较低,教学机制和教育方式又比较滞后,培育的学生难以与社会变化相适应,即使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也使高职教育陷入了招生难的境地,造成发展缓慢。究其根源,由现行高等职教课程体系与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所致。
1、专业型与多元化之间的冲突
在市场经济变化的条件下,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也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这就需要高职毕业生有较强的应变能力。但是,企业又倾向于某一工种和岗位具有熟练技能和经验的专业人才。而现行的职教体系都是以学生职业定向培训为目标的,没有增加对学生职业应变能力培训的课程体系。
2、基础型和发展性之间的冲突
职教体系中学生必须按照基础教育的要求掌握好系统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现实社会则要求职业教育基于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适合的职业,有利于学生在各方面发挥自己的专长。而现行的职教课程只一味侧重于传授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3、就业型与转变性之间的冲突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与知识产业结构的不断变革,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势必也要求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高层化。目前高职教育就承担了就业预备教育兼升学预备教育的双重任务。而现有的职教课程体系只以就业预备教育为目标而停滞不前,显然是无法完成这双重重任。
(二)现行高职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具备了知识技能先后有序、知识积累循序渐进、教学便于开展等优点。然而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这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范围广,难度大
高职学校的学生大多缺乏扎实的基础且整体素质不高。由于理论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导致教材的编写、课程的选择和教学的实施进程中,力求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日后所从事职业的实际需求,理论知识范围广,难度大,教师授课有困难,学生也不易接受,从而实践技能训练弱化,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2、理论脱离实际,教程过于陈旧
现行高职课程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整体性不强,没有学科的衔接性,过于陈旧的知识理论没有形成学科间的渗透,跟不上社会形式,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的高职课程教材,尤其是文化课教材与普教教材几乎没有差别,导致教师教学过程普教色彩浓重。
因此,基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推动了职教理念的更新和职教课程的改革。
二、新形势下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视角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科技的进步及传统产业结构的改变,使得劳动者工作性质也随之改变;而学科知识的综合发展方向,又指引着传统学科体系及行业界限逐步拓宽等。这些都会使劳动者在将来的社会中必须具备较扎实的技术功底,全方位的职业转换、适应能力。那种只注重专业理论及基本技能的传统教学模式显然已跟不上社会的现实需求。现代的经济、综合型人才,是集修养、文化、技能于一身,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新世纪劳动者。针对以上因素,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当立足于对高职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上。
(二)高职教程的改革内容及发展趋势
中国的职业教育遵循新世纪的职教改革理念,已逐步从专业定向教育转变为综合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社会变化的需要势必要求职教改革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有效结合学生的“就业”与“后续学习”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推进,企业用工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招工,而是更加理性化地选择相应的职业学校进行挑选。基于社会的长远发展角度,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通过长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出来的。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拓宽了专业知识面,达到了专业大类的覆盖程度,并实现了一专多能。因此,就业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而是学生继续学习的另一个开始,如果只强调证级制度,则偏离了学校教育的重心,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培养,影响了职业学校的长远发展。
2、统一学生认知结构上的知识与专项技能
随着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者将会面临着更加频繁的职业更换,而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已不再适应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因而在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时,必须涉及更加宽广的知识与技能面。但依照目前企业的招工需要,专岗必须专人负责,又突出了岗位的“专一”性。因此学校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采取了“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设置方式,使二者的矛盾得以有效解决。
“宽基础、活模块”遵循以下基本思路:(1)以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平台,将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分为政治文化类、工具类、一般职业类、专业技能类等四大类,且都是阶段性的必修内容,分年级连续实施;(2)根据各专业工种的不同要求及高职升学的要求而设置不同的模块。分为专业性模块、岗位定向知识技能模块、高职对应模块,这一阶段的内容可设为选修内容,在高职高年级分阶段实施。这两个阶段既分工明确,又互相联系。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后,对专业及专业方向均有了解,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
3、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职学校为迎合社会变化的需求,将一些新型专业引入课堂,从而影响了优势专业的发展。这样,学校专业设置的频繁更换既不符合办学规律,也会给师资、设备等方面带来负担。然而,由于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影响,行业结构变化的周期逐渐缩短,人才市场的可预见难度也逐渐增大,随之更加需要灵活地设置学校的课程。于是,力求在专业稳定中协调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学校课程应当在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具体地说,学校的专业基础与基本技能课仍作为学校的传统专业维持健康稳定地发展,对于新技术、新行业的课程,学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就业实际,作为选修内容随着市场经济的调整与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4、有效转换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与创业课程模式
传统学科课程模式是在学科分段教学的基础上,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结合的,这一模式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开展,容易使学生获得全面系统的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由于职业教育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从而使学科课程模式自身的弊端逐步显现:(1)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为主导,从而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2)学科间的衔接性不强,无法使课程整体优化;(3)教师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新时代是需要有更多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才的时代,因而把实践、创业课程作为教学的主导课程已是中职学校势必改革的项目。创业教育指引着职业教育领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它肩负着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重任。高等职业学校在开设就业和创业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经营、管理、法律、公关、成本核算等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并通过就业指导和就业咨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业意识,职教课程改革目标就是逐步实现知识型到技能型,再到创业型的转化。
参考文献:
\[1\]何玉刚.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1,(01).
\[2\]杨黎明.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教论坛,2010,(18).
\[3\]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9,(01).
\[4\]成光琳.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