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文化和望鸟镜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long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胞在其旅行见闻中留下一细节:在欧洲的一些公园,常见一种架在草坪上的望远镜。开始不懂,一打听,方知是为观鸟而设,它们准确的名字叫“望鸟镜”。贴上去,游客能仔细欣赏远处树上的一举一动,对鸟雀却毫无惊扰……
  “望鸟镜”,一个多么柔情和诗意的词儿啊,那距离多么美,多么温暖和恬静,多么沁人心脾!
  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何以没诞生如此“遥望”的冲动呢?我想起了身边的另一番景象:花鸟鱼虫市场,寓翁闲叟们的膝下,太极晨练的路边,随处可见一种国粹——鸟笼,一盏盏材质优良、工艺精湛的“小号”。
  有多少盏这样的“小号”,便意味着有多少双翅膀从天空中被裁剪下来,被折叠成椅子,只能坐,不能飞。
  我们发明的是栅栏,是囚牢。我们总喜欢把爱变成虐,把拥有变成占有,把“吻”变成“咬”。
   读过一组故事:在澳洲,为保护某地生态,政府竟不惜斥巨资,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留出了众多的横向路带,目的是方便动物能像过去一样自由穿梭……有对志愿者夫妇,为拯救一条被渔网困住的白鲨,竟冒着生命危险,跳下海,亲手去解绳扣……在纽约一次火灾中,消防员理查·麦托尼解下自己的输氧器,为一只被浓烟呛昏的猫输氧,以挽救它的生命……一位女科学家,为考察和保护非洲狮,在原始森林中风餐露宿,历时二十余年,直至去世……
  这和我们那些身穿羚羊毛、大嚼鲨鱼翅的饕餮客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其实这区别,也正是“望鸟镜”与“鸟笼”的距离。
  记得许多年前,一对游客在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乘车游览,嬉戏中,一只两岁的小狮子突然将利爪探进车窗,抓伤了他们。不久,动物园向市林业公安处提出申请,要求击毙这只闯祸的小畜生。后经当地市民的再三抗议,园方才撤回死刑起诉,改判“无期徒刑”。从此,这只小狮子将在铁笼里孤独余生,永不能再和伙伴一起过群居和放养生活。
  显然在万物之尊的人眼里,它是有罪的,因为它对人产生了敌意,并制造了伤害。但我不禁要问:到底谁先有罪?谁先侵犯了对方权益?谁先发动了挑衅和攻击?在动物的道德法庭上,人类难道不已被审判过亿万次了吗?按自然法和生命平等的理念,此刻,它根本不该出现在人类的车窗前,它的位置应是非洲大草原,这应该是它随母亲散步、和兄弟姊妹玩耍的时刻……
  我替这只小狮子难过,更为自己的同类悲哀。
  (燕飞来摘自《今晚报》)
其他文献
每块碎瓷片都有一个故事。     我9岁时的一天,妈妈要进城去,让我看管弟弟妹妹。她开车一走,我就跑进她的卧室,打开柜子窥视。  在上面的抽屉里,有一个木制的小珠宝盒,我被里面的珍藏品迷住了——妈妈敬爱的伯母留给她的红宝石戒指,妈妈惟一的嫁妆,外婆戴过的珍珠耳环。  我试着把它们都佩戴起来,然后,我又发现一小块白色的瓷器碎片。  几个月后,我正在布置餐桌,邻居马格来了。马格说:“哦,你们要请客吃饭
期刊
孩提时候,我喜欢倾听。常听大人说:“啊,过去我也有过雄心大志!”“过去我也有过宏大梦想!”还有,几乎人人都说:“要是我重头再来一次……”我想这些人多多少少都错过了生命的丰盛。  我不会。我不会和生命的丰盛失之交臂。14岁那年,我就已经在运筹帷幄了。在一本旧抄写本上,我把一生要做的事,逐条写下来,发誓以后一条一条去实现。  这些计划根本没有实现。成人后,大部分时间我得拼命工作,养家糊口。生命的丰盛,
期刊
那天放学后,我正在我的菜园里播种。突然,一个声音在我背后响起:“嗨,你在干什么?”  我抬头一看,是迈克。他和他的家人刚搬来我家后面不久。现在他和我同一个学校,都是读五年级。  我回答他:“我正在种番茄、胡椒和豌豆,还有茄子和——”  迈克打断我:“为什么要做这些麻烦事,这些蔬菜都可以在超市买到啊?”  “这很有趣。”我答道,“我喜欢种东西。”然后,我举起一颗豌豆种子,继续说:“食物将由这细小的种
期刊
我们街尽头是一个屠宰场,经常有赶了去宰的羊经过我们家门口。我记得,有一次一头羊逃走了,它沿着大街向下跑,看的人都乐了。有的人跑去捉它,有的人自己摔倒在地。我见这情景有趣好玩,四周一片混乱,就高兴得哈哈大笑,觉得它太滑稽了。但是,后来那头羊被捉住,送回到屠宰场时,悲剧的现实性控制了我,我跑进家门,哭喊着对母亲说:“他们要杀死它了!他们要杀死它了!”过了许多天,那个寂寥的春日下午,那个滑稽的追赶场面,
期刊
叶倾城,女,作家,著有《优雅地低于爱情》等散文集,《原配》等长篇小说。    1.先问一个我个人很感兴趣的问题:“叶倾城”这个如此绝美的笔名是怎么来的?  我的第一篇文章,是发表在《知音》1995年第8期上,叫做《有痛的感觉,真好》。1995年7月23日,我在下班路上,买下了一本最新的《知音》,我记得当时沾了一手油墨,但内心无限欢喜。最初,我的署名是“叶青”,至于是如何变成骄傲的“叶倾城”的,我现
期刊
一向困居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喧嚣城市里,乍然来到弥漫着青草气息的野外,小侄女就像一只刚出笼子的小鸟。一路上,她唱着笑着,时而凝神细看,时而大呼小叫。  受她的欢快情绪感染,我也索性放下车子,和她一起沿着弯曲的小河向上游走。身边,河水淙淙地流着,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有些刺目,令人眩晕。两岸碧绿的野草和庄稼,好像给大地铺了一层绿色的地毯,其间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愉悦了我们的视线,也让我们感觉这次踏青不再单
期刊
12岁的美国少年麦克斯,创办了一家网络电视“今天周末新闻”,你可别小觑了它,每天,全球有超过50万的人点击它,收看由麦克斯主播的话题节目。  这家网络电视台,是麦克斯用卧室里的储藏间改造而成的,“演播厅”则是他通过3D技术自己做出来的。每天放学后,麦克斯都会钻进他的储藏室,折腾一两个小时,将新闻及时播报出去。站在镜头前的麦克斯显得有点腼腆、生硬,而且,播报新闻时,他的眼睛会一直盯着镜头下方的提示板
期刊
方增先老师家的狗名叫“泰戈尔”,我觉得这个创意很诗意。想想冷幽默的英国人敢用他们万能的上帝来开狗玩笑——上帝倒立,把God倒过来写,不正是dog狗么。所以我想泰戈尔并不会生气,因为他说过,他的诗是奉献给神的礼物,也许万物有灵,殊途同归呢。  方老师说他的“泰戈尔”是从天上来的。这是一条纯种德国黑背,由朋友从北京空运到上海,方老师和司机一起去虹桥机场接它。不料狗乘客的降落地点和人不同。等他们辗转找到
期刊
我一直有种错觉。觉得自己是在看一部电影。最后戛然而止的时候,遗憾使我有泪欲流。这部电影的名字叫《柑橘与柠檬啊》。   可是,抱歉啊,如果你去搜索,暂时可能是不能找到这部电影的。《柑橘与柠檬啊》是麦克·莫波格的一本书。   莫波格,安静的莫波格,他是辛勤不畏寂寞的园丁。他将故事种下,只有他深知它最终的样子。但他是沉默、充满耐心的人。他不欲透露线索。而是看着它,慢慢生长为一本书。   故事开始于一个孩
期刊
凌晨四点的天空像一张病人的脸,泛着淡淡的青,我扶着窗沿就想起了正安睡在隔壁的她。  她四十岁了,在四张牌的女士里她仿佛也要比她们显得小上几岁,她小心地说,她娘家的邻居几年不见她都说她老了许多,我很讶异,漠然的她原来对年龄也如此在乎。  她四十了,却依然留着一头齐肩的长发,甚至额前还有齐齐的刘海,我认为这多少于她是有些不合时宜的,她应当留一头波浪卷发也比清汤挂面似的直发要适合她。她不是没有烫过卷发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