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相结,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2、及时性原则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可以说这两句诗道出了及时性原则的精髓。教师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时,或在学生遇到了困难,思维暂时受阻时,教师都应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一定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3、实效性原则
  设计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利用正迁移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学生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能达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的效果。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所有的学生。
  4、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发扬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5、独特性原则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启发思维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激情法。教师在课堂上要饱含感情,并通过自己健康向上的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和鞭策,调动起思维积极性,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2、创境法。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3、设疑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
  4、寻思法。重在“思”,即通过引导学生如何解决问题,解决悬念来启发学生。
  5、研讨法。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
  6、故谬法。教师在讲授知识的重点、关键处,故意出现错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
  7、对比法。这种方法一般用来帮助学生区别那些似是而非,看来起差不多但实际上有较大区别、容易混淆的词、词组或语法概念等。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
其他文献
【摘要】 工厂中功率因数的高低关系到电能质量和电网的安全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特别谈到了移相电容器。  【关键词】 电力功率;功率因数;无功补偿    前言 在工厂中功率因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工厂交流用电设备工作过程中,除消耗有功功率外,还需要无功功率。当有功功率P一定时,如减少无功功率Q,功率因数便可以提高。因此提高功率因数问题的实质即是减少用电设备无功功率的需要量。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不仅现代文可以选取一定角度来突破传统教参对课文重难点的把握,就是古文也可以选取一定角度对其重难点进行重新把握,上出新意。现举人教版高二上册第五单元中的《六国论》来分析说明。  嘉祐年间(1056年),苏洵以所著文章22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获欧阳修赏识与力荐,一时名声大振。后人有诗称赞他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六国论》是苏洵
期刊
朗诵有多法,但教无定法。对于高中生来说,引领读、抽签读、对话读、高低音读大可弃之不顾,而伴读法、接读法、交互读、齐读法等不宜多用。以下略举几例常用诗歌朗读方法:  一、范读法:即示范性的朗读,方式有二  一是教师美读,然后由学生仿读,一是由朗读得特别好的同学进行范读,教师点拨,学生领会。  正如叶圣陶主张的诗歌最好用美读,这“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
期刊
我们李家营小学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就是这所普通的小学,在我们校长的带动下,对语文课堂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以前,我们小学的语文教师整天辛勤的工作,但是课后,不少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上课劲头特别大,可学生似听非听,总进不了角色。”“今天的学生不知怎么的了,两眼呆呆的,不肯动脑。”“学生这节课没和我配合好,今天的课上砸了。”……面对教师们的困惑,校长组织全校的语文教师讨论:
期刊
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    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儿童是天生的“浪漫主义”的“童话作家”,童话化作文的训练就是要放飞他们的想像,让他们犹如翱翔于蓝天的刍鹰;遨游于大海的鱼儿!充分享受作文课带来的快乐。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提供想像条件,鼓励大胆幻想  童话作文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一切生活和空间。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能在童话中得到映照;学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特别提到了,要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工具,只靠口耳是不行的。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自悟,自得,自己去获得语言能力,自己锻炼用语言去吸收、去交流、去储存的本领,对此别人无法代替,也别无捷径可走。  1、 当前语文教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习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结构组合,使课堂结构更加符合课堂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
期刊
站在课改的第一线,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当今的教师变了,变得更可爱了,更容易接近了,更让学生信任了。而教师的这种变化表现为角色的转变。现在的教师,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成长的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平等中的首席”。当今的教师,已不是笔者儿时心中那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不可接近的老学究,而是学生的朋友,是学生心中的偶像。教师这种角色的转变,
期刊
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提问设计得是否巧妙,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问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纠正错误,运用知识检查学生的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它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提问合理,问题获得解决,就能强化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提问不当,就会使思维受阻,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