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文化差异与二语习得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thry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在现实的外语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应用目的语言完成实际交际的能力已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能力的概念最初是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人对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1)语法性,即某种说法在形式上是否可能。(2)可接受性,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种说法是否被接受。(3)得体性,即从文化的角度来评价,某种说法是否得当。(4)实际操作性,即某种说法在本族语使用者当中应用的概率。由此可见交际能力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它涉及到了语言使用者的语法能力和会话能力两个方面。语法能力指按照语法规则遣词造句的能力。它是受语言行为作用而产生的静态产品,是实现交际的基础。而会话能力则是指在社会语境中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它是一个随语境而变化的动态交际过程,是实现交际的关键所在。在语言使用者的会话能力当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使用者进行社会交际时,语言编码(code)不都是按照规则临时组织语句,而是使用约定俗成的会话套语(routines),即:与特定语境及文化相关联,表现特定语言行为的公式化了的习惯说法。一方面,不同民族的特定社会语境决定了他们各自都有本民族特有的套语;另一方面,由于民族间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维及表达方式的不同,使得形式相同的套语在不同文化中的语用功能各异。因此,无论是语言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需要熟悉其母语与目的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提高对两种语言及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从而预防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和学的干扰,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而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例如,汉语中的成语“同舟共济”对应于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的表达为“break earth”等等。文化的这种相通现象,可以促成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对于二语习得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种现象毕竟只是少数,而大量存在的则是不同语言由于文化差异而在形式和内涵上的巨大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对这种现象特别注意,以防因套用母语知识而干扰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一)文化差异在词汇上的体现
  1.词语文化内涵不同导致词汇空缺现象
  词汇空缺现象是指由于文化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或契合的词。例如在英语中,“pink lady”(粉红女士)指一种鸡尾酒;“cheesecake and beefcake”(奶酪蛋糕和牛肉蛋糕)分别指女性和男性的健美照。反过来,汉语也有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的词汇,如“旗袍”、“功夫”、“粽子”等,翻译时往往用拼音代替。
  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
  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差异属“文化信息差异”(cultural information gap)。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其基础是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的联想。但是由于各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不同,其产生的联想和比喻也各不相同。这类词尤以表达动物和色彩的词最具代表性。
  在英语中,“lion”是百兽之王,是“勇敢、凶猛、威严”的象征。英国人以“lion”称呼自己的国家(the British lion)。而汉语中“虎”却是百兽之王。因此,英语中以狮为喻的许多习语翻译为汉语往往以虎代替。如“lay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置身虎穴等。
  下面一段话乍看起来可能有些费解,而一旦你懂得其中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就能明白它的真正含义了。Mr. Brown is a very white(白色)man. 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绿色) the other day. He has been feeling blue(蓝色)lately. When I saw him, he was in a brown(棕色)study. I hope he’ll soon be in the pink(粉色)again.这段话可译为:布朗先生是一个忠诚可靠的人。那天他臉色不好。近来他感到闷闷不乐。我见到他时,他显得心事重重。我希望他早点振作起来。
  3.词汇的语意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英语和汉语词汇的语意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主要表现在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上。概念意义是一个词的基本含义。它是抽象的,与客观事物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英语和汉语中的许多词汇,由于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概念。如汉语中的“姑姑”指父亲的姊妹;而英语中的“aunt”既可以指父亲的姊妹也可以指母亲的姊妹。内涵意义是指超出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往往与客观事物的特点、本性有联系。如“idealism”(唯心主义)在英语中只作为一个哲学术语,没有感情色彩;而汉语中的“唯心主义”却往往是个贬义词。
  (二)文化差异亦作用于语法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总结。它揭示了字、词、句乃至篇章的结构方式。文化渊源的不同必然会造成语言构成方式的差异。英语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乃至句子的含义,要借助于具体的语法手段来明示。例如“If it rains tomorrow, we’ll stay at home”(如果明天下雨,我就呆在家里)。前面的分句是后面主句的条件。而汉语却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话,表面上是一堆动词的堆砌,几个短语之间没有任何连接词。但是,前后的句意却能使它们自然地连贯起来。这就是常说的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汉民族重悟性和辨证思维。
  三、树立正确的态度,扫清二语习得的文化障碍
  态度是包含认识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是受到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的长期熏陶形成的。此种、彼种态度的综合构成了人们对自身、旁人以及他们所依托的文化的感知能力。目前,关于二语习得以及第二文化移入,有两种态度是学生经常持有的。
  (一)文化定势(cultural stereotype)
  文化定势指二语习得者根据自己母语文化造就的世界观偏好对外来文化形成的简单化的固定看法。比如,在某些人眼里,美国人总被认为是不拘小节的物质至上主义者;英国人被认为是保守而且非常礼貌的。那么文化定势对于二语习得有什么影响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1.积极作用
  如果人们能够认识、理解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差异,就会相应地趋向于采取积极、开放、无偏见的态度来面对外来文化。同时,对定势意象的有意识积累也会帮助人们更加理解文化的差异。
  2.消极作用
  定势思维是一种简单化的、整体的态度和看法。把它完全套用在某一个体上,一成不变地看问题,显然是不适宜的。另外错误的定势,更是会造成对外来文化的偏见,从而防碍对第二语言的学习。
  (二)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文化休克”是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阶段,它是指当语言学习者开始进入第二种文化时,所经历的恐惧不安和排斥的心理状态。文化休克无疑是影响二语习得的一个消极因素。恐惧源于对事物缺乏了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教学材料的文化背景及所出现文化现象的讲解,引发学生探索不同文化的兴趣。还可以给学生介绍相关文化的优秀文艺作品,如小说、电影等。这些作品生动地体现了目标文化的价值取向、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能够融视觉和听觉于一体, 调动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更有利于真实、立体地再现目标文化氛围。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討一种化学诱导小鼠先天性肾积水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将C57BL/6J孕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在第12个妊娠日(GD),对照组采用玉米油灌胃,实验组采用2,3,7,8-四氯二苯并二噁英(TCDD)灌胃。GD18,统计胎鼠的数量、存活率以及畸形发生情况。分析胎鼠及孕鼠各主要脏器组织学结构,电镜观察胎鼠输尿管和肾脏的超微结构。结果:GD18,对照组胎鼠的输尿管和肾脏均
针对压缩视频流中的误码,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基于对象几何形状的视频抗误码方法。首先,在编码端通过比较帧间编码帧内邻近宏块的运动向量差异获得粗略的对象几何形状信息,以对象标
【摘要】 目的:评价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并比较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54例经病理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分别应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TS组28例应用多西他赛联合替吉奥方案,OS组26例应用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和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median progre
首先在不同含碳量的CrMo系列钢上,就模拟海水中应力腐蚀抗力和破裂方式、屈服强度、晶界特性和晶内显微组织随含碳量和回火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综合测试分析,得出了碳化物分布
要想当一个好班主任,不辜负社会、领导、家长、学生期望,必须要树立责任心,研究和运用好的方法。
陈峥嵘江苏省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管理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多指导和参考价值,我们最关注的是各地的装备动态和有关实验教学的内容,该杂志都将其囊括其中,对装备工作非常受用。在此提两点建议,一是作为媒体,应提升其监督引导的功能,尤其是装备行业企业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希望杂志能发挥功用,起到导向作用;二是可以适当地吸收一些学生读者和作者,如刊登一些学生原创的小实验、小发明等
数学教科书作为数学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数学教育得以落实的主要渠道。不同时期和不同版本的数学教科书知识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的呈现都不同,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与旧版本教科书相比有许多不同,新版教科书对有些传统内容进行了更新,也增设了一些新的内容。下面我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例,浅谈初中数学课程传统内容的更新。    一、对传统知识“函数”进行了更新    旧版教科书把“函数”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活泼地发展。问题教育是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陶行知)通过提供背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组织教学,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问题探究教学不是简单地提问,更不是一般的例题、习题的解答。那么应当怎样在化
阴极极化对不锈钢表面微生物膜的附着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荧光显微镜记数和细菌双染色方法(AO+PI),对在不同电位下极化过的不锈钢表面进行了观察,同时做了对比实验.实验证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