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苟君主要艺术简历
苟君,浙江四明山人,现年38岁,著名书法家、中级美术师。书法作品曾参加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协、西冷印社等主办的展览,但并不靠“展览效应”来推动个人艺术发展。书法一以寓万,苟君画山水、写竹石、通鉴别,善于赋诗填词,寄情戏曲音律,重“人”、“艺”结合。
1990年作品入选捐赠第11届亚运会书画展;
1993年作品入选毛泽东百周年纪念书画展;
1996年作品入选《中日邦交美展》即《中日书法流汇观》;
1997年应香港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邀请赴港进行为期两月的文化交流活动;
1998年西泠印社成立百周年即首届篆刻书法作品展,作品入展,并应邀赴杭州参加研讨会;
2000年作品入选《20世纪华人书画艺术展》;同年作品入选第2届西泠印社篆刻书法作品展;
200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桑海轩文著》并列入《中外文化名人学术文库》;
2002年在重庆国画院举办“苟君书法艺术作品展”;
2003年荣获中国收藏家协会授予“当今百名著名书法家”称号;
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草书作品集《琵琶行》,并列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丛书》;
2005年在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大会议室举办《苟君书法作品集(琵琶行)》、《桑海轩文著》出版研讨会;
2006年作品参加由全国政协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名人名家书画精品展》,并入选该精品集画册;
2007年为陕西咸阳渭水风景碑林题字。
“翻遍了各专业协会的名册,就是不见苟君的名字。就像有人夸奖我成就显著,而我至今仍一介布衣,是穷书生呢。”个头不很高、皮肤白净、鼻梁上驾着一副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苟君自嘲地说道。我们认为用“墙内开花墙外香”来形容他是最恰如其分的。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汉字造型独具的审美功能和毛笔特殊的表现能力,书法艺术在实用的基础上产生。历史进入东汉,草书的发展是以方便书写、打破隶书方整严谨规矩的一种草率的写法。恣肆流美的大草(狂草),无疑是契合人们心理表现需要的最为理想的书体,这时的大草形成以线条运动为主体的特征,解散八法重新塑美,气意畅达而变化莫测,极大地强化了审美表现上的自由和意境。我们从赵壹的《非草书》中“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这句话亦可窥视出“难而迟”就是指的大草,这两句话意思是章草本来易学易写,而张(芝)、崔(瑗)、杜(度)变化多端的草书反而难认难学了。大草难在解散其它字体,重新立法,法无法仍无上之法,更难在“意大于法”,淋漓尽致地宣泄主体感情心志和夺人心魄的气势魅力。这不正说明大草衍化成独立艺术品种之后,在创作实践上难以攀登的艰辛吗?中国书法史上草书成功者寥寥可数,中国书协名誉主席沈鹏在第一届杏花村酒书法电视大赛上说:“今天看了很多书法,怎么没看见一件大草(狂草)作品。”而今苟君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攀登高峰。池水尽墨、退笔成冢、用功之勤实令人惊讶,仅以他不断执笔、致使右手腕骨质增生、变形,以致得了难以治愈的腱鞘炎,其刻苦的精神可见一斑。
苟君的草书是其胸中激越的感情倾泻,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是他钟情于诗情笔意的形象思维与联思幻想的真实写照,因而达到了神奇绝妙的艺术佳境。他的草书融入了汉碑、魏碑笔法,逆锋藏头、无往不收;如锥画沙,无往不垂。笔力刚柔相济,笔气内抑外扬,笔韵不矜不持,墨色枯湿浓淡变化丰富而令人目不暇接。在章法上则连绵回绕、逸势遄飞、纵横开阖,或一字一韵、或数字一韵,接上递下、无关繁简、一气呵成,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又夸大了疏密聚散的变化。通观全篇则字与行间顾盼有情、浑然一体,或如夏云奇峰、瞬息万变;或如雨珠夹雪、利落参差。行笔中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有时行笔舒缓,如行云流水、飘逸自如;有时笔势渐趋狂放,如龙蛇起舞、回环缠绕。而在用笔上那苍劲与飘逸的线条,枯润相间的墨色,忽大忽小的字形,忽粗忽细的笔画,反差悬殊的对比,打破了通常的规矩。那密集在一起的纷披缠绕、激越跳跃的线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不被理解而受压抑的灵魂在奔走、呼号,一股冲破思想牢笼的郁怒之气发出撼人心魄的力量,痛快淋漓地尽情挥洒,如狂风骤雨、磅礴恢宏,高潮起伏、余味无穷。难怪当代国学大师冯其庸老先生感赞,并以书赠“十年磨剑剑锋寒,秋水文章把臂看。看到公孙神妙处,满头白发即霜翰。读苟君先生大草甚佩,即书旧作为题。”不特如此,当代书法泰斗启功老先生为苟君题《桑海轩文著》书名;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老先生点评其大草并书赠:“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还题写《苟君书法作品集》书名;中国美协副主席王琦老先生更是以书题赠:“诗有清风师正雅,字无俗迹学采禽”,从中可见,全国十多位艺术大家是何等地看重苟君,实在是可喜可贺。
“流水高山一曲琴,钟期何处杳难寻。空弹古调知音少,抚卷怆然感世情。”这是苟君草书自作诗,第一行书到“一曲”字体放开夸张,虽然墨枯而笔气不散,还见章草的痕迹,是对前贤的仰止;第二行“何处”二字占了五个字的位置,纵情使气,墨渴笔崛,郁感今古知音难遇;第三行“弹知音”是过渡部分,墨韵润含春雨,书到“少”时笔势狂放,墨气干裂秋风,一字一韵占了数字的位置,是悲是戚;第四行“怆然感世情”一笔皆下而回环缠绕,尽兴挥洒胸中块垒,好个“狂草块垒”,好个“不醉不下楼”,是东坡月下放歌乎?是稼轩高楼拍栏乎?非也,此乃四明山人苟君作草书抒情。综观“流水高山一曲情”,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深感在这有限的形式中展现给人的是一个天马行空的意象世界,任凭读者神驰八极、情通今古,舒畅、郁结、遐想……一种无穷的魅力,夺人魂魄、发人深思。细细观之又是一片“法”的海洋,“满纸狼籍”蕴含着美的情趣变化,无限“动、静”的意境实可谓:“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无势不备”。这一切又都是那样的浑融浩渺、和谐自然。在这里,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外在形式与内在精神得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它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书法“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苟君少时便与许伯健、魏宇平、徐文彬等几位重庆书画名家结缘,打下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许先生尚帖派,魏先生尚碑派,相左的艺术思想,却共同把小苟君引上了书法的正道。苟君勤学善悟,他对两老之长,兼收并蓄,一步一个脚印的走艺术正道,并根据自身的条件,采用了“先学碑、从碑而入帖”事半功倍,大有长进。特别是许伯健在民国时期与章仕钊、沈尹默、潘伯鹰等诗文唱和,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是使苟君后来在诗文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苟君的美学理论除文章之外,更以诗词论述见长。他还有一手古意盎然的文人山水画,受到当代美术史论大师王伯敏先生好评,寄望苟君的山水画将来也像他的草书那样成就显著。
苟君的草书是历史忧患意识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倾诉,是他拼搏向上精神的心情外展,是喜怨爱恨如泾渭分明般的情感指向,把诗情墨意灌注于狂草艺术之中,就有了苟君草书的风格。他博学广采、潜心研习,诗文歌赋、美学思想、书画鉴别、戏剧音乐等姐妹艺术都有涉及且有成效,对他狂草的成功帮助很大,这也是他书外功的具体体现。苟君深悟张旭、怀素草圣的“一笔书”,也受到当代草书巨擘林散之的影响,“不薄今人爱古人”,夯实了他的草书基础,因此既顺利又较早地跨入了草书的神秘艺术殿堂,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