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名人口述档案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在进行校史文化探索、记录、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的开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了解高校历史的人在时代发展、变迁下越来越少。作为高校历史发展最好的见证者与“活档案”被忽略,面临即将遗失的危机。因此,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在记录、搭建校史文化资源过程中承担重任。“作为历史记忆的一部分,口述档案的收集、保存,是档案工作者必需肩负起的职责。”基于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服务理念,积极推进高校名人口述历史访谈工作,搜集并记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档案工作者在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建立高校名人口述档案主要以采访的形式进行,围绕学校发展历史对见证者及参与者进行采访。通过被采访者讲述个人所看、所闻、所感,实现信息搜集,在后期专业化加工后形成最终高校名人口述档案资料,其中可以文字、声音、图像为辅助。部分当事者进行实物展示或捐赠,这些物品是建立校史文化档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对口头叙述内容加以支撑,增强校史档案真实性,突出对校史档案的研究与宣传。
1口述历史档案的兴起、定义、现状
(1)口述历史档案的兴起。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是根据大众记忆或历史记忆进行记录的一种方式,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流传的民间传说、口头传说。我国古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穿插了许多民间大众口头传说及口头史料;西方的《荷马史诗》更是西方口述史学上的经典代表。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对“口述档案”以此进行解释:“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这也是最早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书目。在该概念解释提出前,口述史、口述档案已引起国际档案学界的重视与关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此建立专门机构,从事口述历史资料的手机工作,并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口述档案的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除美国外,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逐渐重视并相继开展口述史、口述档案的相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口述档案相关工作,出版、发表了大量论著。中国的加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2)口述档案的概念研究。档案学专业学者就“口述档案”概念方面的探讨成果丰硕,档案学界对该名词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主要是围绕“口述档案是否能够成为档案”这一论点展开的,有些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质疑,认为并不恰当。“考虑到口述档案没有前身,这种档案之恶能作为口述资料。所以,我国应将口述档案称为口述资料”王茂跃立足档案来源及档案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上结论。张仕君等人认为:“口述档案不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因此当下的‘口述档案’是一种辅助性质的参考资料”;宛志亮与张仕君等人观点相似,他认为“口述档案”作为资料更为妥当。但有一些学者与上述观点不同。王景高认为:“从档案的起源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记忆工具,口述档案本质是社会记忆,具有原始性。”李南星认为:“口述档案是由与历史事件相关者或由重要人物亲身经历的直接讲述,以声像、文字形式储存,对国家、社会都具备保存价值,因此将其成为‘档案’是准确的”。吴品才认为:“历史遗留与社会实践留下的档案和时候口述回忆的档案是一样的,都是历史的记忆”“对待有价值的事后口述应该与档案一样,需要称其为:口述档案”。“口述档案可以作为一种原始资料,被历史学家使用、研究、参考,因此口述档案具备档案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黄项飞如是说。蒋冠等人则将口述档案作为档案的分支,对口述档案进行类别的划分,“根据口述档案的载体形式,将口述档案分为口述笔录档案、口述录音档案、口述笔录录音综合型档案、口述电子文件档案等几个子类。”
(3)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现状。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展口述校史研究的学校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于1959年成立校史编委会,征集、整理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工作口述档案。自1990年,该校反复多次强调校友采访工作,累计至今采访人数达百余人。该校对口述校史档案的重视取得丰硕成果,其采访内容不仅作为珍贵史料得以留存,同时在《清华大学校史稿》《文史资料选辑》书籍中得以充分的运用。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口述校史研究团队,专门研究记录口述档案;温州大学成立口述历史研究所,搜集历任领导、不同年代教职工、校友和与温州大学有特殊关联的社会人士对温州大学的口述历史.对温州大学发展各个阶段进行史料的搜集与挖掘:苏州大学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特殊时期,开展“口述历史,亲历巨变”采访活动,对三十年三十人进行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通过讲述说说变化、谈谈感受、回忆经历、抒发真情,从而展现苏州大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变化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建立8千平方米建筑作为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储存场所,将崔永元在十年间搜集的口述资料存放至此,并在现代化技术下逐渐搭建数字化储存、检索系统。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高校口述档案的重要组成。一方面,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从另一角度阐述名人为学校所作贡献,反映名人的个人经历与思想、采取的教育方式,在采访者有计划、系统性的进行访谈及录音,提供录像与文字材料。另一方面,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可以填补“正史”档案文献之不足,有效保存高校“集体记忆”,弥补高校历史、文化空白,多角度、更全面的展现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从而塑造、發展大学人文精神,留存、传承学校历史文化。
2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的必要性
(1)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挽救大学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经过了漫长的沉淀于历史变迁,高校各有千秋,形成了各自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与学校精神,高校的文化与精神可以统称为大学文化遗产。就概念来说,大学文化遗产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学校历届学生捐赠的学校相关实物、学校建筑等属于大学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属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忽视。完整的大学文化遗产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体现,同时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传递。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所高校在历史变迁中高校文化与精神的凝结.蕴含着深刻而广远的内涵与价值,很多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独树一帜,传承久远。在时代的发展进程推进中,很多高校的文化已濒临遗失,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积极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迫在眉睫。为确保当前现有高校文化、高校精神的继承,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重要措施,它不仅为研究高校历史发展、开展大学精神教育提供理论根基,更是为后世留存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的有效举措。在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进程中,许多高校留存的历史史料因各种因素遭到损坏,存留不完整、遗失现象严重,甚至一些高校重大历史活动缺少对应文字记载,导致在学校历史衔接上出现问题,历史空白、历史断层现象令人遗憾。虽然缺少史料记载,但可通过搜集事件当事人口述内容,建立口述档案,对缺少的史实信息进行补充。名人口述档案工作因其特殊性,工作内容艰巨且十分紧迫,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经历过时代更迭、重大事件的前辈很多已是高龄,在记忆、思维、表达上出现困难,当前辈们无法再分享个人经历,会再次造成历史记载上的空白与断层。因此,档案工作者应与时间赛跑,以个人高度历史责任感来重视历史老人记忆中的史料,并把这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活历史”永久存档。
(3)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重要档案及文件存档、保管在高校档案馆内,其中包括教学、科研、党群行政、财务等内容,通常以纸质档案存留为主要形式,大多数高校馆藏工作存在问题,结构不合理、内容贫乏、载体单一、缺乏创新等。口述档案涉及多个层面,既体现人文情怀,还涉及社会及自然领域,是对大学生活、大学历史、甚至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反映。口述档案一般采取声像存档的形式记载。相比较史料记载形式,口述档案更易被理解,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反映高校历史发展、高校文化建设及高校轶事遗闻。开展口述档案搜集工作能够很好地补充:丰富高校档案馆馆藏,拓展当前馆藏结构形式,改善馆藏档案质量。同时,高校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开展名人口数档案工作也是档案馆进行拓展的工作需要。在社会进步发展背景下,高素质人群占比越来越大,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对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会逐步提升。很多人除了工作需求外需要高校档案为个人学术研究、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保障,高校档案馆要定期开展大学历史、大学文化内容的扩充,为群众及高校自身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基础。因此,从该角度出发,必须建立名人口述档案馆。
(4)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开展校史研究的需要。在口述档案的征集过程中,通过对高校名人的采访,记录老一辈人对高校历史的回忆和感触。被采访者的讲述过程,实际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从讲述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名人持有的治学态度与育人理念。这是高校名人以个人经历为支撑凝结的个性化符号,对后学教书育人工作、学生治学态度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性的意义,这是一所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传承,也是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一种创新。与此同时,名人口述档案作为前辈的经验总结,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使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开展校史研究工作体现了高校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向社会各界展示教育事业在历史进程中行走的脚印与丰硕成果。部分高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料不足,在建立、完善校史、开展校史研究过程中缺乏素材,导致对学校发展重要人物及事件在叙述中并不完整,一笔带过,无法体现学校真正教育价值,而名人口述档案恰好能够弥补高校馆藏历史资料不足的现状。档案工作者不仅能够做好档案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例如,出版高校名人口述校史书籍、举办建校周年历史展览,创建校史文化网站,形成高校教育特色,发挥名人口述档案教育作用。
3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策略研究
(1)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结合起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用于公益目的的不得收取费用;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基于此,高校档案馆不仅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同时还需发挥公益性事业机构的作用,将实现高校档案文化大发展、建立档案文化大格局作为工作根本,积极寻求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合理途径和有效举措,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支撑补充档案领域公共服务事业及名人口述档案建设。高校档案馆可以利用本校校史资源,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形成“可流动、可行进、可带走”的档案文化。如推出名人明信片、徽章、邮票等:将名人事迹做成纪念册或策划主题展览展出:积极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推进名人口述档案编研成果走进课堂:根据高校名人口述采访,将名人事迹形成影视化资料出售或出版图书发行,同时可以制作成网络化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供有需求利用的人们下载,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等。
(2)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组织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首先,在组织制度创新方面。因为名人口述史料采集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国家档案局出台了《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该标准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高校可以借鉴《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实现对名人口述档案工作计划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从全局出发,针对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想方设法积极筹建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将名人口述档案建设纳入学校规划发展事业发展中;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名人口述档案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明确规定名人口述档案的鉴定原则、归档范围、分类与整理方法、访谈双方权益约定、版权保护、历史伦理和法律问题等相关条例;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执行机制,建立以高校档案馆为主,专人、多人、多部门协调参与的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组。
(3)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研究者要充分利用国家档案局、档案学会、QQ群、微信等各种学术交流和网络交流平台,向国内外口述档案研究者学习,在加强名人口述档案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名人口述档案的鉴定价值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数字化工作,积极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宣传,以领域内最前进理念为指导,展示先进研究成果。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可开展专题培训工作,邀请国内外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授:整理、研究现有名人口述档案,根据档案现状提出改进、开发意见与建议,为名人口数档案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以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带动研究”的建设模式。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知识,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座谈、调研、访学等方式,借助图书馆、档案局(馆)、史学界、新闻部门、博物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等馆外研究力量,跨界联动,建立专业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此外,有条件的高校档案馆还可以申请开设名人口述档案公共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名人口述档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档案事业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在高校中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工作具备一定优势,高校档案部门能够基于部门工作内容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首先,相对比其他文化部门,高校档案部门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高校馆藏资源丰富,档案部门基于工作内容更加了解高校图书馆档案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空缺,针对当前馆藏不足、空缺有目的的征集、制作口述建设方案。其次,工作人员专业对口。名人口述档案工作需要专业型或相近专业人员开展,高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历史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受过历史学的系统教育,同时,档案馆内针对征集工作设置专门征集职位开展专业征集工作,因此,高校档案部门人员能够胜任名人口数档案工作。最后,高校档案馆在开展名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在访谈过程中立足于个人专业理论,能够更具中立性、客观性。在确保采集流程规范性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流程化、系统化的整理、加工采访素材,最终形成完整、可靠的名人口述档案,归档保存。
(5)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了科学技术上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推进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与支持。与传统记录方式不同,录音设备的研发与文字处理机的问世大大减少了管理者对文字的整理时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口述档案历史提供了无限可能。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摈弃了传统的录音记录与文字处理机记录方式,计算机的推广与应用使得口述历史档案各个部分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静言思之,在多元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对于丰富高校馆藏,挽救大学文化遗产,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促进档案事業自身发展,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启迪青年一代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推进探索、深化高校名人档案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1口述历史档案的兴起、定义、现状
(1)口述历史档案的兴起。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记录方式,是根据大众记忆或历史记忆进行记录的一种方式,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流传的民间传说、口头传说。我国古代司马迁撰写的《史记》,穿插了许多民间大众口头传说及口头史料;西方的《荷马史诗》更是西方口述史学上的经典代表。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在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中,对“口述档案”以此进行解释:“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这也是最早正式提出这一概念的书目。在该概念解释提出前,口述史、口述档案已引起国际档案学界的重视与关注.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此建立专门机构,从事口述历史资料的手机工作,并在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进行口述档案的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论著。除美国外,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也逐渐重视并相继开展口述史、口述档案的相关工作,取得突出成绩。我国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开展口述档案相关工作,出版、发表了大量论著。中国的加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2)口述档案的概念研究。档案学专业学者就“口述档案”概念方面的探讨成果丰硕,档案学界对该名词的概念界定看法不一,主要是围绕“口述档案是否能够成为档案”这一论点展开的,有些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质疑,认为并不恰当。“考虑到口述档案没有前身,这种档案之恶能作为口述资料。所以,我国应将口述档案称为口述资料”王茂跃立足档案来源及档案本质属性进行分析,得出以上结论。张仕君等人认为:“口述档案不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因此当下的‘口述档案’是一种辅助性质的参考资料”;宛志亮与张仕君等人观点相似,他认为“口述档案”作为资料更为妥当。但有一些学者与上述观点不同。王景高认为:“从档案的起源与本质上看,是一种社会记忆工具,口述档案本质是社会记忆,具有原始性。”李南星认为:“口述档案是由与历史事件相关者或由重要人物亲身经历的直接讲述,以声像、文字形式储存,对国家、社会都具备保存价值,因此将其成为‘档案’是准确的”。吴品才认为:“历史遗留与社会实践留下的档案和时候口述回忆的档案是一样的,都是历史的记忆”“对待有价值的事后口述应该与档案一样,需要称其为:口述档案”。“口述档案可以作为一种原始资料,被历史学家使用、研究、参考,因此口述档案具备档案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黄项飞如是说。蒋冠等人则将口述档案作为档案的分支,对口述档案进行类别的划分,“根据口述档案的载体形式,将口述档案分为口述笔录档案、口述录音档案、口述笔录录音综合型档案、口述电子文件档案等几个子类。”
(3)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现状。国内高校中最早开展口述校史研究的学校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于1959年成立校史编委会,征集、整理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层面学校发展与建设的工作口述档案。自1990年,该校反复多次强调校友采访工作,累计至今采访人数达百余人。该校对口述校史档案的重视取得丰硕成果,其采访内容不仅作为珍贵史料得以留存,同时在《清华大学校史稿》《文史资料选辑》书籍中得以充分的运用。此外,中国科技大学建立口述校史研究团队,专门研究记录口述档案;温州大学成立口述历史研究所,搜集历任领导、不同年代教职工、校友和与温州大学有特殊关联的社会人士对温州大学的口述历史.对温州大学发展各个阶段进行史料的搜集与挖掘:苏州大学基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特殊时期,开展“口述历史,亲历巨变”采访活动,对三十年三十人进行口述历史资料的搜集,通过讲述说说变化、谈谈感受、回忆经历、抒发真情,从而展现苏州大学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变化与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传媒大学建立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及口述历史博物馆,建立8千平方米建筑作为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储存场所,将崔永元在十年间搜集的口述资料存放至此,并在现代化技术下逐渐搭建数字化储存、检索系统。
综上,笔者认为,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高校口述档案的重要组成。一方面,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历史档案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从另一角度阐述名人为学校所作贡献,反映名人的个人经历与思想、采取的教育方式,在采访者有计划、系统性的进行访谈及录音,提供录像与文字材料。另一方面,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可以填补“正史”档案文献之不足,有效保存高校“集体记忆”,弥补高校历史、文化空白,多角度、更全面的展现学校不同阶段的发展,从而塑造、發展大学人文精神,留存、传承学校历史文化。
2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的必要性
(1)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挽救大学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经过了漫长的沉淀于历史变迁,高校各有千秋,形成了各自内涵丰富的大学文化与学校精神,高校的文化与精神可以统称为大学文化遗产。就概念来说,大学文化遗产包含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部分。学校历届学生捐赠的学校相关实物、学校建筑等属于大学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等属于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忽视。完整的大学文化遗产体系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体现,同时还包括无形的精神、文化传递。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一所高校在历史变迁中高校文化与精神的凝结.蕴含着深刻而广远的内涵与价值,很多学校文化、学校精神独树一帜,传承久远。在时代的发展进程推进中,很多高校的文化已濒临遗失,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积极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迫在眉睫。为确保当前现有高校文化、高校精神的继承,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是重要措施,它不仅为研究高校历史发展、开展大学精神教育提供理论根基,更是为后世留存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2)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的有效举措。在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进程中,许多高校留存的历史史料因各种因素遭到损坏,存留不完整、遗失现象严重,甚至一些高校重大历史活动缺少对应文字记载,导致在学校历史衔接上出现问题,历史空白、历史断层现象令人遗憾。虽然缺少史料记载,但可通过搜集事件当事人口述内容,建立口述档案,对缺少的史实信息进行补充。名人口述档案工作因其特殊性,工作内容艰巨且十分紧迫,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经历过时代更迭、重大事件的前辈很多已是高龄,在记忆、思维、表达上出现困难,当前辈们无法再分享个人经历,会再次造成历史记载上的空白与断层。因此,档案工作者应与时间赛跑,以个人高度历史责任感来重视历史老人记忆中的史料,并把这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活历史”永久存档。
(3)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重要档案及文件存档、保管在高校档案馆内,其中包括教学、科研、党群行政、财务等内容,通常以纸质档案存留为主要形式,大多数高校馆藏工作存在问题,结构不合理、内容贫乏、载体单一、缺乏创新等。口述档案涉及多个层面,既体现人文情怀,还涉及社会及自然领域,是对大学生活、大学历史、甚至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反映。口述档案一般采取声像存档的形式记载。相比较史料记载形式,口述档案更易被理解,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反映高校历史发展、高校文化建设及高校轶事遗闻。开展口述档案搜集工作能够很好地补充:丰富高校档案馆馆藏,拓展当前馆藏结构形式,改善馆藏档案质量。同时,高校档案馆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开展名人口数档案工作也是档案馆进行拓展的工作需要。在社会进步发展背景下,高素质人群占比越来越大,人们的精神需求越来越多,对高校档案的利用率会逐步提升。很多人除了工作需求外需要高校档案为个人学术研究、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保障,高校档案馆要定期开展大学历史、大学文化内容的扩充,为群众及高校自身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基础。因此,从该角度出发,必须建立名人口述档案馆。
(4)开展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是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开展校史研究的需要。在口述档案的征集过程中,通过对高校名人的采访,记录老一辈人对高校历史的回忆和感触。被采访者的讲述过程,实际也是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从讲述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名人持有的治学态度与育人理念。这是高校名人以个人经历为支撑凝结的个性化符号,对后学教书育人工作、学生治学态度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性的意义,这是一所大学文化及大学精神的传承,也是对高校历史文化的一种创新。与此同时,名人口述档案作为前辈的经验总结,为高校未来的发展指引方向,使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吸取经验、少走弯路。开展校史研究工作体现了高校师生“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情怀,向社会各界展示教育事业在历史进程中行走的脚印与丰硕成果。部分高校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料不足,在建立、完善校史、开展校史研究过程中缺乏素材,导致对学校发展重要人物及事件在叙述中并不完整,一笔带过,无法体现学校真正教育价值,而名人口述档案恰好能够弥补高校馆藏历史资料不足的现状。档案工作者不仅能够做好档案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同时还要做好档案编研工作。例如,出版高校名人口述校史书籍、举办建校周年历史展览,创建校史文化网站,形成高校教育特色,发挥名人口述档案教育作用。
3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策略研究
(1)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结合起来。《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32条规定:“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用于公益目的的不得收取费用;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基于此,高校档案馆不仅立足自身工作实际,同时还需发挥公益性事业机构的作用,将实现高校档案文化大发展、建立档案文化大格局作为工作根本,积极寻求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合理途径和有效举措,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用于支撑补充档案领域公共服务事业及名人口述档案建设。高校档案馆可以利用本校校史资源,自主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形成“可流动、可行进、可带走”的档案文化。如推出名人明信片、徽章、邮票等:将名人事迹做成纪念册或策划主题展览展出:积极服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合本校实际推进名人口述档案编研成果走进课堂:根据高校名人口述采访,将名人事迹形成影视化资料出售或出版图书发行,同时可以制作成网络化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供有需求利用的人们下载,并收取一定的费用等。
(2)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组织制度创新结合起来。首先,在组织制度创新方面。因为名人口述史料采集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学科,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国家档案局出台了《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该标准对高校口述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各高校可以借鉴《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等方式实现对名人口述档案工作计划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从全局出发,针对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要想方设法积极筹建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将名人口述档案建设纳入学校规划发展事业发展中;结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名人口述档案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明确规定名人口述档案的鉴定原则、归档范围、分类与整理方法、访谈双方权益约定、版权保护、历史伦理和法律问题等相关条例;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执行机制,建立以高校档案馆为主,专人、多人、多部门协调参与的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组。
(3)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高校名人口述档案研究者要充分利用国家档案局、档案学会、QQ群、微信等各种学术交流和网络交流平台,向国内外口述档案研究者学习,在加强名人口述档案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强化名人口述档案的鉴定价值工作,与此同时,大力开展数字化工作,积极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宣传,以领域内最前进理念为指导,展示先进研究成果。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可开展专题培训工作,邀请国内外档案学、历史学、社会学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讲授:整理、研究现有名人口述档案,根据档案现状提出改进、开发意见与建议,为名人口数档案工作开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以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带动研究”的建设模式。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涉及多个学科专业知识,是一项庞大、系统的工程,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学术交流、座谈、调研、访学等方式,借助图书馆、档案局(馆)、史学界、新闻部门、博物馆、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等馆外研究力量,跨界联动,建立专业人才资源共享体系。此外,有条件的高校档案馆还可以申请开设名人口述档案公共选修课,进一步拓展名人口述档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4)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档案事业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在高校中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工作具备一定优势,高校档案部门能够基于部门工作内容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首先,相对比其他文化部门,高校档案部门开展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更具有针对性。高校馆藏资源丰富,档案部门基于工作内容更加了解高校图书馆档案资源存在的问题及空缺,针对当前馆藏不足、空缺有目的的征集、制作口述建设方案。其次,工作人员专业对口。名人口述档案工作需要专业型或相近专业人员开展,高校档案部门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历史专业、档案学专业人才,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受过历史学的系统教育,同时,档案馆内针对征集工作设置专门征集职位开展专业征集工作,因此,高校档案部门人员能够胜任名人口数档案工作。最后,高校档案馆在开展名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时,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在访谈过程中立足于个人专业理论,能够更具中立性、客观性。在确保采集流程规范性的基础上,可以更有流程化、系统化的整理、加工采访素材,最终形成完整、可靠的名人口述档案,归档保存。
(5)将高校名人口述档案建设与信息技术发展结合起来。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带来了科学技术上的革新,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广泛应用为推进名人口述档案工作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与支持。与传统记录方式不同,录音设备的研发与文字处理机的问世大大减少了管理者对文字的整理时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是为口述档案历史提供了无限可能。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摈弃了传统的录音记录与文字处理机记录方式,计算机的推广与应用使得口述历史档案各个部分工作能够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静言思之,在多元化时代发展的今天,名人口述档案建设对于丰富高校馆藏,挽救大学文化遗产,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促进档案事業自身发展,传承和创新大学文化,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启迪青年一代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推进探索、深化高校名人档案建设工作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