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些题目屡错屡做,屡做屡错,归根结底是错题集的利用没有到位。要建立并用好错题集,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是很多优秀的考生给出的建议,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此来查漏补缺。
【关键词】高中数学;错题集;调查分析
一、现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一所普通三星级高中对高一到高三年级各100名学生数学错题集使用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高一对做错题集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上。到了高三,由于数学考试的增多,平时练习量增多,错题也就多了,使用错题集的就频繁了。
二、错题集的重要性
1.建立错题集有利于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要学好数学,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必须多做多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都会发现,做过的试卷、练习本没有一大堆,也有一小堆,复习时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练习时难免无从下手。如果之前已经建好了错题集,就解决了错题时空上分散、指导纠错吃力费时、容易疏漏等等的问题。
2.建立错题集能改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错题反映出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研究错题,也就抓住了丢分、失分的重点地方,就避免了浪费时间在会做的大量题目上;建立错题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做过练习之后即时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3.建立错题集可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反复出现同一种错误,说明不会学习,建立错题集,可以方便及时寻找错误,总结教训,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
三、如何建立错题集
“错题集”类型较多。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总结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的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归类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本人介绍一种活页型错题集,做法如下:
1.方法积累。试卷评讲时注意老师对错题引入、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
2.归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概念不清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形类等等,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
3.拓展补充。对错题不一定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每一个错题,还必须要深入研究,挖掘更深的知识,加深拓展。
4.错题创新。难度较大,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因为每道试题都是老师编出来的,既然老师能编,我们作为学生的,当然要能学会如何去改,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
5.成册装订。将“错题集”按自己的风格,编号页码,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虽然工作繁杂,但通过整理“错题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四、如何正确使用错题集
在学习建立错题集的同时,也要会正确地使用错题集,要让它物有所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辛辛苦苦做好了错题集,却让它躺在书桌抽屉里睡大觉。
1.多看
建立错题集是为了以后不再犯错,如果认为只是将做错的题目抄下来,自己独立做一遍就够了,那样很可能会吃亏的,谁也不能保证下次遇到相同的题目自己就能做对。为了尽可能少丢分,错题集上的那些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哪些题应作为复习重点,多看多见面,不断抽时间再看一看或做一做(至少一周一次),以后出错的几率才会大大减少。
2.多做
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老师讲解时,觉得自己会了,但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这时,建立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非是把老师讲解的解题过程抄下来,而是先把错误弄清楚,然后自己独立去写出解题过程。
3.多总结多筛选
通过错题集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并能通过错题集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教学生在平时看或复习浏览错题集时做些总结,一方面把那些认为自己还会做错,或者较重要考试极有可能会考的题目做筛选,再作些记号,下次再看时,那些没有记号的就可以少花点时间。再之后可以进行二轮、三轮、四轮甚至更多的“筛选”,直到这些题目你可以完全掌握了为止。
4.多途径多思维看
错题集要经常看,但经常看并不是永远都用相同的方法看,要灵活机动。开始要细看,所有的都要细看,几次之后可以有所侧重地看,象那些筛选出来的,或者刚刚整理出来的错题。考之前,应将错题集过一遍,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解题思路,具体怎么解可以一带而过,只要思路清晰就可以了,因为许多数学题目可能不尽相同,但解题的思路方法却是相同的。
总之,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题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为了减轻学习负担而做的作业。通过“错题集”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和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可以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建立和使用数学错题集》.陈丹宇.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错题集;调查分析
一、现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在一所普通三星级高中对高一到高三年级各100名学生数学错题集使用情况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高一对做错题集的意识不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上。到了高三,由于数学考试的增多,平时练习量增多,错题也就多了,使用错题集的就频繁了。
二、错题集的重要性
1.建立错题集有利于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要学好数学,除了理解、记忆之外,还必须多做多练,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都会发现,做过的试卷、练习本没有一大堆,也有一小堆,复习时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练习时难免无从下手。如果之前已经建好了错题集,就解决了错题时空上分散、指导纠错吃力费时、容易疏漏等等的问题。
2.建立错题集能改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错题反映出了学习上的薄弱环节,研究错题,也就抓住了丢分、失分的重点地方,就避免了浪费时间在会做的大量题目上;建立错题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做过练习之后即时总结反思的好习惯。
3.建立错题集可以提高独立学习能力
学生如果在练习中反复出现同一种错误,说明不会学习,建立错题集,可以方便及时寻找错误,总结教训,提高了独立学习能力。
三、如何建立错题集
“错题集”类型较多。纠错型——即将所有做错题的题目都抄下来,并做出订正;总结型——将所有做错题目按课本的章节的顺序进行分类整理;归类型——即将所有做错的题目按错误的原因进行分类整理。本人介绍一种活页型错题集,做法如下:
1.方法积累。试卷评讲时注意老师对错题引入、解题的切入口、思路突破方法、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及小结等等。并在该错题的一边注释,写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暴露出自己思维障碍产生的原因。
2.归类整理。分清错误的原因:概念不清类、粗心大意类、顾此失彼类、图形类等等,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也简化了“错题集”。
3.拓展补充。对错题不一定说订正得非常完美了,就证明你这一知识的漏洞就已经弥补好了。对于每一个错题,还必须要深入研究,挖掘更深的知识,加深拓展。
4.错题创新。难度较大,解题经验丰富的同学可能做起来比较顺利。因为每道试题都是老师编出来的,既然老师能编,我们作为学生的,当然要能学会如何去改,这是弥补知识漏洞的最佳的方法。
5.成册装订。将“错题集”按自己的风格,编号页码,进行装订,由于每页不固定,故每次查阅时还可及时更换或补充。虽然工作繁杂,但通过整理“错题集”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四、如何正确使用错题集
在学习建立错题集的同时,也要会正确地使用错题集,要让它物有所用,而不是仅仅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辛辛苦苦做好了错题集,却让它躺在书桌抽屉里睡大觉。
1.多看
建立错题集是为了以后不再犯错,如果认为只是将做错的题目抄下来,自己独立做一遍就够了,那样很可能会吃亏的,谁也不能保证下次遇到相同的题目自己就能做对。为了尽可能少丢分,错题集上的那些题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哪些题应作为复习重点,多看多见面,不断抽时间再看一看或做一做(至少一周一次),以后出错的几率才会大大减少。
2.多做
很多学习比较浮躁的同学满足于知道自己这道题错了,但是,认识往往不是很深,老师讲解时,觉得自己会了,但让他马上重新做一遍原来的题目,可能还是拿不到满分。这时,建立错题本,将错题抄录下来,并非是把老师讲解的解题过程抄下来,而是先把错误弄清楚,然后自己独立去写出解题过程。
3.多总结多筛选
通过错题集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条理化、系统化地解决问题;并能通过错题集解决零散、疏漏等问题。教学生在平时看或复习浏览错题集时做些总结,一方面把那些认为自己还会做错,或者较重要考试极有可能会考的题目做筛选,再作些记号,下次再看时,那些没有记号的就可以少花点时间。再之后可以进行二轮、三轮、四轮甚至更多的“筛选”,直到这些题目你可以完全掌握了为止。
4.多途径多思维看
错题集要经常看,但经常看并不是永远都用相同的方法看,要灵活机动。开始要细看,所有的都要细看,几次之后可以有所侧重地看,象那些筛选出来的,或者刚刚整理出来的错题。考之前,应将错题集过一遍,由于时间关系,可以只看题目,在脑子里回忆解题思路,具体怎么解可以一带而过,只要思路清晰就可以了,因为许多数学题目可能不尽相同,但解题的思路方法却是相同的。
总之,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错题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办法,是为了减轻学习负担而做的作业。通过“错题集”的使用,可以提高思路质量,更准确地把握知识点和概念点,可以极大地改善粗心的现象,可以迅速地提高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建立和使用数学错题集》.陈丹宇.现代教育科研理论.2012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