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时八年,搜狗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三级火箭”终于成型。
“他们搜狐,我们搜狗,各搜各的!”谁也没想到2001年电影《大腕》里的一句幽默台词竟真的成就了一家颇具盛名的搜索公司。
截至今年8月,搜狗搜索引擎从立项到研发再到运营,已经整整8年了。
“苦尽甘来,这是搜狗这些年的真实写照。”如今身为搜狗CEO兼搜狐CTO的王小川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从远不如竞争对手的基础做起,从对市场、对产品毫无运作经验开始起步,太多的困难让我们不得不选择通过其他的路径学习如何做搜索引擎、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现在的搜狗可以说已经‘接近’成功了。”
在这8年里,搜狗从最初起家的2个人到现在超过600名员工的企业规模,其产品由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天超过3亿人的直接或间接使用,甚至于从最初搜狐的一个子部门摇身一变成为可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搜狗一波三折的搜索之路,其间有着太多的故事不为外人所知。
“你们可能是第一家报道搜狗幕后故事的媒体。”在开始搜狗的故事之前,王小川向记者悠悠抛出一句。
巧妇的“无锅”之炊
2003年9月的某一天,还是搜狐研发部高级经理的王小川被叫到了张朝阳的办公室。“小川,交给你个任务,做个搜索引擎吧!”
“行,这活我接了。”时任搜狐研发部高级经理的王小川毫不犹豫地答道。
能这么痛快地给了答复,王小川有着自己的理由。当年的市场上虽已有了雅虎、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但还没有哪家能够做到独大,三家加一起也仅拿下了61%的市场(雅虎40.1%、百度19.1%、谷歌1.9%)。他认为这正是新生力量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然而,当他真正开始做这个项目之后,才发现面临的困难如此之多。
当搜索引擎项目正式启动时,算上王小川总共只有两名开发人员,而王小川此时还是兼职,他正在清华读研。“祸”不单行,由于搜狐公司办公环境简陋,王小川甚至找不到可以坐的地方。没人、没地方,“这已经不是无米之炊的问题了,简直连锅都没有。”
这也是搜索项目最为艰苦的时期,作为产品测试人员的冯刚也正是此时进入了搜狗团队。“我清楚地记得,当我2003年9月中旬从搜狐测试部正式调入搜狗的时候,整个搜狗的座位数量不足4个,就是几个简陋的‘小格子’。”
搜索引擎不同于普通的软件,它需要全面考虑如何抓取网上资源、如何选择关键字、如何提升检索效率等近20多个环节,而此时张朝阳给搜索研发的时间只有一年。这样的办公条件、人员配置是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的。不得已,王小川只得求助于张朝阳。
在张朝阳的特批下,搜索项目组被允许单独出来找办公地点。没多久,在北京北三环青云大厦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公寓里,搜索组租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基地。
“这里好歹能容纳10多个人办公,而且离我的母校更近,我终于可以开始招兵买马了。”王小川说。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王小川深知清华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跟着学长走”,即任何一个企业中如果有一位让大家“尊重”的清华学长在,那些学弟、学妹们就会呼应而至。王小川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近水楼台的机会,他盯上了清华信息专业的“国家队”。
“这绝对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因为他们都是从中学就开始培养,在各种全国性选拔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高手。”他认为这是搜狐搜索未来能够对抗百度、谷歌、雅虎的超级中坚力量,即便这十多个开发人员在数量上只相当于同期百度开发人员的五分之一。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小川团队用了11个月的时间,做出了搜狐搜索的第一个产品——搜狗搜索引擎。“那11个月几乎不是人过的日子。”王小川半开玩笑地说道。因为包括他在内,那时团队中每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能躺在公司的地铺上睡一觉。“这支‘军队’几乎都是没毕业的学生,都是兼职状态。而且坐的地方也不够,他们只能交替着来上班。”
2004年8月3日,当这批已然累得酷似“贫下中农”的开发精英们站在自己产品的发布会上时,王小川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一天真的让我终生难忘。不仅因为我们的搜狗搜索引擎问世了,更重要的是搜狗用了比巨头们更少的时间却做出了运行稳定的产品。”从这一天起,业界彻底改变了对搜狐的看法,搜狐有技术了!
被逼走“偏门”
搜索引擎终于诞生了,搜狐也随之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两年超越百度。然而,满怀激情的搜狗团队却没能实现它,因为他们赶上了一个“坏年景”。
2004年,无线增值产生了。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搜狐,一下子没钱了。纳斯达克的股民们没给搜狐任何喘息之机,其股价从40多美元直跌到14美元。
而资金紧缺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搜狗已无法像同业那样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器,来支持搜索业务。
“刚起步就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们连一台像样的服务器都没有,全部搜索是靠20多台PC机联网支持。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搜索技术的提升,而是忙于这些‘伪服务器’的调试工作。”冯刚说。
在搜狗运行了一年时间之后,其市场占有率仍然微乎其微。“事实上,在搜索引擎刚推出时,我们的技术与百度等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某些功能我们还是超越对手的。但我感觉,功能上的优劣并非主因。”现任搜狗品牌推广经理杨洋对记者说,“搜索引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那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产品。”
王小川的感受更加直接,“我们没钱进行更深入的用户调查。而且经验不足也是项目受阻的重要原因。搜狗那时既没钱、人又少,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甚至数据本身都可能不准确。”
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市场规则中,后来者往往只有更强才能获得些许关注。能用什么新的突破点来改变搜索引擎的现状,王小川不得不开始思考。“我那时想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新的产品来辅助推动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但说实话心里也没什么准谱,摸着石头过河吧。”
最后王小川决定上马输入法项目,其目的就是与对手争夺用户的桌面,以期未来能提高搜索引擎的曝光率。在这个前途未卜的目标中,现任搜狗桌面事业部技术主管李贝被王小川招入麾下。
“我来的时候,重点是做搜狗输入法,那时候我知道输入法可以借力搜索引擎实现词汇的快速更新,但能对搜索有什么贡献就不清楚了。”李贝说。“只知道那时的自己跟疯了似的,天天扎在电脑旁,研究搜索引擎与输入法的结合方式,开发输入法词库、皮肤等等。”
“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学校的时候,都得翻墙进入,因为太晚了。”连续数月的“空中飞人”经历,李贝笑言,自己已练成了“轻功”。
李贝等人的付出没有白费,搜狗输入法的茁壮成长,让搜狗团队找到了如何“正确的”做好一个产品的战略思路。
“产品没有市场,是因为用户使用搜狗输入法的成本过高。当一个用户愿意尝试搜狗的时候,他需要经过网上搜索,寻找下载点,完成下载,然后才能进入安装等复杂过程,对于很多‘懒惰’的用户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成本。”王小川发现了问题所在。
从2007年6月起,搜狗建立了自己的BD团队。这个商务开发部门的重点工作就是找到一切可以找到的合作资源,将搜狗输入法植入到对方的安装流程中。同时,在用户安装输入法的时候,再将搜索引擎进一步植入到安装界面,供用户选择。
“那时候,我们在一些装机光盘中,在热门的安装软件中,都做过这样的植入。而当无数这样的合作达成后,输入法先于引擎看到了成功。”
2007年输入法的市场份额为2%,2008年为40%,2009年为70%,到了2010年,输入法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升至84%。虽然同期搜索引擎依然没有更快的成长,“但我开始感到搜索引擎有机会了。”王小川说。
“挖墙角”的来了
输入法的成功,让搜狗系的同仁在业界得以扬眉吐气,但引擎该如何成长仍是搜狗人的一块心病。“输入法可以借力我们的搜索引擎,让最新的词汇被用户体验,但搜索引擎却无法反向借力,这当中缺一个关键桥梁,就是浏览器。”
“百度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购买流量。”对手一掷千金的操作能力,显然不是搜狗的强项。“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浏览器,那我们就能占据一定的主动。”
2008年初,就在输入法推广战略初见成效的时候,王小川决定要说服高层,把浏览器作为一个新项目尽快上马,以形成对搜索引擎的强力支持。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找到张朝阳时,张朝阳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当时的张朝阳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搜索引擎上,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狂轰滥炸广告攻势,而这样的媒体思路对搜索引擎的份额提升却毫无收效。因此,当王小川向张朝阳提及浏览器与引擎之间的产品运营思路时,张朝阳根本无暇顾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张的原话是:这(浏览器)根本不是个事。”王小川笑道。
虽然张朝阳不同意,但在小川的坚持下,浏览器的研发还是启动了。现任搜狗技术经理李子拓就是因为这个项目加入公司的。“我是被我们清华的学长杨洪涛(现搜狗桌面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给‘忽悠’来的,”李子拓笑道,“他给我展望了未来搜索引擎的巨大潜力,告诉我浏览器是个多么重要的战略环节,我就兴奋地来了。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我们5个研发人员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就得完成别的公司数十人以年为单位的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3个月疯狂赶工,2009年初,携带着搜索引擎的搜狗浏览器终于如期上市了。但此时的张朝阳,依然不认为浏览器将成为搜索引擎开拓市场的一柄利剑,浏览器的推广遂被搁置。
2010年初,一位贵客对张朝阳的拜访让搜索引擎有了峰回路转的机会,他就是360的老板周鸿祎。
当时谷歌正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看到这一市场空白的周鸿祎,拜访张朝阳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张朝阳能把搜狗旗下的浏览器转给他做,进而发展自己的搜索引擎。而对于周鸿祎希望拆分浏览器给他的想法,张朝阳一时有点拿不定主意。“浏览器真的能让搜索引擎飞起来吗?”张朝阳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有点“陌生”的战略。
就在此时,一份搜狗搜索引擎市场状况的报告摆在了张朝阳的面前,他惊喜地看到市场成长了。“马上查原因!”张朝阳下令。
经过内部、外部多个渠道的统计分析显示,这些市场份额的上升原因几乎都指向搜狗的另一款产品——浏览器。
“谁也不给了。”张朝阳决定搜狗浏览器还是自己做,搜索引擎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看好搜索业务,我相信搜索、相信搜狗这个团队到了我愿意拿自己的钱来赌一把的地步。”
而没能拿下搜狗的周鸿祎,也开始了“挖角”行动。
2010年3月之后,360就在搜狐网络大厦附近租了个办公室,随后就通过上市承诺、股权赠与、高薪诚聘等一系列战术,疯狂诱惑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搜狗团队,这让搜狗管理层一时“急上了房”。
“搜狗薪酬模式是和搜狐一样的,但作为一个产品公司,我们的薪酬并不高,期权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为了留住人才,采用加薪等方式,就会影响整个搜狐架构。”王小川表示,如不采取拆分手术,搜狗就有“被崩盘”的危险,搜索引擎项目也将戛然而止。
2010年6月的某一天,经过三个月拆分战略研究,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云峰基金”、张朝阳本人及搜狐三方协同参股,最终完成搜狗极具战略意义的拆分行动。
同年8月9日,王小川通过自己的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签约了,搜狗拆分,阿里注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自当继续努力,争取做互联网创新的旗手。
到了今年,搜狗的“三级火箭”节节发力。一级火箭搜狗输入法,截至今年6月市场份额以83.6%遥遥领先;二级火箭搜狗高速浏览器如今月度覆盖率为23.4%;三级火箭的搜狗搜索其利润在总体的占比超过了90%。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其他业务系统的完善,搜狗的成长速度将加快。”王小川语气平静地向记者说道。
“他们搜狐,我们搜狗,各搜各的!”谁也没想到2001年电影《大腕》里的一句幽默台词竟真的成就了一家颇具盛名的搜索公司。
截至今年8月,搜狗搜索引擎从立项到研发再到运营,已经整整8年了。
“苦尽甘来,这是搜狗这些年的真实写照。”如今身为搜狗CEO兼搜狐CTO的王小川不无感慨地说。“我们从远不如竞争对手的基础做起,从对市场、对产品毫无运作经验开始起步,太多的困难让我们不得不选择通过其他的路径学习如何做搜索引擎、如何做好一个产品。现在的搜狗可以说已经‘接近’成功了。”
在这8年里,搜狗从最初起家的2个人到现在超过600名员工的企业规模,其产品由最初的无人问津到现在每天超过3亿人的直接或间接使用,甚至于从最初搜狐的一个子部门摇身一变成为可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搜狗一波三折的搜索之路,其间有着太多的故事不为外人所知。
“你们可能是第一家报道搜狗幕后故事的媒体。”在开始搜狗的故事之前,王小川向记者悠悠抛出一句。
巧妇的“无锅”之炊
2003年9月的某一天,还是搜狐研发部高级经理的王小川被叫到了张朝阳的办公室。“小川,交给你个任务,做个搜索引擎吧!”
“行,这活我接了。”时任搜狐研发部高级经理的王小川毫不犹豫地答道。
能这么痛快地给了答复,王小川有着自己的理由。当年的市场上虽已有了雅虎、百度和谷歌等搜索引擎,但还没有哪家能够做到独大,三家加一起也仅拿下了61%的市场(雅虎40.1%、百度19.1%、谷歌1.9%)。他认为这正是新生力量建功立业的好机会。然而,当他真正开始做这个项目之后,才发现面临的困难如此之多。
当搜索引擎项目正式启动时,算上王小川总共只有两名开发人员,而王小川此时还是兼职,他正在清华读研。“祸”不单行,由于搜狐公司办公环境简陋,王小川甚至找不到可以坐的地方。没人、没地方,“这已经不是无米之炊的问题了,简直连锅都没有。”
这也是搜索项目最为艰苦的时期,作为产品测试人员的冯刚也正是此时进入了搜狗团队。“我清楚地记得,当我2003年9月中旬从搜狐测试部正式调入搜狗的时候,整个搜狗的座位数量不足4个,就是几个简陋的‘小格子’。”
搜索引擎不同于普通的软件,它需要全面考虑如何抓取网上资源、如何选择关键字、如何提升检索效率等近20多个环节,而此时张朝阳给搜索研发的时间只有一年。这样的办公条件、人员配置是根本无法完成任务的。不得已,王小川只得求助于张朝阳。
在张朝阳的特批下,搜索项目组被允许单独出来找办公地点。没多久,在北京北三环青云大厦一个约30平方米的小公寓里,搜索组租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基地。
“这里好歹能容纳10多个人办公,而且离我的母校更近,我终于可以开始招兵买马了。”王小川说。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王小川深知清华有个不成文的惯例,那就是“跟着学长走”,即任何一个企业中如果有一位让大家“尊重”的清华学长在,那些学弟、学妹们就会呼应而至。王小川自然不会放弃这个近水楼台的机会,他盯上了清华信息专业的“国家队”。
“这绝对是一支能打硬仗的‘军队’,因为他们都是从中学就开始培养,在各种全国性选拔大赛中脱颖而出的高手。”他认为这是搜狐搜索未来能够对抗百度、谷歌、雅虎的超级中坚力量,即便这十多个开发人员在数量上只相当于同期百度开发人员的五分之一。
从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小川团队用了11个月的时间,做出了搜狐搜索的第一个产品——搜狗搜索引擎。“那11个月几乎不是人过的日子。”王小川半开玩笑地说道。因为包括他在内,那时团队中每个人最幸福的时刻,就是能躺在公司的地铺上睡一觉。“这支‘军队’几乎都是没毕业的学生,都是兼职状态。而且坐的地方也不够,他们只能交替着来上班。”
2004年8月3日,当这批已然累得酷似“贫下中农”的开发精英们站在自己产品的发布会上时,王小川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那一天真的让我终生难忘。不仅因为我们的搜狗搜索引擎问世了,更重要的是搜狗用了比巨头们更少的时间却做出了运行稳定的产品。”从这一天起,业界彻底改变了对搜狐的看法,搜狐有技术了!
被逼走“偏门”
搜索引擎终于诞生了,搜狐也随之提出新的发展目标——两年超越百度。然而,满怀激情的搜狗团队却没能实现它,因为他们赶上了一个“坏年景”。
2004年,无线增值产生了。尚未涉足这一领域的搜狐,一下子没钱了。纳斯达克的股民们没给搜狐任何喘息之机,其股价从40多美元直跌到14美元。
而资金紧缺衍生出来的问题也愈加的严重,搜狗已无法像同业那样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器,来支持搜索业务。
“刚起步就遇上这样的问题,我们连一台像样的服务器都没有,全部搜索是靠20多台PC机联网支持。而且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搜索技术的提升,而是忙于这些‘伪服务器’的调试工作。”冯刚说。
在搜狗运行了一年时间之后,其市场占有率仍然微乎其微。“事实上,在搜索引擎刚推出时,我们的技术与百度等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某些功能我们还是超越对手的。但我感觉,功能上的优劣并非主因。”现任搜狗品牌推广经理杨洋对记者说,“搜索引擎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我们那时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一个产品。”
王小川的感受更加直接,“我们没钱进行更深入的用户调查。而且经验不足也是项目受阻的重要原因。搜狗那时既没钱、人又少,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数据分析,甚至数据本身都可能不准确。”
在一个先入为主的市场规则中,后来者往往只有更强才能获得些许关注。能用什么新的突破点来改变搜索引擎的现状,王小川不得不开始思考。“我那时想是否可以通过一些新的产品来辅助推动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但说实话心里也没什么准谱,摸着石头过河吧。”
最后王小川决定上马输入法项目,其目的就是与对手争夺用户的桌面,以期未来能提高搜索引擎的曝光率。在这个前途未卜的目标中,现任搜狗桌面事业部技术主管李贝被王小川招入麾下。
“我来的时候,重点是做搜狗输入法,那时候我知道输入法可以借力搜索引擎实现词汇的快速更新,但能对搜索有什么贡献就不清楚了。”李贝说。“只知道那时的自己跟疯了似的,天天扎在电脑旁,研究搜索引擎与输入法的结合方式,开发输入法词库、皮肤等等。”
“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学校的时候,都得翻墙进入,因为太晚了。”连续数月的“空中飞人”经历,李贝笑言,自己已练成了“轻功”。
李贝等人的付出没有白费,搜狗输入法的茁壮成长,让搜狗团队找到了如何“正确的”做好一个产品的战略思路。
“产品没有市场,是因为用户使用搜狗输入法的成本过高。当一个用户愿意尝试搜狗的时候,他需要经过网上搜索,寻找下载点,完成下载,然后才能进入安装等复杂过程,对于很多‘懒惰’的用户来说,这就是很大的成本。”王小川发现了问题所在。
从2007年6月起,搜狗建立了自己的BD团队。这个商务开发部门的重点工作就是找到一切可以找到的合作资源,将搜狗输入法植入到对方的安装流程中。同时,在用户安装输入法的时候,再将搜索引擎进一步植入到安装界面,供用户选择。
“那时候,我们在一些装机光盘中,在热门的安装软件中,都做过这样的植入。而当无数这样的合作达成后,输入法先于引擎看到了成功。”
2007年输入法的市场份额为2%,2008年为40%,2009年为70%,到了2010年,输入法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跃升至84%。虽然同期搜索引擎依然没有更快的成长,“但我开始感到搜索引擎有机会了。”王小川说。
“挖墙角”的来了
输入法的成功,让搜狗系的同仁在业界得以扬眉吐气,但引擎该如何成长仍是搜狗人的一块心病。“输入法可以借力我们的搜索引擎,让最新的词汇被用户体验,但搜索引擎却无法反向借力,这当中缺一个关键桥梁,就是浏览器。”
“百度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购买流量。”对手一掷千金的操作能力,显然不是搜狗的强项。“如果我们有自己的浏览器,那我们就能占据一定的主动。”
2008年初,就在输入法推广战略初见成效的时候,王小川决定要说服高层,把浏览器作为一个新项目尽快上马,以形成对搜索引擎的强力支持。然而当他兴冲冲地找到张朝阳时,张朝阳却给他泼了盆冷水。
当时的张朝阳一门心思都放在了搜索引擎上,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狂轰滥炸广告攻势,而这样的媒体思路对搜索引擎的份额提升却毫无收效。因此,当王小川向张朝阳提及浏览器与引擎之间的产品运营思路时,张朝阳根本无暇顾及。“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老张的原话是:这(浏览器)根本不是个事。”王小川笑道。
虽然张朝阳不同意,但在小川的坚持下,浏览器的研发还是启动了。现任搜狗技术经理李子拓就是因为这个项目加入公司的。“我是被我们清华的学长杨洪涛(现搜狗桌面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给‘忽悠’来的,”李子拓笑道,“他给我展望了未来搜索引擎的巨大潜力,告诉我浏览器是个多么重要的战略环节,我就兴奋地来了。但是来了之后,才发现我们5个研发人员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就得完成别的公司数十人以年为单位的工作量,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3个月疯狂赶工,2009年初,携带着搜索引擎的搜狗浏览器终于如期上市了。但此时的张朝阳,依然不认为浏览器将成为搜索引擎开拓市场的一柄利剑,浏览器的推广遂被搁置。
2010年初,一位贵客对张朝阳的拜访让搜索引擎有了峰回路转的机会,他就是360的老板周鸿祎。
当时谷歌正一度退出中国市场,看到这一市场空白的周鸿祎,拜访张朝阳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张朝阳能把搜狗旗下的浏览器转给他做,进而发展自己的搜索引擎。而对于周鸿祎希望拆分浏览器给他的想法,张朝阳一时有点拿不定主意。“浏览器真的能让搜索引擎飞起来吗?”张朝阳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有点“陌生”的战略。
就在此时,一份搜狗搜索引擎市场状况的报告摆在了张朝阳的面前,他惊喜地看到市场成长了。“马上查原因!”张朝阳下令。
经过内部、外部多个渠道的统计分析显示,这些市场份额的上升原因几乎都指向搜狗的另一款产品——浏览器。
“谁也不给了。”张朝阳决定搜狗浏览器还是自己做,搜索引擎的命运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我看好搜索业务,我相信搜索、相信搜狗这个团队到了我愿意拿自己的钱来赌一把的地步。”
而没能拿下搜狗的周鸿祎,也开始了“挖角”行动。
2010年3月之后,360就在搜狐网络大厦附近租了个办公室,随后就通过上市承诺、股权赠与、高薪诚聘等一系列战术,疯狂诱惑着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搜狗团队,这让搜狗管理层一时“急上了房”。
“搜狗薪酬模式是和搜狐一样的,但作为一个产品公司,我们的薪酬并不高,期权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为了留住人才,采用加薪等方式,就会影响整个搜狐架构。”王小川表示,如不采取拆分手术,搜狗就有“被崩盘”的危险,搜索引擎项目也将戛然而止。
2010年6月的某一天,经过三个月拆分战略研究,通过阿里巴巴旗下的“云峰基金”、张朝阳本人及搜狐三方协同参股,最终完成搜狗极具战略意义的拆分行动。
同年8月9日,王小川通过自己的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签约了,搜狗拆分,阿里注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自当继续努力,争取做互联网创新的旗手。
到了今年,搜狗的“三级火箭”节节发力。一级火箭搜狗输入法,截至今年6月市场份额以83.6%遥遥领先;二级火箭搜狗高速浏览器如今月度覆盖率为23.4%;三级火箭的搜狗搜索其利润在总体的占比超过了90%。
“这还只是刚刚开始,随着其他业务系统的完善,搜狗的成长速度将加快。”王小川语气平静地向记者说道。